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第一暢銷作家——張恨水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3 0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恨水(1895-1967)

  原名張心遠,安徽潛山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
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后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后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家之上。

主要著述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播出)、《啼笑因緣》、《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等。



  1949年1月1日至2月15日,54歲的張恨水,在其北平寓所,忽然開始寫一篇東西。那是一部簡要總結自己先前寫作生涯的自傳,題目就叫《寫作生涯回憶》。他起始便說:

  我雖然是個很微末的人物,但我向來反對自傳一類的文字。因為我看了不少的自傳,除了那有些是謊言,有些也無非是一篇廣告。

  接著,提到「在重慶過五十歲的時候」,許多朋友曾提出請他做自傳的建議,都被他「婉謝」了。顯然,眼下著手做的這件事,於他,是破了例的。

  《寫作生涯回憶》從動筆到完成,剛好跨越北平解放這一過程。

  窗外,雖無震耳欲聾的炮聲,但那種圍困中的平靜,有時是更讓人心慌的。然而就在這時,張恨水卻拿起了筆,以淡然的心情和口吻,在紙上將他過往30年的筆墨生涯做一交待。這篇約四五萬言的文字,竟無一語提及斗室之外正發生的一切,哪怕從情緒上——是喜?是憂?——也分毫看不出來。

  但我們卻留意到張恨水吐露了這樣的心態:

  我家鄉安徽人說的話,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這個「不知」目前是非常之明顯。萬一是明天不穿,趁著今天健康如牛,我是不是有些事要交代的呢?

  這簡直是驚人的預感。因為再過三個來月,一個黃昏,他在給兒子輔導英語時,突然發音不準,迅即不省人事,急送醫院,診為突發腦溢血。搶救之後,命得苟存,但失憶失語,半身不遂,直至1953年才漸脫病狀。

  我們不知道他何以在「健康如牛」的「今天」,而產生對「明天」的「不知」,但有一點卻看得清楚,此時他心中突然有了強烈的關於今天*明天的界限意識,而在思索這二者時,他毫不含糊地把自己劃在「明天」以外,並為此採取一些「料理後事」般的行動。他這樣表述自己的用意,以及家人的反應:

  在我百年之後,從朋友手裡拿出我的親筆供狀來,不失人家考張恨水的一點材料。我這樣想,我就要辦。而家人以為這是不祥之兆,反對我這樣做。

  他過去的報社同人聽到此事,「笑說這很有趣」,形容為「遺囑式的文字」。

  總之,就在那時,中國20世紀上半葉最成功的暢銷小說作家張恨水,忽有一葉知秋之感。他擔心著自己的健康,擔心著如果不留下一點「親筆供狀」將使未來「人家考張恨水」失去了依據——或者,並無確指、非常寬泛地擔心著「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一類情形的發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3 03:45 | 只看該作者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也即1895年5月18日,張恨水出生於江西廣信府(今上饒地區),父親給他取名張心遠。

  他7歲入蒙學,他曾在兩個月內,看完全部《西遊記》、《東周列國志》、《封神榜》、《水滸傳》、《五虎平西南》、《野叟曝言》和上半部《紅樓夢》,那是他當時所能找到的所有舊小說。這樣,到17歲他「已經讀了幾百種小說了」。「不但讀本文,而且讀批註。」批註,是中國舊小說特有的批評的辦法。一般的小說刻本,除了把正文印在上面,也把批註用小些的字體細細地刻在中間。自張恨水看去,這些旁人讀來未免枯燥的文字,妙處實不亞於小說本身。他從裡面「懂了許多典故」,又「領悟了許多作文之法」;例如,「形容一個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煙潤』,是絕好的筆法。」

  我們由他讀小說的方式,便知道小說於他絕非如一般人只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是一座奧妙無窮、終須一探究竟的精神迷宮。他在這件事上的創造性,很快顯露出來。他以飽覽小說而在夥伴中知名,時常被央求著講故事,「我往往隨便說著,自己就加了許多的穿插進去。而且我這穿插,總是博得他們讚許的。」

