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旱澇交替,中國打響保糧戰

[複製鏈接]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8-29 05: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旱澇交替  中國打響保糧戰
來源:僑報

(入汛以來,中國多地出現洪澇災害,農業受災嚴重。圖為江西新淦縣遭大暴雨襲擊,一位老漢心痛地搶救農作物。新華社)

(8月24日,73歲的貴州黔東南天柱縣石洞鎮坪地村村民楊宏輝站在因旱絶收的水稻地裡。圖為楊宏輝家中今年種植的6畝水稻,有4畝因旱絶收。新華社)

今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中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成為大陸官方的著力點。而糧價走勢、外資進入中國糧食市場等也成為坊間關注的焦點。

災害頻發 秋糧生産不容樂觀

北京時間27日9時,一場關於「中國糧食安全」的討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開——中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國務院關於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併進行專題詢問。

綜合新華社、人民網報道,毋庸置疑的是,這場會議的主題——糧食安全的直接緣由是今年以來(這一時間點甚至可以推至去年秋季)頻發的自然災害。

這些自然災害又分為兩個階段。從去年秋季至今年5月,糧食生産主要受西南特大幹旱和北方持續低溫影響。旱災方面,災情最嚴重時受旱面積達7500多萬畝,絶收2100多萬畝;而從低溫影響看,一方面造成冬小麥返青推遲5至7天,另一方面造成東北春播推遲7到10天。

進入夏季,糧食生産則主要受嚴重洪澇災害影響。在南方地區,今年主産區早稻單産下降,預計産量有所減少。同時,雙季晚稻栽插期較常年推遲,苗情偏弱,生育期延後,增加了後期遭遇「寒露風」的風險。在東北地區,洪澇災害造成局部低窪地區農作物受損,但多次降雨對大部分地區的旱地作物生長髮育是有利的。

統計顯示,中國今年全國夏糧總産量2462億斤,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冬小麥産量2176億斤,增加近20億斤,連續第七年增産。

而秋糧佔中國全年糧食産量的70%以上,抓好秋糧生産至關重要。盡管糧食生産前期受極端天氣影響,後期還存在不確定因素,但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秋糧豐收前景看好,一是播種面積增加,二是長勢普遍較好。同時,入夏以來雨水充沛,利於作物生長髮育。

但據農業部掌握的農情資訊,截至本月19日,中國因洪澇、颱風農作物受災面積已達1.64億畝。農業部和發改委有官員此前坦言,秋糧生産面臨不確定性,不容樂觀。

2020年糧食需求總量超1.1萬億斤

盡管官方相關機構反復強調,「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庫存消費比遠超國際公認綫」,但並不能消除坊間關於中國缺糧的疑問。

北京《新京報》報道,中國國家發改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就明確表示,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面臨五大問題,首要問題就是糧食産需缺口擴大。

報告預測,到2020年時,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將達到11450億斤。按照糧食自給率95%以上測算,2020年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需要達到10800億斤以上。

同時,糧食安全還將面臨糧食供需區域性和結構性矛盾突出、水土資源約束增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和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等問題。

而就在本月11日,一則有關中國大量從越南進口大米的消息就曾引發中國是否缺糧的討論。

《廣州日報》報道,越南糧食協會在網站上發布消息稱,協會主席Truong Thanh Phong透露,中國從今年4月以來已從越南進口60萬噸大米,以彌補國內不足,「中國市場有多大沒有辦法估計,因為我不知道他們的大米缺口有多少」。

對於這一消息,對於中國大量進口越南大米的報道,中國農業部並無回應。

 農業部相關資料顯示,中國上半年進口大米17.4萬噸,同比增長44.3%。如果60萬噸的數據屬實,則顯示中國繼玉米(上半年進口8.8萬噸,同比擴大26.3倍)後,會大幅增加對大米的進口量。

