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文化中蘊涵著生態文明理念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5 2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要: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給地球帶來了災難性的問題,這一課題受到全球政治家、環境學家、科學家、哲學家等高度關注,佛教是一個充滿生命智慧和人文關懷的宗教,在其廣博深遠的思想體系中就含有系統的環境倫理觀和生態意識,給我們提供多元的參考和啟示,對於構建現代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全球經濟、社會、政治和科技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引發了經濟全球化和環境污染全球化。人類在享受科技的便利和豐富物質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處在嚴峻的環境之中:地球溫室效應,生命的保護傘--臭氣層壞了,酸雨從天而降,大氣和水資源污染,熱帶雨林危機,荒漠化蔓延,固體廢棄物泛濫,物種滅絕加劇,糧食、能源和礦產等各種資源短缺,以及電磁波輻射污染等。「一想到環境污染對子孫後代的影響,就有毛骨悚然的恐懼感。」如何解決這一既具歷史性,也是災難性的問題成為和不可迴避的課題。佛教是一個充滿生命智慧和人文關懷的宗教,在其廣博深遠的思想體系中就含有系統的環境倫理觀和生態意識,千百年來給我們提供多元的參考和啟示,對於構建現代生態文明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提出

(一)生態文明提出的背景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從生產方式角度來看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發現,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是損害人類自己,她的《寂靜的春天》成為環境革命的導火索。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衝擊,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 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人類文明經由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發展到今天,其支持體系出現了問題,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

(二)生態文明的含義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它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它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平等恭敬、共同促進的關係。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

二、佛教文化包涵著生態文明理念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因比教授曾講過一段話,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孔孟學說;另一種是大乘佛法。 1988年75位諾貝爾得獎主在巴黎發表了聯合宣言,人類在二十一世紀要繼續生存就要汲取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的智慧。孔孟學說的核心是仁愛,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無我、平等、慈悲。大乘佛法之所以在中土興盛,是因有孔孟學說做基礎。佛教雖為外來文化,但很好地實現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國特色的莫過於禪宗。禪宗所體現出的東土大乘佛教精神完全是中國式的,它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理解,對中華道德禮義的吸收,對簡樸生活方式的認同,無不反映出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佛教提出」佛性「為萬物本原,萬物之差別僅是佛性的不同表現,其本質乃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以消除」分別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則之一。

(一)西方凈土是理想的生態王國

佛教重視個體生命及存在物的價值,認為」所有的自然物具有內在價值「。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只有承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物種的內在價值,才有利於人類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健康運行。佛教主張一切事物皆有佛性,便是對各個生命個體生命體存在物的肯定,無論是有情識的動物,還是無情識的植物,乃至一微一塵都具有佛性,有其存在的價值。清凈佛土是佛教的理想生態國,對眾生感官和精神都有至高無上的快感的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清凈之地正如佛說《阿彌陀經》所指出的:阿彌陀佛凈土,亦稱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數,池中蓮花大如車輪,白鶴、孔雀、鸚鵡、共命之鳥等,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雨天曼陀羅華。

由此可見,佛教有一個理想的生態國,在這一生態國度里,各種各樣的生命體均有其應處的位置和存在的價值,佛教的生態倫理便是保持生命體的多樣性以及每個事物的自我存在的可能性。

(二)眾生平等是佛教生命倫理的思想核心

佛教生命倫理的思想內核是眾生平等和生命輪迴。根據緣起論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而獨立產生和存在,每個人都與眾生息息相關,宇宙間的生命實質上是一個整體,眾生具有存在的同一性、相通性。佛、菩薩觀照眾生與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由此生出與眾生的絕對平等心,生出為眾生同樂拔苦的慈悲心。牛頭宗人說」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圓悟克勤的」青鬱郁,碧湛湛,百草頭上漏天機;華(花)蔟蔟,錦蔟蔟,鬧市堆邊露真智「都是在表達此意。正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也就是說,人與自然萬物互相融合。這種觀點與現在西方某些有識之士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歷史學家、哲學家湯因比發揮了佛教的無情有性說。他指出」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大地、空氣、水、岩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嚴性,就等於侵犯了我們本身的尊嚴性「。主張人類應當成為大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善良公民「,而不應當是大自然中狂妄的」主宰「。許多宗教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包括人在內的每一個生命個體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如前面講到的佛教主張一切皆有佛性,實際上已包含了各生命體平等的思想。佛教認為構成整個生命群體的個體生命,彼此之間要慈悲戒殺生。佛教的」緣起論「更是把諸種生物置於六道業力輪迴之中,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依因托緣即關係和條件而生,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都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各種生物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寧幸福方面並沒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佛教生態倫理所包含的物種平等觀念非常契合現代社會一種新的環境價值理念: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 「的基本要義或直覺是:」在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有一種生存與發展的平等權利,有一種在更大的自我實現的範圍內,達到他們自己的個體伸張和自我實現的形式的平等權利。「每一種生命形式在生態系統中都有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都有」生存和繁榮的平等權利「。

(三)戒律之首--不殺生是佛教生命倫理內蘊的實踐精神

為了做到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佛教提出了一系列戒律。《大智度論》卷十三說: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殺生不僅意味著對人生命的傷害,而且也包含著對所有生物的傷害。在《戒殺文》中說我們至少應在七種情況之下不易殺生:一是生日不宜殺生;二是生子不宜殺生;三是祭先不宜殺生;四是婚禮不宜殺生;五是宴客不宜殺生;六是祈禳不宜殺生;七是營生不宜殺生。在世人認為喜慶祝賀的時候應殺生吃肉喝酒來慶賀,而在佛教看來則應當戒殺放生以修功德,才能使所行之事真正的得到慶賀,而事事吉祥如意。

