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阿拉伯革命是對西方模式極度不適的必然結果

[複製鏈接]

23

主題

23

帖子

6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宦遊人 發表於 2011-3-14 1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阿拉伯革命是對西方模式極度不適的必然結果


作者:天外
今年一月初以來中東地區出現的茉莉花革命,不僅導致突尼西亞和埃及總統接連被本國民眾用街頭民主運動的形式轟下台,還引發了巴林、沙特、約旦、葉門、阿爾及利亞等地風起雲湧地反政府鐵腕統治街頭運動,更在利比亞引爆了反卡扎菲獨裁的起義,並演變成劇烈的內戰。讓北非和中東這場被形容成劃時代的、其意義和影響將超過了柏林牆倒塌的革命浪潮充滿了血腥,美國媒體乾脆稱之為「熱烈的政治言辭遇上了冰冷的軍事現實」!
多米諾骨牌如果就這麼被蠻橫的卡扎菲頂住了,那是不是讓很糾結的美國政府如釋重負?顯然美國和歐洲都不願意看到,哈馬斯贏得巴勒斯坦,什葉派穆斯林贏得伊朗那樣的歷史重演。但可惜,至少局面會如《華盛頓郵報》評論的那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東擺脫專制獨裁將抑制美國實力的投放。」
誰也沒想到社交網路媒體的興起,居然在這些被「民主」網開一面的地方,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阿拉伯顏色革命。讓那些前蘇聯解體后就興奮不已,大有中國不變色就誓不罷休耳熟能詳的熱烈政治言辭,歪打正著的演繹了東方不亮西方亮。上述被席捲的這些中東北非國家,除了利比亞,幾乎都是美國的盟友,還巧合的與 1949年之前中國的國民黨政權一樣,形式和名義上都是自由世界的「民主」國家。利比亞雖然名為社會主義,但隨著卡扎菲的長期獨裁,尤其是近年來倒向美國,政治上的右翼色彩也越來越重。
連串的茉莉花革命讓相當多的政治家和學者陷入困惑和猶豫不決。突尼西亞和埃及既是西方國家的親密盟友,也是在阿拉伯國家中西方色彩最濃厚的國家。這些國家爆發社會革命會不會把穆斯林原教旨主義推上台呢?由於這種困惑,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如何對待突尼西亞和埃及革命的態度上前後反覆。
有意思的是因蘇聯解體和東歐變色而被自由主義推上聖壇上的「普世價值」,在這裡直接和美國在阿拉伯世界必須維持的兩項核心利益——以色利的安全和西方的能源供應發生了劇烈碰撞。無論結局如何,用自己矛去戳自己的盾,如果不適可而止的點到即止,即便不是兩敗俱傷,也會讓歐美的經濟復甦更加雪上加霜!如果像有相當多的人認為的那樣,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將會主導中東革命,中東地區將會出現一大批具有仇視西方的激進穆斯林政權,那就不只是顏色革命黯然失色那麼簡單了。
但是,從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這次中東茉莉花革命既不可能建立親西方的西式民主政權,也不太可能建立起穆斯林原教旨主義的政權,但帶有濃重阿拉伯文明色彩的新政權出現卻是極其可能的。
英年早逝的傑出華人學者楊小凱曾經言辭鑿鑿地認為,英美模式的民主體制只能在有著基督教新教傳統文化的國家才能順利實行。毋庸置疑他的洞見顯而易見的在那個興高采烈地用「歷史終極」誤導大家的福山之上,不僅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還為我們觀察眼下正在發生的這場阿拉伯革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中世紀阿拉伯文明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阿拉伯數字就是這個文化的延續到今天還無可取代的成果之一,就連阿拉伯文明的衰落也直接播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火種。可以說今天佔據世界發達國家主流的基督教新教文化從阿拉伯文化中受益匪淺,相較於東方他們之間幾乎可以被視為水乳交融。
然而,18世紀以來西方霸權無往不利的事實不僅養成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居高臨下的心態,還動輒肆無忌憚的隨意對待其他文明文化,甚至國家疆域。除了讓我們今天還隱隱作痛的火燒圓明園之外,見諸於《紐約時報》的這段史實佐證這個事實:整個阿拉伯世界和大中東的政治布局,是西方殖民主義的遺留。最出名的一幕,無過於一次大戰結束之際,包括丘吉爾在內的英法兩國殖民官員酒足飯飽之後,在一張餐巾紙上劃線瓜分了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地。
沒有前兆這場阿拉伯革命,事後有被歸結到社交網路面譜(facebook)和推特(Twitter),更有谷歌(google)乾脆直接認領。但映射出來的事實卻是多方位的,經濟上,貧困、失業、腐敗、嚴重到無以復加程度的兩級分化等等;政治上,耳濡目染西方民主制度所賦予個人權利與本國真假虛實的巨大反差,讓沒有前景的年輕人除了信仰不再相信高高在上的精英階層。一手持可蘭經一手持攝像手機,成了這場風暴的獨特場景。沒有哪個組織能掌控,近似無政府拋棄了西式民主代議制形式的直接民主訴求,不僅無法預料其將產生什麼樣後果,甚至也遠離了「普世價值」的既定軌道。近有通過選舉上台的哈馬斯、內賈德,遠有選舉上台反美的玻利維亞、委內瑞拉,誰也不能保證這場革命不會產生出另一個符合伊斯蘭文化的新政體。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走向,這就是拉美式的左傾化。這種拉美式的左傾化如能席捲這些中東和北非洲國家,西方在戰後建立起來的政治秩序將會發生巨大變化,西方發展模式可能會發生動搖,其影響可能會退縮到歐洲大陸和北美。
這次所有爆發的革命,都是阿拉伯接受西方化的世俗民眾用自己的方式做出的選擇。美國《時代》周刊主編扎卡里亞描述阿拉伯人即將真正自主時代到來時,直接用了「震撼世界」(seismic)這一個震撼性的詞。顯然,他是極具前瞻意識地點到為止。事實上,中國這個在意識形態上從不唯美是從,獨闢蹊徑,摸著石頭過河,不僅過了波濤洶湧的大江大河,還演奏出讓世界無不側耳傾聽其重新崛起的和諧韻律,正在再現中華文明的輝煌。那麼,與基督教文明更加交融的阿拉伯世界走出一條自己道路,再現昔日輝煌也是值得預期的。
