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北--歷史

[複製鏈接]

184

主題

1047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馬大哈ann 發表於 2009-12-8 0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東北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華種族肅慎族系創造東北早期文明——新開流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的堯舜時代,全國劃分為九個州,當時東北地區為幽州境內,夏商周時期,勞動、生息在東北地區的有肅慎、東胡、華夏等民族。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遼寧是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公元前37年,夫餘人(東北古代漢人一支與現代韓國人無關,人口幾全部姓高)朱蒙在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創建高句麗王國,后琉璃王遷都國內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政權(共歷705年),統治最盛時一度將朝鮮半島大半納入版圖,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對東北地區南部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高句麗在唐軍和新羅(今天朝鮮、韓國祖先)的夾擊之下滅亡,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軍俘虜。高句麗人口絕大部被唐朝政府內遷中原融回中土,餘眾融入渤海國的人民里。西晉時,慕容鮮卑遷到現在的遼西地區,公元337年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前燕亦重視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租稅,非工商人口歸農等等。使遼西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唐武后聖曆元年(689年),肅慎後裔粟末靺鞨(滿洲先祖)首領大祚榮以本部為主,結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長白山、黑龍江)之間建立地方政權渤海國(亦稱震國)。後來鼎盛時,疆土方圓5000里,人口近500萬,勝兵數十萬人,史稱「海東盛國」。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公元916—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公元1271—1368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宋王朝對峙。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同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1206年,鐵木真被推戴為全蒙古的大汗(最高統治者稱號),尊稱為成吉思汗(意為擁有四海的汗),從此建立了蒙古政權。在幾十年裡,他和他的子孫,除向南擴展以外,還向西一直征戰到多瑙河流域,建立了橫跨歐亞兩大洲的蒙古大汗國。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疆域比過去任何朝代都遼闊。東、南至海,西到今新疆,西南包括今雲南、西藏,北面包括西伯利亞大部,東北到今鄂霍次克海。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現在的遼陽地區,在當時是「歲有羨餘,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製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16世紀末,女真再次勃興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后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清軍大舉入關,統一全中國,明朝滅亡。「白山黑水」是滿洲族發祥地。滿族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清朝極盛時期,號稱「大清帝國」「天朝上國」,疆域之盛,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此時東北號稱滿洲本部,清初是東北歷史上疆域最大時期。1689年《尼布楚條約》后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瀋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