佛教徒的獨有的一些生活方式,也蘊涵著環保的理念,譬如素食、放生、佛化自然等行為。素食是落實不殺生戒的有力保證,是慈悲平等眾生的具體體現。佛教主張的不殺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倡導和諧,力行慈悲。所以,少欲知足,慈悲平等,戒殺放生不僅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清凈,而且能夠讓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體和諧相容,並通過佛法的修習,得到解脫。今天,野生動物資源日益受到破壞,動物種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被人類吃掉了。這在中國表現得尤為明顯,各種媒體經常報道有人在餐館中吞食珍稀動物。主張素食、不殺生對於保護動物多樣性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古代一些高僧能夠做到」入獸不亂群,入鳥不驚飛「,並以呼野鳥於掌中取食為修行境界的標誌。這種對生命的尊重,正是佛教對生態的最大貢獻。在戒殺放生的基礎上,佛教進一步提出的護生精神,引導世人積極的參與到保護動物的行動中去,保護瀕危動物,關注動物受虐,為蒼生謀求福祉,使生態得以平衡。

(四)慈悲護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認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楞嚴咒》中有:」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如一切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唐代慧能《壇經》:」譬如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能興緻,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旗幟。所謂」慈悲「,概括講就是對眾生」拔苦與樂「。拔苦,就是除掉潛伏在人生命之中苦的根本原因。與眾生深感同受,將心比心,產生對其他生命的關懷,進行根除痛苦的實踐。所以,對其他個體的痛苦而感到強烈的痛苦,幫助其他生靈解除痛苦,用一種堅定的、持久的智慧和行為,給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送去愛的溫情和真情,讓一切生靈享受快樂、除去痛苦,才有自己真正的幸福。佛教的這種愛,是面對一切時空的所有生靈的,悲憫有情,是佛教徒也是全體人類必須具備的高貴品質。既要救其死,又要護其生,佛教提倡」放生「的精神就在於此。愛惜和保護一切生物,對今天防止生態惡化、維護生態平衡,維護世界和平,很有現實意義。人類生存主要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維護生命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現代環境價值理念。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開宗明義地指出:」締約國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及其組成部分的生態、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價值,還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全人類的共同關切事項。「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關係到人類生死存亡。

(五)和諧相生是生態文明內涵所在

《華嚴經·盧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法界不可壞,蓮華世界海,離垢廣莊嚴,安住於虛空。此世界海中,剎性難思議,善住不雜亂,各各悉自在。「《佛說無量壽經》:」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態殊特……無量色樹,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泉池交流,湛然香潔……又眾寶蓮花,周滿世界……「看到萬物相親相融,天人相應,心息相通,一派祥和的氣象,我們為之動容。深切體會到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目的,是在於揭示宇宙萬物之間的運動規律,尋求人類以及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合理和諧的生存方式,共生共榮。如實地認識和體味自然、感受自然,維護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和生命尊嚴,不以人類的分別,喜好為標準,對千山萬水懷有深深的報恩心和敬畏心,認識到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應該成為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六)心靈環保是生態文明的至高境界

佛講」境由心造「,所謂」心凈則國土凈「。我們人類所生存的環境,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時反應出人的道德自覺與宗教實踐的」人化自然「。佛教的教義,歷來重視凈化我們的內心,掃除貪、嗔、痴三毒,使心靈解脫自在,達到」無我「的境界。」心靈環保「的環保理念,是建立在《維摩經》(佛國品)中的凈土思想之上的,佛教對凈土的描繪體現了佛教的理想生態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彌陀佛凈土。凈土是菩薩善行的果報,它的實現在根本上依賴眾生的努力。中國佛教特別重視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改善自己的行為,創造人間凈土,這就是《維摩詰經》所倡導的眾生心凈則佛土凈的理念。禪宗更將其發揮為凈土在世間,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重視現實世界的價值及其改造。

佛教的生態意識,使得我們跳出人類中心的窠臼,向生命中心乃至生態中心的環境倫理的方向更有信心地邁進,從而將人類的道德關懷從人類自身擴展到多種生物甚至是整個自然界。環保理念的落實到位,還須從家庭環保、社區環保等做起,而佛教」心凈則行凈,行凈則眾生凈,眾生凈則國土凈「的思想則啟示我們生態意識最終要歸向於每個人的心靈環保。在當下這一刻,我們應該不斷地自我告誡:人類不應該完全停留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框架下,更需要加強貫徹落實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建設自然的環保理念。只有如此,人類才有希望。

1983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遞交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明確指出: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科學和技術的,科學方面我們有知識,技術方面我們有工具「。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並不是生態系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的,科學技術本身對自然沒有善惡的觀念和功利的追求,它聽命於發現和製造它們的人類。今天的生態災難是人類無節制的貪慾和企圖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行為造成的,人類的行為則來源於他們根深蒂固的理念。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極大的影響,並引導人們的一系列行為。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社會、道德、科學和生活概念。這些概念應由今世和後代人新的生活條件所決定。「」生態文明「便是人類在面對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時,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結果。倡導文明生產、綠色消費、厲行節約、歷事練心,才能創造出生態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