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道學國學: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4-30 1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4-30 19:15 編輯

道教的境界遠不是電影上的老道驅鬼作法,它的內涵一點都不輸於其它宗教。且看下文:

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  
作者: 張繼禹   來自:中國宗教網  

    道教,顧名思義就是以「道」立教。在道教看來,「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它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具體來說,「道」就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中。「道」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密切聯繫,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發展的根基,是世人美好的精神家園。由道而演教,道教的許多教義學說,不僅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能給我們的現實生活以重要啟示,從而利益人的生存發展,利益社會的和諧進步。

一、從善以美好生活

      道教自古以來就有眾善奉行的修行追求,要求對人對物都要有慈愛之心。所謂善,《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每一個人,若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可以全人道而致仙道,積道德而成神仙。
      首先,要躬行孝道,精忠報國。「百善孝為先」,忠則是孝的擴充。忠孝思想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內容。道教認為,學道之人也必須力行忠孝,這是學道的基礎。《太平經》明確提出:「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俗》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可見,道教十分強調忠孝在引人向善中的重要性。
      第二,為人學道要誠信為本。「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含義是誠於己,即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立身立業,只有做到「誠」,才能有所「成」。「信」即守信用、講信譽。道教認為,大道始末,以信為歸結,歷來強調誠信既是學道修道的基礎,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太平經》要求人們「內外為一,動作言順,無失誠信」。《老子想爾注》說:「人當常相教為善,有誠信。」
      第三,存好心莫誹謗嫉妒他人。人往往最容易以我為主,也最容易對他人產生嫉妒之心,更容易出於各種原因妄自誹謗他人,這是人性最容易由淳善走向不善的開始,由此發展下去則會生出仇恨之心,使人走向邪惡。道教在其戒律中特彆強調不嫉不妒、不憎不恨,要樂人之善、成人之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修齋正心,以清靜心而弘大願。
     第四,要有慈愛之心,慈心於一切。《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要求道教信徒不僅要「度己」,而且還要擔負起「度人」的社會責任。「度人」的內容很廣泛,統而言之是要行善積德,濟世利人,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要為社會多做貢獻。《道德經》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為什麼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完善呢?首先,助人者,人亦助之。其次,做了好事,心情舒暢,做起事來得心應手,事業會越來越發達。
      第五,要積善以立仙基。《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太上感應篇》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道教認為,積善行善才能獲得吉慶,才能得到神靈的護佑,才有希望修鍊成仙、功德成神。

二、從簡以享受生活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總結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或許可看作是對道家從簡精神最合適的概括。從簡是道教應物處事的重要指導思想。「至道不繁」,從簡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個輕鬆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機關和算計,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司馬承禎說「簡則益生」,認為從簡而行才能健康身心。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以簡處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二是要明白什麼是無益於生的;三是要安閑無累。對於如何做到以簡處事,孫思邈則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保持了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的根本。
      從簡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儉抑奢,這也是道教的傳統美德,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所謂「儉」,即節約,包括對物質追求的節制和個人貪慾的抑制。老子認為,沉溺於聲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於名韁利鎖,不僅會損害身體,更會妨礙體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導少私寡慾、恬淡儉嗇,節制物質慾望和個人私慾。節約而不奢侈,收斂貪慾,甘於恬淡,順乎道義而有所節制,乃是儉之德。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就是這個道理。
      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寫詩,唱歌,欣賞藝術,學習新語言,到公園散步,去大海游泳,觀看日出及日落,或去聽小鳥唱歌——這種詩意而浪漫的生活方式看上去簡單無比,實行起來卻無比艱難。捨棄物質而重精神,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似乎很難讓人做出選擇。神仙逍遙的道教思想,可以讓我們從中尋找到解開困惑的鑰匙。

三、從朴以珍愛生活

      《道德經》第十九章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朴」的本質是質樸而無華,像生命之初的嬰兒一樣。道教講「抱朴」,就是去除後天之偽,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素之道。也就是要求學道者持守質樸無華的本真,這樣才能與道合一,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走向這種復歸之路的關鍵則是少私寡慾。珍愛生活是一種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是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能幫助世人更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樸純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與天同壽。保持恬淡無欲、清靜素樸,不過分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不為個人的私慾而絞盡腦汁,不為個人的得失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一種「安時而處順」、「知足而常樂」的高尚情操,養成一種「與人無忤、與物無爭」的曠達胸懷,才是返樸歸真的真諦所在。《太平經》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質樸,心意專一,各樂稱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無文也」之句,意在批評世人品行邪蔽,頌揚古人的質樸。在我們經常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尤其需要這種返樸歸真的境界。
      治身返樸以歸真,治世之道亦當歸於「朴」。《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中稱「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說「我無欲,而民自朴」。執政者將「朴」作為治政原則之一,則民眾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樸實。《南華真經》稱「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認為執政者要「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就是自身要靜,行為要隨道的規律,動靜都要無為,使天下和自身都達到樸素的自然本性,這樣天下就無人能與之爭奪。從道的人則應「雕琢復朴,塊然獨以其形立」,就是去除對本性的雕琢,恢復純樸的本質,以自己本來的形象獨立於世。因此,執政者要「澹然無欲而民自朴」,從道的人應該「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
      莊子提出返歸純樸的措施,即「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不要用人為的東西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求名聲而成為名聲的犧牲品。這樣「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四、從和以快樂生活

