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虛假「海歸」存在 不只是教育的「杯具」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12-19 18: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些年來,在就業大軍越來越多、就業難度越來越大的嚴峻形勢下,有一類人卻「風景這邊獨好」受到諸多用人單位的青睞與厚愛,他們就是「海歸」人員。

  何謂「海歸」? 2002年,在人民網總結「五年成就『100詞』」專欄中,海歸一詞有了一種全面的解釋。人民網這樣為海歸釋義:海歸是相對在國內學習、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留學歸國人員。

  如何看待「海歸」現象?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外留學人員掀起了新的一輪迴國浪潮。其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連續幾年保持7%的增長率。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的背景下,人們對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形勢普遍持樂觀的態度。而且,中國政治穩定,法制逐漸完備,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再加上13億人口的市場,這對全世界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國際企業紛紛進軍中國市場,而擁有西方的先進技術、西方的風險投資、西方先進的商戰理念、豐富的中西溝通經驗和人際關係資源的中國海外留學人員自然而然地成為開路先鋒。

  從一定意義上說,「海歸」人員在我國經濟建設、國家發展的許多領域發揮著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海歸」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也帶來了市場和觀念。因而,在一些層面上,有了「海歸人絕大多數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的高度評價。我們確實應當承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整整一代人靠聰敏和毅力完成了知識和財富的積累之後,中國終於在「海歸派」的集體回歸中得到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喜人收穫。

  但事情的兩方面,總是相輔相成的。真「海歸」在得到充分認可、具有遠大前途的時刻,一些人為了能夠「搭順風車」、「獲優先權」,紛紛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送往國外讀書,以期擠入「海歸」大軍,以致有些「官二代」「富二代」們,通過「鍍金」手段,搖身一變,成為假「海歸」,也冠冕堂皇地享受起「海歸」的榮譽與待遇,使得「海歸」隊伍變得素質參差不齊、能力良莠不分。

  前一階段,曾有媒體報道,我國近年來到日本留學的人越來越多。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和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自2000年開始,中國赴日留學生人數大幅提高,由以前的31810人猛增到2009年的79082人。日本,正成為一個新的留學熱點。2010年最新統計,全日本目前有778所大學,其中86所公辦大學、95所公立大學和597所私立大學。也就意味著日本七成以上的大學為私立大學。「可以這樣說,無論在哪類大學,中國留學生都占留學生總人數的第一位。」日本文部科學省高等教育局高等教育企劃課負責人福田和樹說。同時他也承認,在日本確實存在「通過直接購買學位的方式,花十幾萬日元的價格即可買到文憑」的難以全方位監管的違法現象。事實證明,假「海歸」不僅僅是日本獨有,不少國家都能夠「生產」「製造」。

  造成這種假「海歸」現象存在與蔓延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都是由於有利益,才會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才會有人不擇手段徇私舞弊、弄虛作假,以期達到「走捷徑」、「入歪門」的投機目的。從這個角度看,假「海歸」現象的存在,不僅是教育的杯具,還有著其他方面共同構成的深刻根源。


  其一,社會認海歸,不論優劣。

  作為成功人士的社會集合,「海歸」全面登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有力滲透。他們或獨立創業,引領時代潮流;或穩居外企名企的高層管理職位,盡享「金領」名利;或進入政府機構,成為新一代領導集體的選撥對象。在市場全面主導社會,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社會,擁有更開闊國際視野和更豐富人生經驗的「海歸」,毫無疑問獲得了面向時代和未來的優勢。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他們十餘年來拼搏海外的人生回報。

  由於國家政策的相對傾斜與高度關注,人們能夠比較多看到「海歸」人員在各個領域的成功案例,使得「海歸」人員在大多數環境里,無可置疑地擁有「至高無上」的優先地位與權利,似乎產生一種「海歸」即是「人才」的代名詞,從而在相當多的環境里放鬆了對人才優劣的比較和鑒別,無形中對本土培養的人才造成不利影響,有失公允公平。

  其二,就業要「海歸」,不管真假。

  放眼世界,海外人士回歸,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可以說是所有發展中社會完成脫胎換骨、實現自身飛躍的必經之路。在以現代歐美先進社會為目的地的全球性留洋大潮中,有流出,就會有回歸。流出的是人才毛坯,回歸的是成型的專業人士。因而,「海歸」已成為中國的時尚話題和時髦身份。

  由於社會對「海歸」人員的普遍看好,也導致了就業領域對「海歸」身份的盲目崇拜與簡單認可。只要是拿了國外大學文憑,只要是擁有海外留學背景,就能夠較容易地找到好工作,爭得好崗位,甚至有些單位不分青紅皂白、不顧文憑真假,遇見「海歸」就要、凡是「海歸」就留,使得一些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假文憑也有可乘之機,簡單粗暴地剝奪了其他學子的正當權益與就業機會。

  其三,教育促「海歸」,只為「鍍金」。

  據相關資料顯示,留學生對新中國教育科學文化的貢獻非常大。中國科學院於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屆學部委員共172名,(不含哲學社會科學部)有158位是歸國學者,佔92%。中國工程院於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學專家46名,佔48%。留學生在新中國建設的幾乎所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為祖國做出的最大的貢獻當數攻克無數科技難關,造就了中國「兩彈一星」的輝煌,為共和國的國防提供了一柄極具威懾力的倚天長劍。

  由於「海歸」人員在教育科技文化領域的傑出貢獻,我國教育界對「海歸」人員的使用重用一直是「情有獨鍾」,「厚愛有加」,從而要致使許多學子對出國留學的偏愛與執著,不僅催生了托福考試熱、出國培訓熱、留學中介熱等,還出現了出國留學人員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伴生了少數人出國學習只為取得「洋文憑」、只想「鍍層金」的投機行為。

  其四,事業盼「海歸」,只講「結構」。

  人才的競爭,是新時代國際間最重要的競爭。我國對人才的認識,從「人」的回歸到「才」的回歸,既是政策嬗變的結果,也是思想觀念的解放。從世界範圍而言,人才國際化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在這種大趨勢下,中國以其種種綜合優勢,迎來「人才迴流」時代,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歸國;同時也有望挑戰全球範圍的人才推--拉模式,在國際人才大戰中成為贏家。這是極其重要的緊迫的課題,不能掉以輕心。

  在人才政策中,我們同樣要避免用一種趨勢掩蓋另一種趨勢的不妥做法。那就是,有些單位有些部門,死死抓住「海歸」不放,忽視了本地人才的培養與使用;還有的領導對「海歸」人員不放心不放手讓他們大膽工作,常常是「冷藏」起來,擺樣子,當「構成」。前者令假「海歸」有「濫竽充數」之機,後者讓真「海歸」無用武之地,顯然這些做法都不好,都是浪費人才忽視人才的片面和錯誤做法。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虛假「海歸」存在的根源,是與我們認識不足認識不當認識不準有關,也與我們對待人才使用人才鑒別人才的水平方法存在欠缺有關。就這個層面說,虛假「海歸」的現象滋生與蔓延,不僅是教育的杯具,還是社會與國家的杯具。

  因此,對「海歸」問題,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切實改進工作,從認識入手,從使用著眼,從鑒別把關,真正在實踐中識好人用准人,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挖掘人才的潛能,實現標本兼治假「海歸」現象,還真人才良好的生存空間、使用環境和展現途徑,促進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鄭直)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