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鄰家有兒上哈佛

[複製鏈接]

340

主題

437

帖子

32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煙雨夢華 發表於 2011-1-9 20: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鄰家有兒上哈佛

上名校不一定是每個孩子的夢想,那也必定是天底下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的願望,尤其是我們這些帶著幾千年「學而優則仕」傳統觀念和文化的華人父母。我們也是受益於這種文化,而能在那個年代成為幸運兒而擠入大學,然後才有了到海外來安居樂業的今天。雖然說在美國的華人家庭,都是從孩子小時起就不惜錢財和時間地加強培養,絕大多數華人的孩子在學校里都是佼佼者。而哈佛大學是名校中的明星,能上哈佛的還是寥寥無幾。並且據說象哈佛一類的名校自1980年代以來就有意限制亞裔學生比例的,尤其是亞裔男生。因為如光按合格的條件來錄取學生的話,亞裔學生至少要佔一半。比如說伯克利加州大學因為是公立大學,幾年前亞裔贏得了法律的保護,校方不能再限制少數族裔的學生比例,所以亞裔學生的比例是接近一半。可包括哈佛在內的長春藤學校都是私立的,不受類似加州那樣法律的制約。還有承歷史的傳統,這些學校是貴族學校,是為美國社會培養精英和未來的領袖人才的。美國雖是民主制度的國家,可每個利益集團都要極力地保護自己的利益。美國的主流社會利用教育這塊領地來維護自己的優越性是不足為奇的。由此可見為什麼孩子考上哈佛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有人家的孩子上了哈佛,大家在一片驚嘆和讚美聲中都會請教「你們是怎樣培養孩子的?」有些家長會很謙虛地說「我們沒有作什麼,都靠孩子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說「你們有這樣的孩子,真是有福。」羨慕之餘,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或孩子不爭氣。
今年,又有一朋友家的孩子被哈佛錄取了。因為往來很多,我們知道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媽媽,穎,為兒子的成長做了很多努力。平時與穎交談時,她就會給我們介紹一些有益的經驗,講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故事。孩子的成績固然令人羨慕,而讓我覺得更值得稱道的是作為母親的穎這麼多年為孩子的成長付出的心血。自以為已經為孩子做了許多,聽了她的故事後,你才知道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你也就不會怪自己的孩子不爭氣了。我正是在自我反省中想要把穎和她兒子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樣。我在這裡只是講述一個成功者後面的不凡故事,而不是想介紹可以通用的育子經驗。

