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個體學術行為腐敗層面,鄒承魯先生總結了中國學術界內目前盛行的七類現象,其中只有第三類(偽造成果,纂改數據)和第四類(剽竊)在國外學術界時有發生,其它的,幾乎根本就看不到。比如說,「偽造學歷、工作經歷、論文」這類現象在歐美學術界幾乎就不存在。這倒不一定是他們不想干,而是沒有這麼乾的可行性。在歐美,學術圈子就那麼大,求職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2-3人來推薦,而絕大多數歐美人士寫推薦信,都是比較實事求是。僅此一條,那些心懷不軌之徒,即使想偽造學歷也沒有可乘之機。就算有人能夠得逞,一旦事發,也就前功盡棄。兩年前,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的橄欖球主教練喬治·歐列瑞(George O』Leary)跳槽到聖母大學,但由於他的簡歷中虛構的在新罕布希爾大學校隊打球以及在1972年從紐約大學得到碩士學歷的事情被人發現,結果上任僅五天就被迫辭職。在辭職聲明中,這位教練說:「由於多年前的自私無知,我使聖母大學,他的校友和球迷濛受了恥辱。」(Anonymous. O』Leary out at Notre Dame after one week)。實際上,蒙受恥辱的更是他個人。不僅如此,這個有三十多年教齡的名教練還丟掉了工作。一個體育教練偽造學歷就會得到如此的下場,可想而知,在學術界偽造學歷實際等於玩火。
無論如何,學術自由也好,終身教職也好,它們所反映的是大學教授在大學中地位的提高和上升。換句話說,美國的大學由行政當局治校,慢慢地向教授治校轉變,儘管這個轉變還沒有徹底完成。雖然目前尚且無法斷定行政治校與教授治校的優劣,但由從事學術活動的主體來自治,至少聽上去比較合理。當然,教授治校的一個前提就是,他們有自治的能力,並且他們能夠把公眾的利益而不是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美國最早由教授自治的大學是托馬斯·傑弗遜創建的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但這所學校在教授自治了幾十年之後,也不得不在20世紀初放棄這個傳統。(舸昕:漫步美國大學)。同樣,在20世紀初,由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壓制學術自由,一些大學教授在紐約市建立了「社會研究新學校」(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學校由教授自治。但這個狀態維持了僅兩年,「社會研究新學校」就不得不聘請校長。(舸昕:從哈佛到斯坦福)。
約翰·達西(John Roland Darsee)是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附屬醫院的博士后研究人員,他的導師尤金·布勞恩瓦爾德(Eugene Braunwald)是哈佛大學教授、也是美國科學院當時心臟科學的唯一院士。在八十年代以前,由布勞恩瓦爾德指導過的130多名研究人員中,已經有40多人在美國的大學里獲得了正教授和系主任的職位,而達西則被布勞恩瓦爾德認為是這一百多人中最優秀的。在1978-1981年間,達西作為主要作者,已經發表了一百多篇論文(其中絕大部分是論文摘要)。1981年春,布勞恩瓦爾德為達西爭取到了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的職位。
整個「巴爾第摩事件」的內容非常繁雜,加州理工學院的歷史教授Daniel J. Kevles曾寫有一本厚達400多頁的專著,名字就叫《巴爾第摩事件》(The Baltimore Case)。長話短說,NIH和國會的調查最後都得出結論說,巴爾第摩的那位同事確實造假,那個人也受到了與達西相似的處分。而巴爾第摩也被迫辭去了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的職位。不過,在1996年,巴爾第摩的那位同事上訴成功,NIH撤銷了五年前的結論,並取消了對她的制裁。巴爾第摩現在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長。
4 貝爾實驗室:舍恩事件(主要參考文獻:Anonymous. Scandal Rocks Scientific Community; Service, R. F. Bell Labs Fires Star Physicist Found Guilty of Forging Data;Service:More of Bell Labs Physicist』s Papers Retracted)
從2001年起,國際物理學界出現了一顆閃亮的明星,他就是貝爾實驗室的舍恩(Jan Hendrik Schön)。在短短的兩年間,他發表了90餘篇論文,絕大多數是在國際權威雜誌上,如《科學》和《自然》。有一段時間,舍恩每八天就發表一篇論文。他被譽為愛因斯坦第二,被視為諾貝爾獎的當然得主。不過,在2002年的9月,舍恩建立的這座科學大廈頃刻間土崩瓦解,他發表的論文被所刊載的雜誌整批整批地撤銷。僅在11月份,《科學》雜誌就一次撤銷了舍恩的八篇論文。
5 印度庫曼大學:校長剽竊案(主要參考文獻:Maylie, D. Physics prof』s article found plagiarized; Raj, G. Plagiarism scandal brewing; Pande, S. Academic Scandal Rocks Kumaon University)
6 遲到的懲罰(主要參考文獻:Starr, D. Revisiting a 1930s Scandal, AACR to Rename a Prize;Hagmann, M. Researcher Rebuked for 20-Year-Old Misdeed.)
康乃琉斯·羅茲(Cornelius Rhoads,1898-1959)是美國著名癌症專家。在癌症研究領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個青年科學家大獎,Cornelius P. Rhoads Memorial Award,具有極高的地位。2003年,主持這個獎項的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決定把康乃琉斯·羅茲的名字從這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大獎中去掉,理由是他不再適於充當青年科學家的楷模。為什麼呢?
1999年,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學會(The Max Planck Society)主席發出了一項正式「譴責」(censure),被譴責的對象是著名生物學家、馬克思·普朗克醫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主任彼得·西伯格(Peter Seeburg)。原來,西伯格在20多年前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參與了人類生長激素基因的克隆。1998年,加利福尼亞大學與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就這項發明專利打起了官司,西伯格在法庭作證時說,他在1978年加入這家公司時,把這個基因的克隆也從加州大學帶了過去。而且,他們後來在Nature上發表論文時,還偽造了這個克隆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