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白領與中產階級漸行漸遠

[複製鏈接]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8-3 04: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白領上行之路層層受阻   與中產漸行漸遠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白領是「中產」嗎?中國白領的發展趨勢,對中國社會結構的構成起著怎樣的作用?他們將走向何方?關注中國白領的走向,也是關注中國發展的方向。  



10年前甚或5年前,中國白領的美妙風光曾經讓國人眼熱眼饞,可如今,白領已風光不再。他們已不再是一座城市的主色調,空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他們措手不及又招架不住。於是,他們或拚命工作不再小資,或忍辱負重不再快樂,或屈服現實不再做夢……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出現了第一幢涉外寫字樓,那幢樓叫聯誼大廈,在延安東路高架橋邊,全玻璃幕牆!連當時最見過世面的上海人都感嘆它的高檔與高雅,更艷羨在那裡面工作的人。自此,白領在中國一度成了一種身份標籤,象徵著地位、品位、智慧和能力,也一度成了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擴大,中國的白領隊伍也在不斷壯大,最後形成了數以億計的白領階層。他們燃燒青春,釋放激情,施展才華,揮灑汗水;他們塑造了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形象,他們扮靚了一個又一個城市的風景;他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財富和人生價值,也享受到了城市的繁華和美好;他們不斷地奮鬥,不斷地追求和開闢上升的通道,也不斷地獲得成功和經驗;他們有的已經跨入了「中產」行列,有的還在路上……曾幾何時,白領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崇尚的精英標本。



然而,進入21世紀,白領的光環不再。

原指望白領浩浩蕩蕩地加入中產階層,但現在看來,指望雖然說不上要落空,但起碼要大打折扣了。因為不可迴避的事實是:中國的白領正在與「中產」漸行漸遠。

「一套房子消滅一個"中產"」現在已經成為鐵的事實。本來經過多年打拚的白領正在築壘中國中產階層的基礎,沒承想近年飛漲的房價讓他們的「中產」夢碎。不買房子在大城市裡扎不了根,買下房子就成了「房奴」,說不定這一輩子再也進不了「中產」行列。

除了房子,還有工作壓力、健康壓力,讓許多白領「有"中產"收入沒"中產"生活」。據上海一項調查,70%以上的白領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還有38%患有頸椎病、腰椎病、骨質增生等運動系統疾病,32%存在腸胃、肝臟等消化系統問題,22%有失眠、抑鬱等心理疾患癥狀。更有人這樣描述道: 「從寫字樓走出來的白領,不過是一群聽起來很爽,看起來很美,卻干著辛苦活兒,拿著血汗錢,受著臉面與金錢雙重煎熬的主兒,是脂肪肝和早衰的代言人……」 如此白領,與「中產」的外在與內在生活要求相去甚遠。

而更讓人憂心的是,中國白領的上行之路已經層層受阻,一路上都是關卡,極不暢通。從戶籍制度到財富分配機制,從行業規則到潛規則,從就業到買房,個人發展的困難太大,成長的成本太高,路徑變窄,到處有看不見的「天花板」,再加上「特殊利益集團」結成的特殊利益階層的板結與世襲,普通白領上行的機會更少了,希望更小了。

誠然,白領與「中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儘管白領中有「中產」,「中產」中有白領,但就掌握的社會財富和社會資源而言,白領變為「中產」或者白領兼「中產」,這絕對是一種人生的上行、一種社會階層的上升。現在的白領卻與「中產」漸行漸遠,這毫無疑問會削弱中產階層形成和壯大的群眾基礎,而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社會,中產階層應該成為大多數。



中產階層在政治家眼中被看作社會穩定的基礎,在經濟學家的口中則被認定為促進消費和拉動內需的主體,到了文化學者的筆下,更被確認為承載現代文化的主角。社會學家通常認為一個社會應該有60%~70%的人口或家庭屬於中產階層,這樣的「橄欖型」社會才是穩定的。溫家寶總理也曾撰文強調,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分配製度,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

當下的中國正在竭盡全力,為逐步建成「橄欖型」社會而努力。然而,中國要建成「橄欖型」社會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呢?2010年年初,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的研究報告表明:目前我國中產階層的規模約為總人口的23%,從2001年以來,我國中產階層人數年均遞增 1%左右。而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公布的數據更表明:目前北京中產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40%,約540萬人。看來,只要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只要全國人民積极參与……再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就可以把現在的「金字塔型」社會建設成為「橄欖型」社會。

更令人鼓舞的是:2010年5月發布的《全球僱員指數調研》顯示,有49%的中國白領表示正在計劃自主創業,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24%;在有創業計劃的中國白領中,61%期望能夠在兩年內當上老闆,26%表示會在三至五年內創業。中國白領真是好樣的!

