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保羅·肯尼迪:給奧巴馬上一堂歷史課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2-30 1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保羅·肯尼迪   來源:AC四月   2009-12-30 12:14  


  統治就是選擇。

  這是17、18世紀法國外交官留下的具有諷刺意味的名言。在他們看來,在一個混亂無序的國際社會裡,選擇重點相當不易。各國的統治者們——即使他們看似強大且處於優勢地位——常常發現,自己不得不做出艱難選擇。因此,及早考慮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重擔,或許是更為聰明的做法。一位即將上任的親王,或者一位議會制政府的新任首腦,或許會得到這樣的建議:不宜一邊全力追擊國外惡勢力,一邊又在國內實施太多改革計劃。決定取消——或者至少顯著淡化——自己繼承的某項政策,其實可能起到強化領導力的作用,因為它為推行其它雄心勃勃的計劃留出了空間和精力。選擇你的戰鬥和戰場吧。

  戰線不宜太長

  換句話說,不宜把戰線鋪得太開。在奧巴馬任期的第一年,我常想到這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審慎原則。奧巴馬難道真的認為,他可以在醫療、教育、氣候變化、國家財政和稅收領域推行重大改革,同時贏得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勝利?如果由於華盛頓分散精力,導致了一無所長、各方面都很薄弱——或者大打折扣,或者目標僅實現了一半,甚或遭到失敗——的慘淡結局,那該如何是好呢?

  全面鋪開戰線可能導致一事無成,除了這個令人不快的籠統想法之外,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向阿富汗大舉增兵,還應當引起一種更為具體的擔憂。奧巴馬政府感到必須採取更多軍事行動,以穩住岌岌可危的阿富汗政府,打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al-Qaeda),這是有很多好的軍事、道義和戰略理由的。很明顯,奧巴馬就增兵政策聽取了廣泛意見,並對這樣一個令人不快的決定給予了長時間的運籌帷幄。但即使是那樣一個令人側目的聰明人,也沒有進一步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一個只要在軍事史和大戰略方面受過訓練的人會自動想到的問題。

  這個問題是:是否存在強國——即使它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不該採取的軍事行動?是否存在由於地形險惡使佔領毫無可能,或者為這樣一項危險任務投入太多兵力將削弱在其它地區的行動,因而不值得去打的戰役?世界頭號強國必須保衛每一條邊界,並且處處顯出其強大嗎?難道不存在限度嗎?

  關乎民族血脈的不得不打的戰爭?

  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樣本:一些較為務實的強國曾在某些場合承認,它們清楚自己的能力限度,而那些頑固不化且受意識形態驅使的國家則一直聲稱「永不放棄」。如果邪惡的敵人正在朝你逼近,並且打算殺戮或囚禁你的全部國民,那麼採取「永不放棄」的立場是有道理的。蘇聯在1941年慘遭入侵之後,不得不與納粹德國展開全面戰爭,那是生死存亡的關頭。但如果一切是關於打一場海外戰爭的承諾,那就比較微妙了。這場戰爭真的值得去打嗎?

  在菲利普二世(Philip II)及其繼任者在位期間,西班牙花了長達80年的時間去鎮壓荷蘭與西蘭兩地的新教叛軍,儘管事實是,斯海爾德河下游的水路,令西班牙很難取得陸戰的勝利。英國人之所以放棄了試圖控制美國的努力,是因為到了1781年至1783年間,由於兩國相隔之遙以及哈德遜山谷和阿巴拉契亞山區的地形特點,大英帝國已經不可能再維持對該地區的控制,至少以倫敦方面(當時它正與法國、西班牙和荷蘭交戰)願意付出的代價來說是如此。在接連發起三次阿富汗戰爭之後,英國放棄了試圖控制那片險惡地帶的所有努力。強大的日本皇軍在1937年至1945年間試圖征服中國的努力,由於距離、氣候和後勤原因而終告失敗。過去幾百年來中國自己發起的旨在懲罰越南的努力,同樣屢遭失敗。打仗這件事有時不值得去做,有時甚至不可能做成。

  知道進退的羅馬帝國

  富有智慧且長期屹立不倒的帝國——比如羅馬帝國——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限度,並且很少超越這一限度。在手下三個軍團全部喪生於德國密林之中后,奧古斯都及其繼任者決定沿萊茵河以西劃出一條邊界線。同樣,他們把多瑙河作為抵禦達契亞部落的屏障,把廣闊的匈牙利平原讓給了那些多毛的野蠻人。威爾士缺乏吸引力,蘇格蘭又無利可圖,因此羅馬軍團很少進駐這兩個地區。北非沿海平原資源豐富,但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構成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巴勒斯坦以東的形勢靠不住,而波斯帝國太過龐大,不適合對它發動戰爭,除非像亞歷山大那樣,把手下所有的軍團統統派到幼發拉底河和阿姆河流域,但聰明的羅馬人不至於那麼做。於是,羅馬帝國影響力的所及範圍,由羅馬人自己限定了下來。為了保持總體實力,他們總能排除感情因素,務實地決定哪些地區值得戰鬥下去,哪些地區應該知難而退。這一點,加上其它一些因素,使羅馬帝國得以存續500年之久。

