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兒歌日孩子自編灰色童謠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4-6 2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在剛過去的「世界兒歌日」里,孩子們沒有吟唱起快樂的兒歌,而是在自編自唱內容消極的「灰色童謠」。為何「灰色童謠」在學生中悄然流行?

  「灰色童謠」內容消極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記者來到孩子們中間,本以為可以聽到朗朗悅耳的快樂兒歌,然而卻發現,在學生中流行的不是快樂兒歌,而是孩子們自編自唱的「灰色童謠」。這些形式多樣的「灰色童謠」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大類:訴苦發泄型、幽默調侃型以及鬱悶反叛型。

  訴苦發泄型的如「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抄抄抄,考試的絕招。」

  有孩子把《真心英雄》用詼諧基調調侃一番,反映出自己讀書生活充滿無奈:「在我心中,老師最凶,晚上補課到九、十點鐘;回到家裡,老媽最凶,盯著作業從不放鬆;老媽走了,老爸最凶,天天把我罵得一竅不通;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腳踢,發泄一通!才是真的真心英雄。」此外,還有孩子將古詩改編:「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聽撲通跳水聲,一個猛子紮下去,撈起一看是汪倫。」

  還有一些充滿叛逆色彩的「童謠」:「一年級的小偷,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帥哥沒人陪,四年級的美女沒人追,五年級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級的情書漫天飛」……

  學生: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

  因為一些童謠內容並不健康,惹得家長百思不解,但學生卻「樂在其中」。記者詢問了幾位學生的看法:「很搞笑,我們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不會這個就會被同學看扁,顯得很老土,根本就沒法混!」在學生眼中,會念最新的童謠才代表自己不落伍、很時尚,這是他們彼此認同的方式之一。

  但家長對此很「感冒」,對孩子的「認同感」不以為然。「我給兒子拚命講解這些童謠的害處,甚至為此罰他面壁思過,但他每天與其他同學見面,還是會傳誦這些歌謠」、「現在的順口溜越聽越變味,跟他們這個年齡段一點都不相配」、「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怎麼喜歡這些童謠」——在採訪中,很多家長都表達了擔憂和困惑。

  專家:青春期前的正常現象

  記者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的心理專家陳默。她笑稱:「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現象,不用大驚小怪。」她解釋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在10歲到13歲的時候,會很熱衷我們眼裡『噁心』的詞語和句子,這不是他們學壞了,是他們在青春期前的潛伏期的狀態。這個時期,他們通過一些消極甚至低俗的句子來表達情感。 」

  那麼為什麼有諸多抱怨學習壓力的童謠?陳默解答:「當前教育壓力的確比較大,童謠反映的是孩子們無意識的對於學習壓力的抵觸心理,他們無奈地通過諷刺來發泄自己的壓力。」

  至於家長和老師究竟該如何面對?陳默稱,無需大驚小怪,順其自然即可。「這種現象一般到了孩子上初二或初三時就會消失。他們自己會意識到幼稚,也會採用合適的發泄感情的方式。」她建議,家長不要劈頭蓋臉地進行指責,「如果實在覺得這樣很不好,自己無法容忍,可以採取『轉移』的辦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上去。」□晨報記者 朱曉芳 實習生 余靈妍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