或許這是一代中國白領的宿命,但同時也是他們的歷史使命——再抬頭,再上路,再前行,再奮起,再向中產階層進軍。等到中國「橄欖型」社會建成的時候再回首,我們就會深切而又深情地感到,這一代白領的痛苦、付出和犧牲值了!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沙發
 樓主| 秦人 發表於 2010-8-4 05:05 | 只看該作者
中產收入階層正在走向貧困
作者:葉檀  

漂亮的CPI數據,無法掩蓋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的事實。

在公布農產品供求關係平衡、嚴打囤積居奇者后,大蒜價格再度飆升。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7月25日,大蒜價格已突破前期高點,累計漲幅達24.8%,至每斤7.19元,已高於5月上旬的波峰價格。牛羊肉、食用油、成品糧價格微幅波動,奶類價格基本穩定。

大蒜只是一個縮影,多數居民不得不面對高漲的房價與房租,節節上升的教育費用,以及隔三差五上漲的水果、蔬菜價格,無奈地忍受長期不漲的收入。

在貨幣高漲的時代,如果你不是投資家,很有可能從中產收入階層滑向貧困階層。如果你是個勤勞的工薪階層,沒有從事投資,那麼你的生活水準必然出現大幅下降;如果你是個善於觀察風向的投資者,那麼你有可能成為先富一族。

引用一些數據,可以證明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與資產價格的提升。

以1978年為基準,當時全國職工月平均工資為51.25元,年平均工資為615元,如果家庭某個成員達到這個職工工資水平,可以養活一個家庭。而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是900元,2008年北京市職工平均月工資是3726元,這分別是51.25元的17.6倍和72.7倍。如果以3000元來衡量在北京51.25元的購買力水平,則是58倍。而我國的CPI累計僅為5.7倍,如果你的月薪增長5.7倍,達到每月292.125元,你不僅養不活家人,也養不活自己,這時候你就是工資不到最低保障線的赤貧階層。

要從中產收入階層成為窮人非常容易,只要家中有人得重病,或者企業破產倒閉,或者你什麼也不想、只是循規蹈矩在工廠做工領取工資,生活水準就會步步降低。

成為投資者幸運得多。廣為流傳的就是萬科超級散戶劉元生的故事。1991年1月29日,萬科A以14.58元的價格掛牌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深市最早期的「老八股」之一。17年過去了,如今萬科A復權股價已高達千元,而劉元生以400萬元的投資,萬科股價最高時成為33億元富翁。這是中國資本時代的第一批投資者,有幸跟隨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以房地產為資金主軸的時代變化。而持有保利地產的張克強等人已經部分套現,成為實打實的億萬富翁,未來養老不是問題。如果你是個炒房者,那麼在2003年到現在,運用金融槓桿大膽炒作,獲得5倍以上的投資收入非常輕鬆。

如此鮮明的對比說明中國進入了資本時代,以投資為致富之源,而長時間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結果是,鼓勵了幸運的或者有背景的投資者在資本市場大規模套現。通過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財富轉移,幸運的投資者與權貴者得利,而從事實業的人與中產工薪階層失去容身之所。財產性收入與工資收入徹底失衡。

有越來越多的人拋棄艱難的實業,越來越多的人湧入投資市場,而視實業如敝屣,視成為誠實的工薪階層為最大的羞恥。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階段,如此激勵機制是不可思議的,也是短視的。事實上,大部分人沒有劉元生這般幸運,也沒有擁有上市公司原始股的資力與權力,成為證券市場的墊腳石,同樣容易從中產收入階層滑入低收入階層。

大多數時候,我國通脹壓力是隱性的,CPI無法準確地反映購買力急速下降的趨勢。貨幣購買力下降從如下幾個數字可以清晰得見:2009年底,我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狹義貨幣供應量M1從1978年的212.03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22萬億元,達到1037倍。大幅高出同期GDP和物價CPI增長之和。2009年,中國廣義貨幣M2比GDP,在2009年年底達到創紀錄的180%左右,這個數據遠遠超過美國的65%以及日本的110%。

有人將貨幣超發美其名曰貨幣深化,即原來不在市場定價的資產如土地、如國有資產在市場獲得重新定價,因此財富突然增加,需要更多的貨幣支撐。很不幸,隱性通脹與資產泡沫的存在,證明資產定價偏高,成為濫發貨幣的導火索,而工薪階層生活質量的下降證明成本主要由工薪階層承擔。

中產收入階層的人數在增加,根據社會學家陸學藝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2001年的全國調查表明中產階層的規模已經達到15%左右。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CGSS)、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GSS)的綜合分析,目前中國中產階層的規模比例為23%左右。短短四年提高8%,看著不錯,但是據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公布的數據,中產收入階層中中下階層佔了68.5%,這些人稍不留神,就會成為低收入階層的替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

主題

1285

帖子

8萬

積分

貝殼一級功勛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4648
3
qxw66 發表於 2010-8-29 03:20 | 只看該作者
那是,在溫哥華,工資收入一分不花,買房子也要20-40年。。。

上海,北京更厲害,20-60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