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宣則成隱則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當過15年記者、連任兩屆中國記協副主席的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局長任賢良,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輿論引導藝術 領導幹部如何面對媒體》的書。
書中列舉了SARS、孫志剛案、周老虎事件、石首騷亂、鄧玉嬌案等近年來國內的熱點新聞,一一解析官員應對輿論的得失。
任賢良說,領導幹部應該完成角色轉換,從媒體的上級變成被監督者。這位原新華社陝西分社社長像是寫教材一樣,向他的領導幹部讀者們介紹什麼是新聞,以及如何正確面對輿論監督。他還特意強調,對都市類報刊和網路不應看作雜音;而「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記者,往往是為數不多的優秀記者。
事情發生了,你能堵得住嗎?
你啥事還沒做,就夸夸其談,有突發事件發生,你還說什麼低調,都是錯誤的。
問:你的讀者可能有兩類,一類是宣傳部門官員,一類是其他幹部,特別是黨政一把手。
任賢良:主要是給一線的黨政領導看的,關鍵是他們真正意識到正確面對媒體的重要性。宣傳部主要是操作層面,操作是一方面,但關鍵在於決策。問:我感覺你苦口婆心,甚至要告訴幹部,中國的記者和外國記者不一樣,是很和善的,幫你忙的。
任賢良:筆在記者手裡,一些幹部有抵觸心態,心裡害怕。要讓大家理解媒體,新聞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你事情已經發生了,不發生,也就不會有新聞,除非你捏造。
問:你舉了呂日周的例子,說明主要領導對輿論監督支持的重要性。我們發現,一個地方的輿論環境鬆緊,與主要領導往往有關係。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任賢良:現在,某個事情發生了,你能堵得住嗎?非要逆勢而動,壓制批評和監督,將來你會更被動,要被拋棄。
問:所謂的低調,多做少說,甚至不說,在你看來,都不一定是優點。
任賢良:高調或者低調,就看你從什麼角度來講。你啥事還沒做,就夸夸其談,有突發事件發生,你還說什麼低調,都是錯誤的。
問:有些幹部喜歡把「不爭論」掛口頭。
任賢良:如果像小平同志說的那樣,發展是硬道理,大家埋頭苦幹,倒是對的。但明明有大是大非,涉及原則性的問題,百姓根本利益的問題,不去跟人說清楚講明白,那就不行。
問:你提出幹部要學會跟記者交朋友。有些案例中,如果幹部態度好點的話,也許報道會客氣一些。
任賢良:幹部和記者相互之間可以溝通信息了解情況。記者可以通過他們掌握更深入的信息,但該報道的還是要報道,而不是被封口或者被利用。問:但有地方要求被監督者審稿才能見報,你似乎也沒有明確反對。
任賢良:審稿可以核實一些信息,防止出現錯誤,「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失實報道往往對幹部的打擊很大。你看娛樂報道,那些明星都害怕得不得了。
問:但批評報道中,失實的應該還是少數吧?
任賢良:我現在從事管理,有體會。你看山西都出現了記者村,社會閑雜人員打著監督的旗號,敲詐勒索。
問:你在書中肯定了跨區域監督的意義,特別是在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方面。
任賢良:從媒體來講,哪兒有新聞,當然就去。「以鄰為壑」,人家當然有意見。我覺得要去改進當地媒體的生態,該發布的發布,該監督的監督。
慎用行政手段
應該說我是替媒體在說話,包括希望我們的官員要多疏少堵,要理解媒體。
問:你認為並非「有聞必錄」,有些信息「大眾不應該知道,也不想知道」,是指什麼?
任賢良:有些是沒有價值的,不涉及公眾利益,就沒有必要報道;而有些涉及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宗教等敏感問題,比如當年的核彈試驗,當時確需高度保密。我認為,凡是與民眾利益有關的,就應該向社會公布。
問:你在宣傳部也分管新聞,怎麼評價自己對媒體的態度?
任賢良:我希望官員要多疏少堵,要理解媒體,提倡公開透明。當然我也指出了媒體做得不好的一些地方,特別是誰來監督媒體的問題。
有時候光靠行政命令,一時管用,但長遠效果不一定多好。不能簡單說不許報,或者發個新聞通稿。你看石首事件,才發兩三篇,那邊網上發了幾百篇,老百姓當然跟著它走了。
問:作為曾經的媒體人,你也認同輿論監督難,作為管理者,你怎麼去支持輿論監督?
任賢良:中國已經進入問題多發期。過去都是黨報黨刊,完全聽你的。改革開放后,問題多了,媒體形態也多了,許多幹部無所適從。要麼就拖、攔、堵,不準報;要麼話說得很不好,曝光后形象極差。而且,你管住了本地媒體,管不住中央和外地媒體,管住了境內媒體,管不住西方媒體,管住了傳統媒體,管不住網路媒體,總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很被動。問:你書中好像有替官員說話的味道,比如周老虎事件,你覺得他們也有主觀向好的一面。
任賢良:各地都有引資熱,地方官員想藉此提高知名度,希望國家重視,不排除他們有這種善良的動機。我不太相信他們會聯合農民故意造假,幹部還沒淪落到這個地步。他也不是專家,一開始缺乏判斷力,也沒有別的可以炒作的,但後來大家廣泛質疑,你再堅持,就另當別論。
我也當過記者,了解媒體的屬性,進入機關后,了解操作者的難處。現在是矛盾突發期,官員拍板總難免會有偏差和不足。應該更多給予善意的批評和監督,而不是光看著他往溝里掉。有的媒體還設置議題,讓他往溝里走。
我相信,聰明的幹部都會以開放心態來面對媒體。
問:現在對於突發事件(比如礦難)的宣傳管理,似乎已摸索出一套模式。
任賢良:現在信息傳播很快,對傳媒的那套舊的管理辦法不適應了。我們必須在24小時的黃金時間內,搶到輿論制高點,否則就會陷入被動。
在「3 14」事件時,連中央媒體都慢了,當時就很被動。而「5 12」地震第一時間全面開放,贏得一片掌聲。這是一個分界線,之後中央總結提出新的20字方針,即「導向正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
問:我們看到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都是「出口轉內銷」,無論SARS還是三鹿事件。
任賢良:這種事情越來越少,越來越無秘密可言。現在除了媒體,還有手機,親朋好友都可以互通。我在書中引用了古人的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荀子講的是,「宣則成隱則敗」。


(本文來源:新華網  )
沙發
wazhh 發表於 2010-6-28 00:15 | 只看該作者
導向正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50

主題

5369

帖子

767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79
3
TCM 發表於 2010-6-28 05:49 | 只看該作者
公開透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