  他開始創作,這創作居然早至13歲。他說:「這篇小說,是為弟妹們寫的,當然我就寫了他們最歡迎的五俠故事。」任何人,如果13歲就自發地做一件事,那末,只要以後人生不把他逼迫到別的路途上去,恐怕他都會在成年的時候加以繼續。

  當然,他暫時還來不及認識這一切,眼前需要發愁的是生計。他18歲時,父親匆促去世。這變故,讓張恨水原先可能去日本或英國留學的前景瞬間消失。翌年,他去蘇州,胡亂念了一所蒙藏墾殖學校,好歹算是繼續學業。

  不過,墾殖學校卻有兩個重要進展不能不提。

  一是他正式開始了創作,假如13歲那篇連題目都沒留下來的武俠小說屬於「塗鴉」,那麼,張恨水一生的真正處女作應該屬於這時寫出來的兩個短篇小說,一篇叫《舊新娘》,一篇叫《桃花劫》。他不單寫了,而且投了——投往他最為心儀的《小說月報》。此時《小說月報》,仍由惲鐵樵編輯,尚未被茅盾接管而改為「新文學」刊物。令張恨水驚喜不已的是,惲鐵樵親筆回了信,說「稿子很好,意思尤可欽佩,容緩選載」。雖然終於沒有登出,也仍然是個標誌。

  二是後來名垂史冊的筆名「恨水」,亦於這期間萌生。他從李煜詞中讀到「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就以此為出處,「斷章取義,只用了『恨水』兩個字」。這樣,張心遠就變成張恨水,本名「反而因此湮沒了」。

  不過,直到1924年以前,張恨水都不覺得自己可以作家為業。他喜歡寫小說是無疑的,但他首先需要掙錢,來撐起父親離去后境狀日窘的家。

  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給張恨水「很大的刺激」。他決定去北京,計劃先在北大旁聽,慢慢地轉為一名正式生。初衷為求學而來,可是由於窮,不得不找份事做。隨即又發現,只做一份事工資甚菲,便同時兼著兩張報紙的工作,「這樣,決不讓我有時間再去讀書了」。

  這未虞的變化,至關重要。在北京從事新聞,眼界、信息都跟蕪湖、漢口大不相同,這對於張恨水做小說的積累,極有裨益。所以三年後,成舍我請他為《世界晚報》副刊「夜光」寫個連載小說,在張恨水而言,已是水到渠成。

  此即成名作《春明外史》。如果不來北京,張恨水決計寫不出《春明外史》。如果到北京后,不幹新聞,而去北大做了陳獨秀、胡適之、周作人們的學生,同樣不大可能去寫什麼《春明外史》。從此,一個「文學奇觀」發生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3 03:47 | 只看該作者
張友鸞說:「他的作品在一百一十部以上,還沒有人把它整理出一個完整書目。字數遠遠超過千萬,也從來沒有人加以統計。」(《章回小說大家張恨水》)這確實僅得謂之「大概」。張恨水創作量之龐大,他自己都不能回憶得確切,單論中長篇小說數量,以同時代過來人秦瘦鷗相當謹慎的估計:「在全國作家中至少可以列入第五名之內。」(《海堂室閑話》)

  這麼宏富的產出,背後是讀者的歡迎與認可,和對市場的巨無霸式佔有。我們今天熱烈討論著文學市場化,把它看做全新的課題,殊不知遠在七八十年前,中國文學已經析分為兩個板塊:一是體現知識分子精英價值觀的「新文學」,一是面向大眾特別是普通市民的市場文學。不過一直以來主流文學史著述認為後者不值一提,而把明明兩個板塊並存的文學格局,敘述成「新文學」的一統天下。

