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主流民意的發展趨勢及其成因

[複製鏈接]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1-18 09: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灣主流民意的發展趨勢及其成因

(2010-01-18)


● 周農建

  當大陸人為兩岸經貿交流的又一進展而歡欣鼓舞時,他們往往忽視了三十年來的一個嚴酷事實:台灣主流民意在逐漸「綠化」,兩岸有關政治統一議題的協商變得日益艱難。

  多年來各種民調顯示,台灣主流民意日益排斥「統一」。今天的台灣政壇和輿論界,很少有人敢公開主張統一。「統派」言論一冒頭,不僅會受到綠營的強烈攻擊,藍營為避嫌疑,也會聞「統」色變,力圖劃清界線。如台灣駐多倫多經文處官員郭冠英,在網路上發表「台灣不是國家」等言詞,不僅受到綠營討伐,馬英九政府為劃清界線,立即解除他的職務。2009年12月,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說:「只有不負責任者或白痴,才會覺得應該搞一個獨立國。」吳因將「獨立」與「白痴」並論,便受到狂批,而不得不三番五次道歉。

藍綠陣營有合流之勢

  2006年國民黨在《自由時報》刊登廣告,首度將「台獨」歸為未來選項之一。2007年國民黨在其黨章「精神黨員」的定義中刪去「統一」字眼。在2009年11月「兩岸一甲子」研討會上,大陸學者驚訝地發現:藍綠兩派學者均不接受有「統一」和「一中」前提的和平協議。這些似乎都印證了陳水扁的說法:民進黨八年執政最大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將藍營拉向了綠營。

  就獨統議題而言,今日藍綠的區別只是「獨台」與「台獨」之爭。一個說「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而一個則要摒棄「中華民國」國號,另建獨立的「台灣共和國」。這只是一種有關如何獨立的策略之爭,是要不要保留「中華民國」國旗之爭。他們的分歧在政治選舉中被有意地誇大了。出於權力之爭,民進黨和綠營慣用的招數是糾纏於歷史恩怨,操弄「省籍」議題,將國民黨與「統一」、「中國」、「外省人」、「賣台」畫等號,而將他們自己與「獨立」、「台灣」、「本地人」、「愛台」畫等號。這種誇大化的宣傳和妖魔化對手的選舉手法,常常給大陸人造成一種美麗的幻覺,以為今日在台灣的國民黨仍是主張中國統一的,是可以依靠的同盟軍。

政經分離的共識與三段論策略

  馬英九說,兩岸能否統一,得看未來數十年。他提出「先經后政」的說法。大陸許多人一廂情願地將馬英九的「先經后政」解釋為統一的先導程序,天真地以為按此程序經過幾十年,統一的條件便會成熟。其實在馬英九和今日國民黨的大陸政策中,絲毫也沒有「先經后政」等於「先經后統」的意思。他們的全部想法只是出於很現實的眼前的政治目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持執政地位,至於統一與否,留待後人去決定。

  台灣《遠見》雜誌2009年的報告《兩岸民眾互看價值觀關鍵調查》發現,台灣人看大陸是生意夥伴,大陸看台灣是家人親戚。顯然,生意夥伴與作為同胞的家庭成員是不同的。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人要堅持「政經分離」。其中所謂「政」,可以解釋為「政治統一」。按台灣人的想法,應將經貿交流與政治統一分開;如兩者擇一,則只要前者,不要後者;如果一定要談政治,則只談政治讓步。這就是三十年來,台灣朝野和主流民意發展出來的一種有關如何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的共識。

  基於這種共識,台灣逐漸發展出一個對付大陸的三段論策略:要談統一,大陸先得表現善意和誠意;而要表現善意和誠意,大陸得給經濟好處和作出政治讓步。儘管三十年來,台灣歷屆執政者均排斥或迴避政治統一議題,但他們在利用大陸急於統一的心理,運用上述三段論策略,不斷向大陸索取經濟好處和政治讓步這一點上卻是一致而毫不含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十年來,無論大陸在經貿上對台如何表示善意,惠台好處不斷出台,政治上不斷讓步,自降籌碼,卻始終沒有換來政治統一上的任何進展。