知天分,從小就確定培養的目標

我相信大多數出生於我們這一代留學生家庭的孩子都很聰明。大家都聽說過許多張家的兒子兩歲會背詩,李家的女兒三歲能做加減法,等等的故事。穎的兒子,翔,天資聰明,當然不在話下。年輕的媽媽在兒子開始呀呀學語的時候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培養他。在兒子四歲時,由於他們所居住的州規定到八月底沒滿五歲的孩子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上K年級(學前班)。穎和先生商量后,決定給有關部門寫封信爭取讓孩子能提前上學。他們的信說服了主管部門,破例地同意給翔測試。測試中的一項是IQ,翔的IQ竟然高達148分。於是翔在四歲多就開始上學了。可是上學后,穎發現學校里學的東西對翔來說太簡單了,就開始自己編教材教翔。十幾年前不象現在,有許多中國人辦的各種各樣的課後輔導班或提高班。只要捨得花錢,把孩子送去各種輔導班,孩子可以多學知識,自己還可以多一些逛店的時間。那時在一個中西部的小城,很難找到合適的輔導班和教材,穎用從中國帶來的中文書中找數學題譯成英文讓兒子做,而在考托福的書中挑選題目教英語。穎說翔在學校是玩,放學回家后才開始一天真正的學習。我聽到這裡心想,一般做父母的認為孩子在學校功課好,名列前矛就很高興了,很少會去質疑學校的教學水平。可穎沒有因兒子在學校一百分的成績單而滿足,而是自己一點一滴地給兒子補課。數年如一日。穎的功夫沒有白下。幾年後,他們搬遷到現在居住的城市。我們這個小城多年來都是名列全美最宜居住的前五十個中小城市之一。它的公共教學水平是遠遠高出穎家先前居住的地方的。可翔一進學校就考進了尖子班(Gifted Program),並經測試,數學程度要超出同年級學生兩年。翔在初中就開始上高中的數學了。七年級參加杜克大學的Talent Search考試,SAT就考了近1300分。舊的SAT滿分是1600分。而現任總統的大學入學考試只一千二百多分。穎對這個結果還不滿意,翔對媽媽說,放心吧,等我申請大學時,我一定會考到滿分的。到了翔讀到十年級時,穎和先生開始計劃兒子的大學教育了。他們了解到當地有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具有高質量的師資和良好的校風。在比較了翔就讀的高中和那所私立高中的畢業生的情況后,他們決定把翔送到那所私立高中去。與該學校聯繫時,學校招生的時間已過。但聽了翔的情況后,學校又是破例為他提供考試。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這所學校。為他今天能考入哈佛加重了砝碼。有人會說,這是他們有條件這麼做。是的,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孩子上私立學校的。而且有名的私立學校的招生是非常嚴格的,並不是交得起學費就能上的。就說有雙份收入的家庭,經濟上負得起,孩子也能考上,但時間上也陪不起。這所學校離穎的家要開車近一小時。早晨七點多鐘就要把翔送到學校,下午三四點鐘又要去接。可見,穎為了兒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翔沒有辜負母親的辛勞,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並且是學校辯論隊的高手,數學,物理競賽的優勝者。還是學生會的財務長。申請大學的SAT和SAT-II成績都是滿分或接近滿分。除了所花的時間和錢財外,我更佩服的是穎的遠見和不失時機的策劃。

學鋼琴,培養孩子的好勝和毅力

大家都知道美國的教育是鼓勵孩子全面發展的,而不認可光會啃書本的好學生。為了讓孩子們達到那些名校的招生標準,父母們是不惜一切代價的。尤其是華人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被送去學音樂,舞蹈,繪畫,各種體育運動,等等。而學鋼琴是華人家庭的首選。幾乎每個小孩都學過鋼琴。可說起孩子們學琴,大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著名海外華人女作家施雨寫過一篇短文《苦兒學琴記》,把孩子們學琴的甜酸苦辣描寫得唯妙唯肖。穎也是在兒子六歲就送去學琴了。可不一樣的是,穎不但讓孩子學,自己也交學費學了一年。目的是能夠幫助和監督孩子練琴。翔在音樂方面很有天分,一開始學,就得到老師的重視。兩年後就在一個區域比賽中得了二等獎。這大大地增強了穎要在音樂上培養兒子的信心。兒子小的時候,穎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幫著兒子認,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伴著兒子練。每次兒子去上課,穎都是全時倍伴,專心地聽,細心地記筆記。直到現在,兒子已拿過多次全國性比賽的大獎了,穎還是會陪著兒子去上課和練琴。為了幫助掌握音樂的節律,翔,一個男孩,還去學過芭蕾。他們每搬到一個地方,都給翔找最好的老師。在搬遷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之前,一家人不惜來回開車約十多個小時專程來挑選鋼琴老師。選中的鋼琴老師是在本地因為對學生要求嚴格,當然收費也高而聞名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翔有名師的指導,在母親的監督下,加上自己的努力,一路都是捧著獎盃走過來的。在他們原先住的州,翔每年都能在州級比賽中得第一。而我們這個州是一個大州,華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又很多,競爭激烈多了。翔在第一次參加州里的比賽只得了第三名。我在這裡用了「只」字。其實大家知道,孩子哪怕在一個小小的區域性比賽中能拿個第三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翔在新的挑戰面前,是加倍地努力。他平均每天要練兩小時的琴,遇到比賽前,練三四個小時也是常有的。穎告訴我,翔在一次比賽前,給他買了參賽曲子的各種著名鋼琴演奏家的版本,然後一句一句地跟著錄音反覆學。有一天就練了八個小時。天哪,我可是第一次聽說一個處在正貪玩的年齡的孩子能在鋼琴前坐四百八十分鐘!這讓我想起了那本革命時期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近在《時代》雜誌上也讀到現任美國國務卿Condoleezza Rice的故事,說她從小也是有過人的毅力。每天早晨四點半就起床,在上學之前,她要練兩小時的滑冰,上完鋼琴課。毅力是一個有雄心的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翔在後來的比賽中,多次獲得州級比賽以及一些全國性鋼琴比賽,其中包括著名的「Starr Young Artist Piano Competition」的大獎。很榮耀地和當地以及周邊城市的交響樂團同台演出多次。當地的報子上登著小鋼琴家翔演出的大副廣告和介紹文章。