  張恨水受歡迎到什麼程度?我們以《啼笑因緣》為例。

  1929年前後,張恨水在北方已經很叫座了,但滬上知之者卻不多。這時,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主編嚴獨鶴來北平,聽說張恨水名頭,就喚人介紹,約他寫一個長篇以便連載。起初不甚重視,不意,登出后報紙銷量猛增,「上海市民見面,常把《啼笑因緣》中的故事作為談話題材,預測他的結果;許多平日不看報的人,對此有興趣,也訂起報來」。廣告來源隨之大增,而且眾客戶紛紛要求把廣告的位置安排得盡量靠近小說(可以吸引更多眼球)。

  目睹《啼笑因緣》不可思議的市場魔力,嚴獨鶴與《新聞報》另兩位編輯,緊急成立「三友書社」,以近水樓台之便,搶先取得出版權——這種專為一本書而組建出版社的現象,恐怕也是絕無僅有。

  繼之,電影改編權又引起激烈爭奪。明星公司購得攝製權,確定胡蝶、鄭小秋為主演。然而大華電影社突然插足,也要開拍《啼笑因緣》。明星公司與之對簿公堂,除兩位常年法律顧問,不惜血本再聘當時最有身份的大律師章士釗等7人,總共9名律師轟轟烈烈打這場官司。大華電影社本無道理,社會背景卻複雜。最後,黃金榮、杜月笙出面調停,由明星公司給付10萬元,大華退出爭奪。

  《啼笑因緣》的出版史,簡直可以做一個專門研究。它總共印行了多少,到現在無人知道,因為沒法加以完全的統計。歷來國內以及南洋各處,都頻有盜版翻印。而單是正版這部分,到1949年止便「超過二十版」,「第一版是一萬部,第二版是一萬五千部,以後各版有四、五千部的,也有兩、三千部的。」而這樣的發行量,尚是在當時教育普及率和讀者規模之下,如換成今天,那更會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除盜版外,也有蹭吃蹭喝、揩油撈利者。《啼笑因緣》竄紅后,一班潦倒文人勾結書商,擅為之續或借殼孵雛。一時間,《續啼笑因緣》、《反啼笑因緣》、《關秀姑寶卷》之類雜然出籠。更有甚者,直接假冒「啼笑因緣」四個字另編故事,讀者以為買到的是《啼笑因緣》,實際卻是假貨。

  日寇侵華后,張恨水去往陪都重慶,淪陷區與大後方分割成兩個空間。這樣,在淪陷區文學市場,「張恨水作品」就是一個巨大空白,以致東北、華北及上海,盜用「張恨水」名義的偽作蜂起。1943年,老舍夫人胡絜青由北平脫身到重慶,見著張恨水便告訴他,「張恨水小說」在華北、偽滿洲國出版的太多——當然全是假的。勝利后,回到北平,北平有朋友說曾統計過,單是公然做了廣告的偽作,即「約有四十幾部之多」。

  張恨水真正構成了中國文學有史以來第一個品牌化現象。通常,文學作品是生產出來並投入市場之後才引起讀者這樣或那樣的反應,而在形成品牌效應的情形下,作家與讀者之間已經形成相當牢靠的聯繫,從而培養起一種品牌忠誠度。其作品市場前景,完全無待出版發行之後再加驗證,凡列於他名下的作品,必然走俏,「張恨水」三個字就意味著吸引力、信任和追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3 03:48 | 只看該作者
1925年以來,他的知名度與市場都在不斷擴大,並於《啼笑因緣》獲巨大成功后達到顛峰。可以說,日本侵華前,張恨水正是如日中天。戰爭一來,這勢頭被攔腰截斷。

  這是張恨水一生轉折點之一。對這位從事商業文學寫作的作家來說,戰爭意味著他賴以存在的基礎完全抽空,無論是精神的基礎,還是物質的基礎。以精神論,試想,國破家亡之際,有幾人能有心情讀休閑的文學作品?從物質論,戰爭令一切物資驟然短缺——哪怕圖書出版所需要的僅僅是似乎最不值錢的紙張。