      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首屆國際道德經論壇」的主題就是「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和」的意義,一是要通,二是要順,三是要悅,四是要包容。通則和諧,和則相生。「和」所包含的以上四個方面,引導著世人快樂地生活。具體當從以下三方面來促進。
      第一當以人自身的和諧為基礎。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要維護社會的和平與和諧,我們首先要保持個人內心的和諧與安寧。道教認為,煩惱實際上起於妄心。《清靜經》說:「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心身,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只有我們內心清靜恬淡,少私寡慾,無為不爭,去除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自恃,才能使生活既充實又平和,無我而又能堅持自我,在心靈的深處樹立起和諧和平的信念。
      第二當以人與社會的和諧為現實追求。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要求我們人人都心懷慈愛,對他人友善,寬容他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而是要求我們充分理解他人。《南華經》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是完全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社會和諧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幫助和誠信友愛的基礎上。
      第三當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高追求。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確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類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社會的和諧,我們還必須樹立起對自然的正確態度。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源自於「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有按照「道」所賦予它的本性自然發展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不要隨意作踐自然、毀壞自然。人應該「與天地合其德」,對萬物利而不害,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和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毀滅各種自然物、扼殺宇宙的生機。《道德經》教導我們說,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要順應世間萬物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為的強制方式去破壞這個過程的本來面貌,因勢利導,無為而無不為。

五、從靜以安寧生活

      「靜」是道教最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之一,還是生髮智慧的源泉。《清靜經》中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果能保持清靜的心態對待周遭一切,就能體悟天地之道。《道德經》也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宇宙萬物雖然複雜萬端,但終會復歸於寂靜虛無的本初。人雖然會有喜怒哀樂,但也會歸於寂靜圓明的自然本性。
       在老子的宇宙觀中,清靜不僅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態,而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故而《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裡所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說明「道」的清靜,不但要清靜,而且要常清靜,要「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應常靜」就是清靜,在經中又叫「真靜」,就是要「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能夠「唯見於空」,並且「觀空亦空」,最後達到「湛然常寂」。
       寧靜才能致遠,《清靜經》中說:「夫人神好清,而心憂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要想達到返樸歸真,必須有一顆清靜之心,也就是我們常引以為鑒的一句話:「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守住心靈的寧靜,等於守住內心真善美、積極樂觀的陣地。《坐忘論》中說:「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智慧,是從靜中靈光一現而得。所以道教教義中有明心見性的實踐原則,以清靜心地為初地法門,主張十二時中,念念清靜,不被各種虛幻世情蒙昧真源,常處如虛空,逍遙自在。《晉真人語錄》說:「只要無心、無念,不著一切物,澄澄湛湛,內外無事,乃是見性。」所謂無心、無念、不著,乃心不染著外境之意。清靜還僅是修性的第一步,尚須進一步將清靜心地的念頭也加以泯滅,達到《清靜經》所說的「寂無所寂」,才算功夫精進。
      有人曾說,「越是寧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擁有一顆沒有動亂、無有爭執、寧靜安詳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才能更好地化解各種矛盾。

六、從虛以高尚生活

      《南華經》里講「唯道集虛」,也就是說「道」以「虛」為體,虛懷若谷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品質。虛則能容,虛則逍遙,虛則翱翔,虛則合道。
      《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虛之極,乃是萬物之極,是體悟大道的最高點。要達於此,必須抱一篤守而達虛無之境,在這最高境界,獲取最大智慧,可以體察萬物生長、宇宙生息的奧秘。所謂「站得高,看得遠」,當我們把自我融入宇宙的永恆法則當中去的時候,就能以高屋建瓴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就不會戚戚於「小我」,而會自然顯露「真我」,像天地一樣涵容一切、無所不包。從空間來說,有虛才有空間,有空間才能有自由和發展。
      虛要高遠而明達,要以道觀物,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以寬闊之胸懷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達到無私無欲無我的境界。《道德經》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心胸寬大如山谷一般,才是君子之德,以虛懷若谷的境界面對一切,以高遠而明達的目光觀察一切。《道德經》告訴我們:「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一個人氣度、胸懷的大小往往決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納小,小歸於大,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虛在道教思想中還體現著兼容並蓄,正如司馬談所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道教的這種善於融攝百家之長的特質與中華民族兼收並蓄、寬廣能容的特點是一致的。陳寅恪先生曾將道教兼容並蓄的包容精神概括為道教之真精神,一方面盡量吸收外來文化、外來思想學說,另一方面又堅持本民族的地位。這樣一種既開放吸收又不失去本來自我的精神,正是虛無之道賦予我們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信息來源:中國宗教網)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沙發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6-25 11:52 | 只看該作者
這是古代哲學思想。不能稱為「教」。教,其實是不講理,只講規矩的。也是說,入到這個教,你必須按哪些條款做、按哪些條款想、按哪些條款去恨一切些喜怒哀樂,要服從組織的大一統思想,不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比如那個道教的申公豹,有了自己特立獨行的思想,特立獨行的立場,就被教主不容。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3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6-26 06:5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2樓 的帖子

道教出自於「道」。而道家思想,即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4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6-26 07: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3樓 的帖子

哪個道呀?我記得史書上說,秦始皇好方術,封完泰山,從「陰道下。。。」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5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6-26 1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隔岸觀火 4樓 的帖子

哈哈哈,看來你是在牛背上讀書的,不一般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6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6-26 11: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隔岸觀火 於 2011-6-25 22:56 編輯

回復 雲海暖流 5樓 的帖子

為什麼是在牛背上?事實上,我是在網上讀到這段歷史的。文言白話演義都提到這個情節——「陰道」。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