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維為:中國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複製鏈接]

11

主題

61

帖子

4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維為:中國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新京報 2011-04-11

http://www.cnr.cn/gundong/201104/t20110411_507881429.html




【張維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為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著有《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中國觸動全球》等著作。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








▲《中國震撼》將「中國模式」解構為八大基本特點:實踐理性、強勢政府、穩定優先、民生為大、漸進改革、順序差異、混合經濟、對外開放。



張維為:我們現在提到的腐敗、醫療、教育等問題都要解決,但我認為先要肯定自己的成績,再來改進。中國模式是傳統和現代結合,而且是與整個世界互動的產物。



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過鄧小平和其他領導人英文翻譯的張維為,在這些年先後走訪了100多個國家。近日,他寫下《中國震撼》一書,在書里,他認為這些年中國取得的成就是不得了的,但是一直以來,沒有人把這些故事講好,講的可以讓西方人聽懂,讓老百姓也聽明白。如今,他用紙筆寫下他眼中的中國故事,他說他不迴避任何尖銳問題,也不否認中國當下的確有許多要解決的問題,但是,他願意先肯定中國這些年的成就,同時也堅信這些現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



用自己的話語講中國的故事



新京報:先來談談《中國震撼》這本書的緣起,你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寫這樣一本書的?



張維為:我原來寫過一本書《中國觸動全球》,寫完之後還有一些想法想寫出來,這次等於是上本書的延續。我希望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來講中國的故事,希望中國人聽得懂,外國人也能聽懂。我們現在經常講一些人家聽不懂的話,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平鋪直敘,實事求是討論問題,什麼尖銳的問題都不迴避。



比如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老百姓認識不足。一出國門就知道了,不得了的。如果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我們比所有發展中國家取得的成就加在一起還要大。嚴格講,我們已經把赤貧消滅掉了,這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和轉型經濟國家比,像東歐,我們的經濟在過去30年增加了16倍以上,整個東歐增加了才一倍,當然他們的起點比我們高。和發達國家也可以比,歐洲一個國家平均是1400萬人口,我們大致上是100個歐洲國家的規模。理論上講,我們人口比美國多4倍,我們的問題比美國多4倍也是正常的,如果你認為美國是個正常國家的話。看中國的事情,一定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實際上美國的問題不比中國少,美國的監獄人口比中國還多。



我們的文化比較平和



新京報:那是不是因為美國是法治國家?



張維為:不,實際上它這個法治,被歐洲國家批評得很厲害。怎麼會有這麼高的監獄人數?一定有不正常的地方。我感覺他們的法治已經或多或少地變味。你仔細看美國的民意測驗,大家最不喜歡的就是律師。



在西方只有美國一個國家,靠打官司是可以發大財的。這個東西不能走過頭。另外,我們文化總體上是比較平和的文化。汶川地震,我們受到影響的有兩千萬人,上萬記者去報道,我還沒有看到嚴重惡性的犯罪事件報道。在美國,2005年卡特里娜風災,多少犯罪案件,數千起。



新京報:是不是因為中國的體制可以讓上層意志很快貫徹,國外必須討論決議,要慢很多。



張維為:我書里提了一個概念,民主與專制的概念被西方用爛了,變成意識形態的標籤。其實制度只有良政和劣政。良政可以是西方的制度,比如芬蘭、瑞士,也可以是非西方制度,比如新加坡。中國雖然有不少問題,但是遠遠比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治理得要好。反過來一樣,劣政也可以是西方制度,不光是伊拉克、阿富汗,還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希臘、愛爾蘭、冰島破產了、西班牙岌岌可危。美國自己也沒有治理好,吃老本。



中國模式是對世界開放



新京報:中國模式是全新的嗎?



張維為:這個模式是傳統和現代結合,而且是與整個世界互動的產物。不停地看到自己的缺點是什麼,然後改進。中國模式是對世界開放,中國人具有巨大的學習能力,自我更新和適應能力。某種意義上,今後世界國家競爭就是看有沒有這種能力。我們有4億人在學英文,麥當勞到很多國家被抗議,到我們國家沒有任何問題。我們的出版物每年15%至20%都是翻譯作品,我們不停地學別人的東西,但沒有放棄自我。我們的基因太強了,傳統一旦形成,不是想改就可以改的。如果傳統確實有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趨利避害。