在音樂藝術上的成功是要靠天分加苦練的。不是每個孩子學琴都是為了獲獎,也不是每個孩子只要苦練就能獲獎的。穎相信練琴能開發孩子的左半腦和訓練孩子的毅力。對於前者,我不知是否有科學的證據,也不知是因為翔聰明才能把琴學得這麼好,還是學琴讓他變得更聰明。而訓練孩子的毅力這一點很打動我。前段時間,我的女兒在學琴中掙扎,我已開始動搖了,心想讓她放棄算了。聽了穎和她兒子學琴的故事,我想還應該再堅持一段時間。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做事不能遇到困難就放棄,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

嚴要求,母親的監督和耐心

天生就聽話或根本不用家長管就能把自己的事樣樣都做得很好的孩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是見過有這樣的孩子,可除了羨慕外,還能說什麼呢?我問穎你們家翔是不是也是此類例子。穎很直率地說「才不是,翔小時候可皮了。」大家都知道聰明的男孩大多頑皮。翔小時候也是經常在學校惹事,時不時有老師寫字條回家。小的時候也難免被爸爸打屁股。我記得剛來美讀書的時候,有一朋友的小孩五歲。他與系裡的秘書聊天說不喜歡做中國人的孩子,秘書問為什麼,那小孩說因為要被打屁股。朋友知道后並無悔意地說「不聽話就是要打,老祖宗的家法就是管用。」現在那孩子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物理,立志要為人類的科學進步做出貢獻。我猜想他一定不會再計較父親在小時候對他的嚴厲了。打孩子當然不值得鼓勵。尤其是孩子過了十歲后。而多數人又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有效的方法,只好選擇順其自然。而穎卻是用加量的學習和有益的活動來耗掉孩子的過剩精力。他不光是扔一本書給孩子學就了事。而是象一個嚴格的質量控制員。對孩子們做的每一道題都要檢查答案,對每記一個單詞都要考證。在給孩子們規定的學習時間裡,幾乎每一分鐘都要充分利用。孩子小的時候,比較好管,穎用一套自己制定的獎罰系統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實在不管用時,就只好搞專制「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了。

孩子的天性是貪玩的。我一半帶著讚歎一半帶著疑惑地問過穎,你們家的孩子怎麼會不貪玩呢,學前課後的時間不是學習就是練琴,他們是不是缺少童趣。穎告訴我,關鍵是讓孩子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穎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和接受了這樣一種概念「我們家是沒有周末和假日的,每天都是學習的好時候。」孩子從小到大不論哪一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練琴。就是外出度假,也要帶上琴書,英語辭彙,早晚溫習。當然,平時也要給孩子們適當的娛樂時間,比如游泳,打球,周末看電影和朋友一起玩等。翔學打過兩年的網球,後來因鋼琴老師的要求,怕傷了手指或手指變形,而停了。那麼我又問他們哪有那麼多要學的呢?穎說,因為我們每一個時期都有一項任務,而對每做的一件事都一個目標。比如說,這段時間的任務是每天練兩小時以上的琴,因為他們要去參加某個鋼琴比賽。下一段時間的任務又是要背完一策英語辭彙或學完一本數學,等等。穎的家庭條件很優越,可家裡除了兩架鋼琴外,沒有多少孩子們可以娛樂的東西。孩子的房間里是沒有電視,電話,遊戲機或計算機的。翔是在很大的時候才有一台親戚送的遊戲機。上了高中后,因為學習的需要,爸爸才不得不允許他用自己的計算機。並不是孩子從小就有自覺性,而是孩子在不斷地試探和挑戰家長的耐心,看誰能堅持到最後。是穎的百厭不煩的毅力戰勝了孩子的挑戰,訓練出了孩子事事認真,努力取勝的毅力和雄心。