  三十年來,台灣持續「綠化」。大陸在兩岸之間尋找政治交集,或以經促統的種種努力之所以均未能扭轉這一趨勢,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台灣島內族群與人口構成的變化,二是台灣政治體制的轉型。

  從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到蔣經國的重用本土人士,到李登輝,陳水扁的「去中國化」和「漸進式台獨」,這種政治理念變化的背後,雖有政治操作的成分,但是它實際上反映了一個現實,即台灣島內族群版圖與人口構成的此消彼長。

  兩岸分治已逾六十年,當年隨國民黨敗逃到台灣的作為「中國意識」和「統一情結」主要載體的第一代「外省籍」人士,不僅早已退出台灣的政治舞台,而且大部分已經作古。在今日的台灣,且不說「本土籍」的居民在人口上佔大多數,即便是所謂的「外省籍」居民,絕大部分也是在台灣本土出生的第二,第三或第四代「外省籍」人。這些在台灣出生的「外省人」已逐漸發展出一種新的台灣認同,他們的身份定位意識已經有了改變,從以前的「捍衛中華民國」轉向到支持「本土化」的中華民國政治共同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更多地是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當年李登輝提出「新台灣人」的概念,不論「外省籍」或「本省籍」,大家都是「台灣人」,獲得許多人的附和,也反映了台灣社會這種人口構成和身份認同的變化。

政治體制轉型

  在「威權統治」時代,如台灣在 「兩蔣時代」,執政者個人意志可以左右一切,因而即便民眾反對,執政者也可以強制推行其政策。而在「選舉政治」時代,執政者個人意志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像台灣這樣轉型不久的民主社會,不像歐美那些成熟的民主國家,一旦大選結束,雙方便偃旗息鼓,承認當選者的權威,因而執政者可以在任期內有較大的決策自由。

  台灣則不同,即便一黨當選,在野黨仍不甘心失敗。於是凡是執政黨的任何決策,都會被其肆意攻擊,無限上綱,操縱輿論口誅筆伐,鼓動群眾街頭抗議,不時鬧得整個社會動蕩不寧。

  許多大陸人以大陸的政治體制去推測台灣的政治運作,以為國民黨既已是執政黨,就有權力強行推動「統一」,這是不了解「選舉政治」的真諦,也不了解台灣這個新生民主社會的現實狀況。在一個「選舉政治」的社會中,「人多勢眾」,「選票至上」。族群的凋零,選票的流失才是致命性的。所以對統派來說,除非注入新鮮血液,再造族群,否則無法扭轉檯灣社會整體逐漸「綠化」的趨勢。

作者是旅美學者
漢字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沙發
 樓主|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1-18 10:00 | 只看該作者
按台灣人的想法,應將經貿交流與政治統一分開;如兩者擇一,則只要前者,不要後者;如果一定要談政治,則只談政治讓步。這就是三十年來,台灣朝野和主流民意發展出來的一種有關如何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的共識。


所以大陸不能再幻想依靠經貿來贏得台灣的民心。沒有強有力的作為形成壓力,台灣就永遠會遊離於海外。

拿下太平島應該成為他們拒絕同意談判后的第一步。而簽署ECFA則是他們同意政治談判的前提。

不壓迫台灣政府為統一在台灣努力,那麼一切經濟上的努力都是枉然。
漢字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主題

3064

帖子

841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魚中魚~~

Rank: 3Rank: 3

積分
841
3
bearbee82 發表於 2010-1-18 10:13 | 只看該作者
在有恩施的前提下,施壓才有跟隨者,要不帶來只有血腥的抵抗。沒有恩威並存的政策,沒有和平的統一。
魚中魚,吃魚?護魚?O(∩_∩)O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932

帖子

19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4
4
lotusau88 發表於 2010-1-18 21:09 | 只看該作者
所以大陸不能再幻想依靠經貿來贏得台灣的民心。沒有強有力的作為形成壓力,台灣就永遠會遊離於海外。

拿下太平島應該成為他們拒絕同意談判后的第一步。而簽署ECFA則是他們同意政治談判的前提。

不壓迫台灣 ...
buweizhai 發表於 2010-1-18 10:00


說得有道理!對付台灣不能太軟,不然他們認為我們大陸人怕了他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