  上述粗略的歷史回顧,對今天的頭號強國有何啟示呢?嗯,或許根本談不上有何啟示。或許,旨在控制阿富汗的鬥爭,真的像斯大林格勒、瓜達康納爾島和阿拉曼戰役一樣至關重要。贏得這場戰役非常必要,因此情況與羅馬人當年不(怎麼)入侵蘇格蘭並無可比之處。或許,正如美國的新保守派和為數不少的中間派作者所主張的那樣,當今以暴力、非對稱和跨越國界為特徵的恐怖主義威脅決定了,你必須在全球範圍展開行動,把他們的勢力統統連根拔除。像羅馬人那樣以萊茵河、多瑙河沿岸或哈德良長城為邊界,已經不夠了,因為今天的恐怖分子可能會自己找上門來。我們必須主動出擊。就像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過去所說的那樣,「不能搖擺不定」。

  「美國人有手錶,但我們有時間」

  即便我們接受這一主張,即打擊恐怖主義是一種超越國界的努力,我們仍有理由對於在一個西方失去大部分軍事技術優勢的地區作戰表示懷疑。看一看赫拉特西部崎嶇地形的照片,或者讀一讀外國軍隊之前多次入侵阿富汗的記錄,你就會清楚地發現,叢林、沼澤和高山等自然障礙,如何使作戰變成對雙方機會均等的廝殺。我猜(這當然是局外人的觀點),冬季山地作戰,將把這場戰爭轉變為士兵與士兵之間的苦鬥。當直升機無法穿越暴風雪,悍馬軍車在15英尺厚的雪堆中無法動彈時,將會出現一種均衡效應。美國、英國和其它同盟軍隊對這點再清楚不過了。這不是軍隊士氣的問題,而是一個可操作性的問題,是與一個選擇何時勇敢戰鬥、何時溜走的狡猾敵人作戰的問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位下級軍官最近告訴我一個阿富汗最新的尖酸笑話:「美國人有手錶,但我們有時間。」這種想法令人毛骨悚然。

  在世界和奧巴馬政府進入2010年之際,對阿富汗戰爭的棘手之處表示擔憂,並非愚蠢或杞人憂天。

  在世界其它地區,一部分全球指標不像一年前那麼可怕。全球經濟停止了下滑,在世界上一些地區,經濟正良好復甦。哥本哈根氣候協議也許令人失望,但它推動各國政府向著正確方向稍微邁進了一步。銀行體系已得到救援,儘管納稅人付出了巨大代價。在美洲地區,烏戈·查韋斯(Hugo Chavez)繼續著他的反美姿態,但這些姿態看上去越來越沒有效果。東亞看上去相對穩定(儘管人們可能不應大聲這樣說)。因此對於美國將大量注意力投向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四個複雜國家,目前有很多理由給予辯護。

  然而,那個糾纏不休的問題仍然存在:在海拔高、積雪覆蓋的普什圖尼斯坦作戰,是一個可行的戰略嗎?奧巴馬政府會像歷史上許多其它政府那樣,發現自己正尋求一種不可實現的勝利,或者至少不能被視為勝利呢?奧巴馬總統手下那些具備天賦的演講稿撰寫人,是否已在考慮明年11月中期選舉期間使用的替代稿件呢?到那時,大雪將覆蓋興都庫什山。如果他們還沒有這樣的考慮,那麼他們應該這麼做。


本文作者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22

主題

2147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沙發
lpknx 發表於 2009-12-30 22:01 | 只看該作者
有意思, 一方面批判<<河殤>>, 一方面讚賞保羅肯尼迪.

豈不知前者不過是把湯因比和肯尼迪的思想翻譯成中國話.
後院被雪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945

帖子

19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5
3
kickdog 發表於 2009-12-30 22:19 | 只看該作者
有意思, 一方面批判, 一方面讚賞保羅肯尼迪.

豈不知前者不過是把湯因比和肯尼迪的思想翻譯成中國話.
lpknx 發表於 2009-12-30 22:01


你更有意思, 一方面舔白屁股, 一方面收美金五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主題

2147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4
lpknx 發表於 2009-12-30 22:39 | 只看該作者
3# kickdog

你總跟在俺後面, 舔得俺都不好意思了.
後院被雪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