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家能源局前局長:國家核安全局將擴編數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zhh 發表於 2011-3-28 2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03月28日05:22  舜網-濟南日報
  「這次核事故對全球核電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但據我判斷,不會影響到中國發展核電的整體戰略。」 ——— 國家能源局前局長張國寶

  日本核電站事故風波未平,中國的核電發展計劃正在被重新檢視。這會導致某種改變嗎?「這次核事故對全球核電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但據我判斷,不會影響到中國發展核電的整體戰略。」在3月24日舉行的「2011年低碳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上,剛剛卸任國家能源局局長的張國寶作此表示。

  作為國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長、曾經的全國能源工作「掌門人」,張國寶的表態顯然帶有一定的權威性。在福島事故發生后的3月14日,張國寶還在浙江三門核電站考察,並與掌握有福島核電站全套圖紙的三門核電副總經理繆亞平等人一道,對福島事故成因、堆型、處置及我國核電裝置安全性進行了分析。

  那麼,張國寶認為中國核電發展整體戰略將保持穩定的底氣和依據何在?日本核事故又將給中國的核電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圍繞這些問題,3月24日,記者對張國寶進行了採訪。

  「因為空難就不要發展航空了嗎?」

  記者:這次日本核事故,關於要不要發展核電的爭論再次掀起高潮,在爭論中,你個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張國寶:日本核事故是對人類核電事業的一個沉重打擊。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空難事故那麼多,那麼是不是我們就不要發展航空了?人類在探索海洋過程中,更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歷史上的沉船事故不勝枚舉,但仍有探索者勇敢前行,是他們推動了航海技術的進步;化石能源引起了無數的煤礦事故,至今每年死於礦難的人數仍然有2000多人,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停止煤礦開採,而是吸取教訓,改進生產技術,減少犧牲;人類發明了汽車,但是僅僅中國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就達到80000人,遠遠多於人類發展核能以來因核事故而死亡的人數。

  記者:那麼你認為,日本核事故對中國的核電發展戰略會產生影響嗎?

  張國寶:從歷史經驗來看,自三厘島和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後,不少國家發展核電的步伐停滯了,但這些國家的核電研究並沒有停下來。日本的核事故再次告訴我們,發展核電安全第一,但我認為,它不會影響到中國發展核電的整體戰略,至於定量的具體影響要等到日本核事故結束后才能確定。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通知提出的四點要求,那裡面的意思很清楚,我本人還在進一步學習和領會。

  提高核電安全對成本影響不大

  記者:中國已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有觀點認為,過去的幾年核電發展突飛猛進,速度有點過快,對此你怎麼看?

  張國寶:我們已經批准建設的有32個機組,已經開工在建的是28個機組,佔到全世界在建核電的40%,但是在上世紀美國核電建設的高峰期,同時建設的反應堆曾經達到61個。

  記者:在核電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二代和三代機型的技術路線之爭,你怎麼看待這種爭論?如果採用三代機型技術的話,對核電的成本影響有多大?

  張國寶:不要過多地去爭論二代和三代機型技術,二代也好,三代也好,都是人為劃分的。整體來看,人類會逐步使用更安全的技術,現在我們該採用哪種技術,我也不便表態。至於說對成本的影響,在提高安全的前提下,影響估計不會很大。

  國家核安全局加強安全監管力量

  記者:有研究表明,國外平均每台核電機組的監管需約40人,而我國目前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隊伍在編人員只有300人,按目前運行和在建機組算,平均每台僅11人。你認為我國在發展核電過程中是否存在安全監管力量跟不上的問題?

  張國寶:這個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如果說缺人,哪個部門不缺人?國家能源局也嫌人不夠,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們國家核安全的監管水平。具體多少人是合適的標準,不能過於拘泥人們常說的國外一個機組的監管一定要多少人,最關鍵的問題是監管水平,每個國家的監管水平不同。中編辦已經批准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到2012年其人數從300人增加到1200人。我認為,我們的監管水平與現在的核電發展是相適應的。

  記者:在核電發展中,核廢料的處理問題一直引人關注,那麼中國的核廢料現在有多少?是怎麼處理的?

  張國寶:中國的核廢料數量不大,具體有多少,這個數據我不能透露,但我可以說的是,中國在這方面的問題並不嚴重。從處理手段來看,不少國家都是採取儲存的手段,我們國家自己建立了一座小規模的核廢料處理廠,並投入運營。

  能源總量控制為何未寫入「十二五」規劃

  記者:剛剛公布的「十二五」規劃裡面,並沒有出現能源總量控制的內容,你認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張國寶:對能源總量控制,我們曾經積極推動過,但最終「十二五」規劃沒有採納。其中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結構調整的難度很大,在三產比例中,二產比例比較高,高耗能產業還在持續增長,這就帶動了能源消費的高速增長。在過年的五年,每年能源消費增長為1.65億多噸標煤,如果在「十二五」期間延續這個增速的話,那麼五年下來就是8億多噸標煤,很容易突破我們之前預定的到2015年40億噸標煤的天花板。如此看來,能源總量控制的難度很大。

  記者:在「十二五」規劃中,國家提出要將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提高到11.4%,那麼這一約束性目標會不會像節能減排指標那樣分解到各個省市?

  張國寶:可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標不會分解到各個省,因為每個省的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和潛力不同,像內蒙和山西這樣的化石能源大省,難道你非要它發展非化石能源並達到一定比例嗎?像有些新能源大省,比如江蘇,它自然會多發展非化石能源。這個目標的完成主要依靠在國家層面的能源布局,而不會像節能、減排、減碳這三個約束性指標那樣從中央分解到地方。 據《21世紀經濟報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7: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