  《寫作生涯回憶》專門講過重慶出版物所用的「土質紙」:「兩面都粗糙黃黑,不但印字不清楚,而且印料太薄,行印的一面往往是『力透紙背』。」就是這麼低劣的紙,也十分稀缺。那麼,作為暢銷書作家,就算寫出來可以暢銷的作品,又怎麼能夠印成足夠暢銷數量的書呢?張恨水概括為「寫的不多,而又無法多寫」。「寫的不多」是實際如何,「無法多寫」則是可能如何。

  抗戰期間,張恨水寫作題材發生極大變化。他寫了許多反映抗戰的小說,他的這部分文字,配得上中國人的良知,也是任何有一定文學造詣的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書寫的東西。這都不存一絲一毫疑問。

  不過,有人試圖就重慶時期張恨水作品提出一種觀點,把它概括為「轉型」,說張恨水出現了「由強調小說的趣味性向體現主流時代意識的轉變」,不僅有「題材轉型」,還有「創作觀轉型」。這種推崇的意思,大約是說,抗戰小說終於使張恨水從消費性的暢銷文學寫作(非知識分子精英價值觀的,亦即「非主流」)邁上了「新文學」與「現代性」的康庄大道。當人們提出這種論述時,我從中讀出了類似於「修成正果」的潛台詞。似乎不如此,張恨水的形象和地位就不夠「偉岸」。

  他應該未曾樹立過想變成巴金或者茅盾或者老舍的理想。一直到1949年在《寫作生涯回憶》里,他對別人明顯以貶意而將其歸入鴛蝴派或禮拜六派,仍是欣然以對,未嘗以為羞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3 03:49 | 只看該作者
張友鸞把他小說創作分為4期:一期、二期、三期、末期。末期,從「抗戰結束后」算起,直到逝世。關於「末期」的命名,張友鸞特別作了意味深長的說明:

  為什麼稱為「末期」而不稱作「晚期」呢?因為一般作家,到了老年,身體衰病,往往擱筆不再寫作;個別作家,老而彌健,晚期作品,火候到了十分,常被讀者讚賞為「頂峰」之作。兩者他都不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是硬擠出來的,雖未必一無是處;但和早期諸作,究竟不可同日而語,簡直成了「強弩之末」。我於惋惜之餘,不得不將這個時期定為「末期」。

  張友鸞所力辨的「晚」、「末」之分,值得很好地玩味。

  對這個「末」字,張恨水恐怕已經有了一種直覺。他忽然在那樣一個時刻,命筆去寫《寫作生涯回憶》,是不是受到這個字眼的啟示呢?無論如何,這篇東西含有與過往生涯揖別的心情,以致被人稱之為「遺囑式的文字」。

  而生活竟然真有那麼巧的事。剛寫完《寫作生涯回憶》不久,張恨水就幾乎殞命。那場暴病,說來突然,卻也處處可見時代的激蕩作用。

  1946—1948年間,張恨水把歷年版稅所積,換成10兩左右黃金,交大中銀行經理王錫恆存入該行,但未立存摺,只開了一個收據。解放前夕,王錫恆攜黃金逃往台灣,遂令張恨水全部積蓄化為烏有。錢財一空之外,我們更應注意事情經過當中張恨水的心理活動:他秘密其事,以非正規方式把黃金託人代管的行為,透露了在現實及未來面前,內心充滿了怎樣的不安和疑慮。

  在這重大打擊以外,又傳來其他「信息」。1949年3月2日至4日,《新民報》連載王達仁文章《北平新民報——在國特統治下被迫害的一頁》,對作為該報原經理的張恨水,在政治上加以攻擊。隨後,得知家鄉土改中,元配徐文淑被劃為地主分子,而他存於家鄉的12箱書籍、手稿,「或被焚燒,或被農民當作手紙,蕩然無存……」(董康成、徐傳禮《閑話張恨水》)有道是「敝帚自珍」。幾頁手稿,旁人看來不算什麼,於寫作者卻是心血所成。燒的是紙,灰飛煙滅的是寫作者的心魂。