孩子漸漸大了,光靠嚴格的管法就不靈了。很多做父母的會有體會有些孩子大了管得太多太嚴會產生逆反心理,管得越多越不聽話。穎說孩子大了以後,要多講道理,和他做朋友。但孩子不光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們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面一些不良的影響。翔到了少年時期,也有一段時期和大多數十幾歲的孩子一樣有逆反的情緒,覺得自己長大了,懂的事多了,不希望父母處處管著自己。穎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儘力去緩解矛盾,另一方面學習上是絕不放鬆的。而翔本人可能是由於多年己養成的習慣,也可能是在學校得到很多的讚賞,在鋼琴比賽時常常獲獎,孩子的好勝心和榮譽感會增添孩子努力的動力等因素吧,他從沒因為少年的彷惶而怠慢了學習。

的確,翔比其他的孩子少了許多玩遊戲,看電視的童趣。可他得到的是無數的獎盃和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通知書。翔在自己的作文中有這樣的敘述:一天媽媽問我 「你會不會因為小時候我們管得太嚴,沒有一般孩子的童年而恨我們?」,我回答「當然不會!」什麼人會因為童年的記憶里只是看電視,玩電子遊戲而感到自豪?你限制我看電視,並不是毀了我的童年,相反的是使我的童年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別的知識,保證我總是站在同齡人的前列,讓我更早地成熟起來。我的童年是充滿快樂的記憶的。他的這些話一掃了穎偶爾產生的是否這十幾年對兒子管教得過於嚴格的懷疑和兒子沒有一般孩子的童年的內疚。翔的中學老師在給他寫的推薦信里說 「這樣的學生是我當教師生涯中夢寐以求的」。聽到這樣的話語,我相信翔本人和他的父母都會感到無比的自豪。那麼這麼多年的辛苦和努力的價值也不用我多說了。

