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汽車和房屋保險一樣,民主是一種政治保險,因此毫無例外地帶有經濟成本。常言道,金錢是政治的母奶(Money is the mother's milk of politics)。競選就是昂貴的投資,所以「有奶便是娘」,當政后政策向利益集團的傾斜也就十分自然了。為什麼日本的食品奇貴而不開放農副產品進口呢?因為只佔人口5%的農民總是槍口一致對外,投票高度一致,成為關鍵少數,所以政客們沒人敢惹。更為普遍的是,政客們因為過短的任期,只看眼前收益,不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長期打算。在最近的全球大衰退中,許多發達國家政府無視長期利益,為持續當政,無限制地舉債。使債台高築從過去發展中國家的專利(阿根廷,泰國,俄國),變成發達國家的惡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到2011年,發達國家總公共債務佔GDP的比率將從2007年的78%劇增到106%。
感嘆於民主高昂的經濟成本,已故的經濟學大師(諾貝爾獎得主)、貨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極度推崇他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最佳範例、但只有極少民主成本的(回歸前)香港。他曾說∶「如果你要看運行中的資本主義,到香港去」(if you want to see capitalism in action, go to Hong Kong)。如果不是因為無法找到降低民主成本的良方,作為自由派旗幟的弗里德曼,是不會在冷戰時期,甘冒被自由派同行指責的風險,把尚未民主化的香港作為心目中理想的資本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