  錢財遭騙,令張恨水切切實實一貧如洗;而若虛若實地,周遭又氤氳著讓人憂戚不寧的氣氛。他便在這枝枝椏椏的實際的、精神的兩重困境中,急罹重症。

  這一病就是5年。5年中,一輩子伏案寫作的張恨水,不著一字。

  1954年,張恨水從腦溢血後遺症中恢復,可以寫作。他懷著謝意,璧還了文化部顧問的職位和120元工資,去繼續所習慣的以稿費維持生活的方式,實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信條。

  重操舊業,沒有人強迫他,他自動選擇了寫作的內容與方式:故事新編。這種寫作,簡單說,就是從「祖國優秀民間傳說」中擷取素材,結合時代精神,將其敷陳得較為可觀,來滿足初級文化程度讀者的需求。它是改編,脫離了原創性寫作範疇。

  還有一個變化:解放后張恨水的寫作,傳播範圍主要被放置到中國本土以外;其中,肩負面向海外華人宣傳之責的中國新聞社,似乎與張恨水形成了固定合作關係。《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秋江》,是在香港《大公報》連載;《牛郎織女》、《磨鏡記》、《逐車塵》、《重起綠波》、《卓文君傳》、《鳳求凰》等,均系「由中國新聞社發表」。這意味著,張恨水病後雖恢復了寫作,但與中國本土讀者基本無關。而這個人,恰恰卻曾是在國內擁有最大量讀者的作家。

  較為異常的,是1957年。那年,張恨水罕見地回到了原創性寫作,寫出《記者外傳》,由上海《新聞日報》連載。《閑話張恨水》說:

  《記者外傳》是作者解放后創作的唯一的長篇小說。據說他曾雄心勃勃地打算寫成四部頭的巨著,不少朋友也曾深寄厚望,可是動筆之後麻煩很多,便改變計劃縮短為上下兩部,而結果還是下筆不順,只寫出上半部就不了了之……

  這個「雄心勃勃」因何而來,我們沒有材料。而考諸是年客觀形勢,可知頭5個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況甚為熱烈。至於「不了了之」,也不難從形勢的變遷中獲得蹤跡。

  反右後,他的舊作「被視為黃色小說而遭到封存,即使是研究文學的人也無法接觸」。這樣,1959年秋,舊病復來,再度喪失寫作能力。1961年,病至危急,救治及時,轉危為安。

  「大病初癒,他又在寫」,張友鸞說,「有一天不動筆,就忽忽如有所失,好像欠了一筆大債」。他自己說:「除了生病和旅行,如果一天不寫,比不吃飯都難受。」但一生這最後的寫作片斷有些奇怪:他最後發表的作品,就散文言是發表於《新民晚報》1962年5月20日《我的長篇連載》,就故事新編言是1963年由中國新聞社發表的《鳳求凰》——然而張友鸞說:「他是1967年2月15日早上去世的,14日的早上他還是坐在座位上寫哩。」似乎這三、四年,他雖然一直在寫,作品卻無處發表了。

  「文革」爆發,左鄰右舍不斷被抄家。張恨水見此情景,「燒毀了自己不少作品,剩下一部分,由兒女們分散保存」。被燒毀的,應是解放后的手稿。這是第二次燒毀,所不同的,土改那次是被燒,這次是「親手」燒毀,黛玉式的焚稿。

  就在幾乎不發表乃至焚稿的無望中,他仍舊寫著,寫到生命末日。他實在是一個徹底的寫作者。

  他死於第三次腦溢血發作,為時僅16分鐘即告別人生,不再有後遺症,也僥倖逃脫了本來大抵不能避免的批鬥、污辱甚至毆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23

主題

4917

帖子

159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9
6
鐵螳螂 發表於 2010-2-4 06:37 | 只看該作者
牛人,帶壞了瓊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2-4 13:50 | 只看該作者
牛人,帶壞了瓊瑤。
鐵螳螂 發表於 2010-2-4 06:37


兩個都是通俗小說的大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