重家教,引導孩子樹立雄心和理想

孩子的成長與家庭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時代》上有篇文章討論家庭對一個成功者的影響。說如果你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那麼你有更好的條件幫你成功,比如現總統布希父子。又道如果你出身於貧困的家庭,你有願望改變命運,比如前總統柯林頓。而大多數成功的人是成長於上中產階級家庭的。我想這主要還是取決於父母的教導和以身作哲的榜樣。很少有孩子是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也很少就少年大志的。翔也不是在五歲就立志要上哈佛的。穎說孩子從小就要經常給他講道理。讓他明白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的成功。換句我們小時候常說的話就是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翔的父親,君,本身就是一個好榜樣。和大多數從中國大陸來的留學生一樣,君二十年前兩手空空來美國。經過自己的努力,一級一級地升遷,一直到被任命為一家頗具規模的美國公司的總裁。在留學生中有不少自己創業成功后做了公司總裁的。可在公司里從僱員做到總裁的大陸留學生還很少聽說。君因為工作忙,不能花很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可每到關鍵時候,都會和孩子談話,幫他解答疑難或困惑,指明努力的方向。君給兒子說,我的努力為你們創造了今天這樣好的生活條件。可你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建立未來的事業和生活。金錢不是奮鬥的目的,可在這個社會裡是你成功的一項標誌。君每年都要帶一家人出去旅遊幾次,一是讓孩子們放鬆休息,二是帶他們去看世界,長見識。孩子們除了已去過美國的許多地方外,還去過中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中國有句古言道「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相信這些旅遊的經歷對翔的成長有很好的幫助。他還鼓勵兒子在假期去做義工,培養孩子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精神。君和穎都是學英語出身的,有較好的英語基礎。所以君在一些具體的事上也能給兒子提供許多幫助。君在兒子上中學后經常要求他讀世界文學名著。在兒子申請大學時,幫他選擇要申請的學校,準備去面試的問題,分析作文等。據說翔在與哈佛校友的面試時被問到的問題幾乎都是爸爸先要他準備過的。這可能是因為君長期在公司做主管,比我們一般人更了解主流社會的原因吧。而穎從小也是受益於她父親對她的嚴格要求。在初中時就得過全省包括高中生參加的英語競賽的第二名。所以她堅信對孩子們從小就嚴格要求是為他們今後的成長打基礎。穎絕不只是一個嚴厲的母親,在生活上對孩子們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一看他們家的兩個孩子就知道他們一定是身心非常健康的。穎的營養學知識幾乎達到了專業的水平。穎每天五點就起來,自己鍛煉了身體后,就開始準備孩子們的早餐和午餐。我曾說,你真不怕麻煩,讓他們在學校吃多省事。可穎覺得學校的午餐不夠營養,孩子們也更喜歡媽媽幫他們準備的營養又可口的便當。在下午孩子們放學回家時,穎已準備好了孩子們愛吃的營養點心。孩子們吃了點心后,如是夏天就在自家的游泳池裡遊玩幾十分鐘,而冬天則可打乒乓球或做健身運動。在達到休息和運動的目的后,又開始了母親為他們設立的第二課堂的學習。穎自己患有糖尿病,要靠做大量的運動來控制血糖。她每天要鍛煉兩小時以上。都是很難堅持的枯燥乏味的運動。比如跳繩,讓你跳幾十下,也許你覺得很好玩,可要你一口氣跳幾千下,就不是好玩的了。正是穎自己有這樣過人的毅力,才能十幾年如一日地推著兒子朝著預定的目標從不鬆懈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我想有父親的榜樣和引導,有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持之以恆的督促,是他們家孩子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每個人對人生的理解不一樣。有人追求功成名就的幸福,有人享受平凡生活的樂趣。平凡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好。我們大多數人不是自己選擇了平凡,就是功不成,名不就時也只能平凡。我自己就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對孩子的期望也不高。不論成功與平凡,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不會因為他們沒有達到某種期望而嫌棄他們。但我也與世人一樣,崇拜英雄,仰慕成功者。而我崇拜的是這樣一種英雄,他們有過人的意志和本領,擁有高尚的人格,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一件別人所不易完成的事情。比如說站在奧林匹克領獎台上的運動員,人們仰慕他們。因為那閃閃發光的獎牌,是他們多少年汗水甚至血淚的結晶。而能上哈佛的孩子就是那千百個孩子在長達十幾年的馬拉松比賽中產生出來的冠軍。而穎為她的孩子所付出的,也是常人難以做到的。所以,我想如果有一種獎是發給成功的母親的,那麼穎就會當之無愧的站在領獎台上。當然,兒子能上哈佛,這就是對她最大的獎賞了。或者說,天下的父母對兒女都是無賞付出,而不求回報的。穎只是一個敬職母親的榜樣。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沙發
zhousx18 發表於 2011-1-16 02:50 | 只看該作者
有個同事兒子也考上哈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0

主題

437

帖子

32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6
3
 樓主| 煙雨夢華 發表於 2011-1-16 17:32 | 只看該作者
zhousx18 發表於 2011-1-16 02:50
有個同事兒子也考上哈佛!

厲害!家裡人一定高興極了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57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1
4
弦外之音 發表於 2011-3-29 19:37 | 只看該作者
好厲害的孩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