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不會是也不應該是無窮無盡的,走出低谷就應該走向和諧了,文明的和諧不正是全世界至少是全世界普羅大眾都嚮往的未來方向嗎?到那時福山再寫《歷史的終結》就比較靠譜了!
最值得尊敬的哲學大師羅素在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寫出的名著《西方哲學史》中指出,持有「普世價值」尚方寶劍的自由主義,與之後被同仇敵愾陷於滅絕境地的法西斯主義,以及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都是源自相同的哲學源頭。而亨廷頓則指出上一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內戰。筆者也曾詫異的發現,南斯拉夫解體后,西方對屬於基督教東正教政權痛下殺手,而保護的竟是擁有伊斯蘭教背景的政權。如此說來華約國家的土崩瓦解,與其說是基於意識形態的冷戰結果,不如說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內戰的延續。想想也是,主導了現代歷史的,正是擁有世界霸權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內鬥。而爭奪世界霸權畢竟沒有道德高度,無法宣之於口。基於這個判斷,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主動與當時還處在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的紅色中國聯手圍剿蘇聯,就可以不再勉強地被理解了。畢竟,中國作為東方文明的主流,再現輝煌還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才初露端倪。
冷戰結束之後,空前強大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除了巴爾幹半島還需要梳理之外,矛頭所向自然是已展露再現輝煌勢頭的中國,無疑這是其世界霸權力所未及的區域。出乎意外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通過東方文明的智慧,運用到摸著石頭過河的具體實踐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硬是成功地走出了自己道路,不僅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指數還位居世界第一。顯而易見,如果不是政治制度得到社會的普遍接受,這兩個數據都是不可能產生的。不同於西方誇張到無以復加為所欲為,骨子裡卻是無利不起早,除了奪權別無它用的政治制度,基於支部建在連上的中國共產黨的基層民主制度建構,天然地與古老家族社區議事文化融為一體。借鑒東方文明傳統的中國執政者巧妙地將議事民主融入到民主制度的改革中去,可操作有執行力的實際效果,令可望而不可即「至高無上」的選舉權相形見絀。同樣這也是無法宣之於口的,雖然她最起碼是善意行之有效的。
擁有世界霸權數百年的西方基督教文明,本身無可詬病,至少在今日世界她還是最優秀的政治制度,除了深陷極端主義的恐怖分子,昔日的法西斯和紅色旅早已灰飛煙滅,多元社會文化融合取代兩極世界階級鬥爭,早已行之多時,說是已成為人類共識普世價值也不為過。所以阿拉伯民主運動浪潮的出現,也是大勢所趨。之所以出乎歐美國家的預料,還是其世界霸權正在流失連帶其預見與控制力也一同流失所致。
換言之,這場沒有顏色阿拉伯革命,無非是揭開了世界正在走出西方基督教霸權幾百年來主導歷史的面紗。同時也表明,西方發展模式確實是出了問題。西方模式除了在拉美淪陷后和中東受挫之外,西方內部也面臨著危機。
而以最大規模撤僑行動現身其間的中國,則以另一種不為掌握世界話語權的精英們所能理解的行動,向世界以及至少身處阿拉伯革命現場的民眾描述,還有這樣一種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她——不是通過選舉秀選出來的,卻和人民同根同脈。民眾不是有了選舉權就有了該有的一切,而是有了該有的一切包括選舉權。這個選舉權應該是在不被忽悠下選舉可操作有執行力公僕,而不是為了瓜分權利套取籌擁為了選舉而選舉的掮客,如果不能如此,那這個選舉權有沒有都無足輕重。
中南美洲和非洲大陸,包括中東地區,曾經是西方在全球最大的兩個殖民地大陸。著兩個地區的國家大都經受過比較徹底的殖民統治。由於這個原因,這兩個大陸的國家在獲得獨立以後大都在政治文化上承襲了西方國家的傳統。期間雖有過左翼政治力量掌握政權,但大多不成氣候。問題在於所有這些模仿西方經濟政治制度建立起來的國家始終無法進入現代社會。右翼軍人或右翼寡頭獨掌政治權力,國民經濟被若干大家族壟斷、政府腐敗,貧富懸殊嚴重,社會等級森嚴是這些國家的共性。而這些國家的右翼獨裁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主要在於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
但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拉美地區率先出現以反右翼獨裁的左翼民權運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這兩個國家都由帶有強烈社會主義色彩的革命者掌握政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拉美地區左翼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一次突尼西亞和埃及的茉莉花革命如果不是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革命在中東地區的翻版,那麼差別可能就在阿拉伯文明開始跟隨著中華文明前進的步伐開始試圖再現昔日的輝煌。假如真能如此,那麼就從根子上剷除極端主義的恐怖分子,也讓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政權不再蔓延。僅就此而言,這無疑會是阿拉伯文明再現輝煌對全世界文明最大的貢獻!
沙發
水月滄海 發表於 2011-3-15 05:56 | 只看該作者
西方的社會模式根本無法適應貧窮的社會形式,這一點就意味著這種革命也是徒勞的。
水中明月,滄海橫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