國際糧價上漲 衝擊中國市場

此前,兩大糧食出口國俄羅斯和烏克蘭先後停止糧食出口,引發國際糧價呈上漲趨勢,令國際社會擔心糧食危機卷土重來。受此影響,中國糧價亦面臨上漲壓力。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認為,國際市場糧價是否會大幅上漲當待觀察,即便出現大幅上漲,也不會對中國市場造成明顯衝擊。一方面,中國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關聯度較小。中國除大豆外,小麥、玉米、大米等品種進口量很小,不足國內産量的1%。由於主要糧食品種能夠自給自足,國內糧食價格變動基本不受國際市場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8%的安全水平,可以妥善應對國際市場糧價波動的影響。

張曉強介紹,中國糧價走勢總體保持平穩上升態勢。上半年,稻穀、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平均收購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2.3%,而進入7月份以後,糧價已趨於穩定。

但有分析指出,短期來看,中國糧食仍處於一個供求平衡的狀態。但如果從長期來看,決定糧價上漲的因素並不在於供求關係。

深圳《證券時報》報道,最近的記憶是2007年,當年中國糧食總産量達50150萬噸,成為歷史上第4個産量超過5億噸的高産年。但就是在糧食連續4年豐産、供求基本平衡的背景下,2007年糧食價格同比上漲10.26%。事實上,豐收年糧價大漲的現象在歷史上並不鮮見。

此外,全球範圍內過剩的流動性也無疑加大了中國糧價上漲的壓力。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注入了大量流動性,但是大量的流動性卻並未流入到實體經濟,而是另謀出路。當房地産遭遇調控、股市低迷時,這些充裕的流動性總要尋找出路。在這樣的背景下,農産品當仁不讓地成為一個很好的載體。

外資進入 帶來先進技術也帶來擔憂

近年來,在農業和糧食領域,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合資企業有了一定發展。目前,外資進入農業和糧食領域主要是在食用油脂加工、飼料加工和糧食加工等方面。如外資企業生産的食用植物油所佔比重較大,2008年達到50%左右。

外資進入農業和糧食的一些領域,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對促進行業競爭、提高加工水平和技術進步有一定作用。但在市場調控、保障供應、穩定價格以及維護産業安全等方面産生了一些影響。

因此,大陸有關機構已採取了一些措施。張曉強介紹,《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2007年)中就明確,今後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種子開發生産、大豆和油菜子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方面,只允許中方控股。

12年來耕地已減少億余畝 保18億畝紅線須「鐵律」

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還來自於18億畝的耕地紅線正在受到多方面的挑戰。擺在面前的事實是:中國現有耕地已經逼近18億畝,紅線告急,而各種建設依然在高歌猛進,耕地不斷被徵用。

在今年中國全國「兩會」期間,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介紹,中國去年耕地的總數是18.26億畝,離紅線只有咫尺之遙。

由此,國家發改委提交的報告明確表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介紹,盡管中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耕地數量仍逐年減少。目前人均耕地僅為1.38畝(以中國人口13億計算,全國耕地僅為17.94億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質量總體偏差。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認為,耕地保護主要面臨三方面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地方地政超出計劃用地,違規違法用地屢禁不止;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總體還比較粗放,多數城鎮和農村建設用地仍習慣於粗放外延式擴張發展;三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不可避免地佔用一部分耕地。

根據土地變更調查,1997年至2009年,中國耕地減少和補充增減相抵,凈減1.23億畝,其中生態退耕佔了大頭。而同期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的耕地僅5020萬畝。而中國宜耕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可開墾成耕地的已不足7000萬畝。

中國七大舉措 力保糧食安全

為構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國國家發改委提出七大舉措:

——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

——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增加糧食生産投入、完善財政奬補政策、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

——嚴格保護耕地和淡水等糧食生産資源。

——加強農業科技及相關産業支撐。

——促進現代糧食流通和加工産業發展。

——加強和改善糧食市場調控,健全儲備調控機制,完善糧油儲備體系,加強糧食進出口調控,完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等。

——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