新京報:目前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張維為:我認為中國模式主要有8個特徵,因為時間有限,我就講其中一點,即實踐理性,西方有很強的神學傳統,從一個理論推到另外一個理論。國內有些學者也學西方,一個概念推導到另一個概念,民主應該什麼樣,市場經濟是什麼,這是神學傳統。中國改革開放模式,主要特點是實踐理性,從做開始,從試驗開始。不管怎樣,去親自體驗一下。所以西方指導的變革是從修憲開始,中國相反,總是從試驗開始,覺得可以再推廣,最後有必要再修改法律條文。這兩個方式各有利弊,總體來講,中國這種超大型國家,用比較謹慎方法推動改革,可以避免大的災難發生。



我們住房自有率就是比西方高



新京報:你提到中國消滅赤貧,但是很多人會覺得中國中等收入人群太少,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張維為:要看你怎麼界定,過去30年,中國人財富增加最快。印度稱自己有3億中產。我去印度3次,我直覺觀察,他們的中產不到中國三分之一。我問印度學者,為什麼說他們有3億中產,他們說是用世界銀行一位學者的標準,即每天收入2美元到12美元,就脫貧了。如果用這個標準,中國中產要有8億人。那麼我自己想用一個什麼標準衡量中產呢?如果用一個全世界都適用的經濟標準,我想大概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和一套住房,包括房奴。西方國家買房子都要貸款,大家都是房奴。從這個角度看就不得了啊,在發達國家絕大部分人一輩子最大財富就是一套產權房。中國城鎮住房自有率是89%,瑞士是36%。我看電視劇《蝸居》,大家都說買不起房,那句經典台詞是「我們倆加在一起都快70,還沒有自己的房子」。也就是說不到35歲就有自己的產權房,這種話哪個發達國家敢說。



新京報:但是現在中國買房是要靠父母資助的。



張維為:這也是一個特點,我們不要把這個作為一個壞事情,要作為一個正常事情。中國文化不是以個人為起點,而是以家庭為起點,不要用西方概念來套,父母出錢,孩子還會以某種渠道回饋父母。沒必要按照西方標準,我們住房自有率就是比西方高嘛。



新京報:你也提到中國大家有錢還是更願意買房,不願意消費,這說明大家對未來預期不樂觀?



張維為:正好相反,人們願意在一個地方買房子就說明對這個地方有信心,房產投資是大投資。但是我們有世界上最強的置業文化,背後是文明延續,我們是農耕文明發展過來的,對土地和住房比較眷戀,這是我們的文化基因。



中國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新京報:你在書里對我們習慣的數字化的概念反而不是很在意,比如GDP、基尼係數等等。



張維為:這些我都叫做西方話語,對非西方世界的問題,說服力很有限。基尼係數只計算了收入差別,中國這樣的社會,我們的農民是相對弱勢群體,但大部分人有地有房。這些不算進去,怎麼能算出真實狀態。現在重慶、成都綜合改革試點,很多人給城市戶口,放棄農村的土地,他不願意,因為他知道今天土地的價值。再想想日本的物價比北京、上海不知道貴多少倍,所以要用購買力評價來比較,才可能更加客觀公平。



新京報:目前當下,中國比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張維為:我們現在提到的腐敗、醫療、教育等問題都要解決,但我認為先要肯定自己的成績,再來改進。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已經不是其他國家類似發展階段遇到的問題。比如高速公路收費問題,人家是高速公路還沒有建成的問題。我們是農民工第二代的教育問題,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還沒有農民工,因為沒有城市化。關鍵是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現在中國的綜合國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強,可以比較快地搞醫保,美國一二百年的現代化,還有4000萬人的醫保沒有解決。



新京報: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會不會因為太快存在一些問題?



張維為:有,因為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始終存在各種矛盾,心裡容易不平衡。歐洲19世紀工業革命高速發展時,動蕩戰爭非常多。我們在這麼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基本沒有出現大的動蕩,而歐洲大概經歷了100場的大小戰爭,很多是在海外打的。當時歐洲的社會矛盾很多,但它可以把矛盾輸出。英國把失業者輸送到非洲,犯人發配到澳洲,持不同政見者送到美洲。當時英國才1000多萬人。他們的現代化就是這樣完成的,非常血腥,貧富差距比中國現在大十幾倍、二十幾倍也沒有關係。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崛起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古風按:這篇專訪很及時,其間張維為澄清了許許多多似是而非說辭。而在如今的中國,這許多似是而非說辭都是「接鬼派」使用西方的話語生搬硬套般地返銷回國內來的。可是,「接鬼派」是否還記得: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道理啊?!】



9

主題

91

帖子

98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98
沙發
和諧的河蟹 發表於 2011-4-18 14:37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崛起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