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藝謀:別拿我當旗手 現在芙蓉姐姐都能被接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乾的影子 發表於 2009-12-14 1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加諸《三槍》的批判,與加諸張藝謀身上的光環是成正比的。他是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是曾獲獎無數的華人電影驕傲,而在2008年之後,他還多了一重身份:奧運會總導演。甚至於關於張藝謀要做電影局局長的「傳言」也不脛而走,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及。關於這個話題,張藝謀大笑著推說:「這不是對我的期待,這是害我!你說想當局長,人家還不收拾你?這都是別人在起鬨……」
  
  經驗告訴我,
  
  拍電影野心不能大
  
  「我不贊成大家把我固定地看,給我封很多封號,尤其在奧運會後……」據張藝謀自己說,在奧運開幕式順利結束后,他與別人擁抱也好、微笑也罷,都是「假」的。「當時只有一個感覺:沮喪。我擔心轉播不好,擔心大家罵……第二天看評論都根本不相信大家的讚譽。」張藝謀說,這些有些擰巴的想法都緣於自己「根本沒打算當個民族英雄,沒打算享受英雄的成就感」。
  

  

  
  「奧運會的成功,是中國人民的成功。我根本不能戴著這個光環,我只是那海報上的宣傳口號。」也許是一種心理暗示,也許是一種排壓的方式,總之,張藝謀說,他在人前開著玩笑:「它(開幕式)只能成不能敗,否則我就只能流亡海外,還得找個沒中國人的地方。」回來面對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面對那麼多需要改正的要求,他就乾脆要求自己放下一切包袱:「我就把它想成是一個最大的廣場文藝表演。你必須實打實想,一定要有藝術規律,一定要有自己有的東西。做這樣一個導演。千萬別敢想那麼多,否則演什麼你都不知道了!」
  
  「有這樣一個經驗,我到電影上,還怎麼敢說想太大了呢?」這是回到熟悉的電影路上的張藝謀最初的念頭。再一點,自言通過奧運會開閉幕式「開闊了眼界,嘗試了與國際團隊長時間合作,嘗試了與不同藝術種類合作,鍛煉了自信心、融會能力以及承受力」的張藝謀,越發體會到,與其他藝術相比,電影承載不了太大的野心。「電影是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代表。它不是博物館文化,不是哲學思想的承載者,它甚至沒有一幅畫留下的思考價值大。全世界最偉大的導演,電影產生的話題,半年一年就過去了。後面還有那麼多電影呢。不要把電影藝術脫離本質再要求那麼大那麼多,很困難。電影這個類型,和目前這個形式,它做不了。就算是全國電影導演停了,大家坐在一起開會,一起討論說拍一部部史詩,都做不到承載那麼多。我能想明白這個事情:一部90分鐘的電影,你還要擱多少文化東西進去?我擱不進去,這違反電影本質。我也想擱很多文化進去,做思想家,讓大家津津樂道,但做不了……」
  
  別拿我當旗手,
  
  要佔領全部山頭
  
  「我知道很多人對我寄予無限的期望,拿我當一個旗手,帶領著沖向全世界,佔領各個山頭,我擔不起……」對張藝謀的期望,一方面來自他帶領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榮譽感,還有就是他在2002年炮製的《英雄》(電影版、美劇版),打開了內地電影的大片時代,更盤活了內地的電影市場。自《英雄》之後,內地電影迎來了票房年年創新高的喜人局面。而坊間一直有個傳說,張藝謀當年拍《英雄》是因為看了《泰坦尼克號》,覺得中國人需要拍如此有人看的大片。但在昨日的採訪中,這個說法被張藝謀肯定為「又一個傳說」。
  
  「我長期都是武俠迷,只是大家不知道。主要因為第五代成長得是挺有思想的一代,我被歸入了思想的一代。」帶點自嘲的笑意,張藝謀繼續介紹說,自己一直都喜歡娛樂片,也長期都在醞釀拍武俠電影。
  
  《英雄》籌備得差不多的時候,剛好是《卧虎藏龍》全球最火的時候,張藝謀還曾猶豫過要不要拍,「那時候拍,人家一定說你跟風,根本不管你怎麼解釋。我覺得那挺沒勁的。但又想,都準備了好幾年了,不拍太對不起自己了,而且我這個人也不怕別人說……」出乎意料的是,當張藝謀要拍《卧虎藏龍》那樣的古裝武俠片的消息傳出,第一反應不是「跟風」,而是世界範圍的片商都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已順利幫張藝謀「賣蘿蔔」很多年的張偉平,這時「直覺」地嗅到了商機。他問張藝謀:想要李連杰嗎?想要張曼玉和梁朝偉嗎?「我當時第一反應是:啊?可以嗎?他們很貴啊……」跟所有想拍大片的導演一樣,張藝謀希望「過癮」一把,於是,一部原本挺「正常」規格的《英雄》被「弄大」了。而這個「偶然」後來變成了中國大片時代的里程碑。
  
  「不是說到了轉型期,不是說看了《泰坦尼克號》,也不是突然感覺任重道遠、中國產業要發展,沒有那麼遠大的抱負。就是,可以弄大了。沒想到把中國電影做了個彈性的發展。讓所有人突然意識到,原來空間很大。這個偶然成了個轉折點。」
  
  張藝謀很希望《三槍》能夠繼續像《英雄》成為另一個「偶然」。而他覺得兩部片子最大的共同點就在於:讓中國觀眾進電影院看中國電影。「越來越多的人投資電影,到這個市場上來做。我們都預言:未來十年,只講市場,不講人文,不講思想,中國電影一定是個比較好的時間段。《英雄》公映時,全國銀幕數不過一千塊,到《三槍》上映,已經有五千塊。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三天增加兩塊』的速度增長。十年後,我們的硬體一定可以達到一萬甚至兩萬塊銀幕。如果我們的電影沒人看,那銀幕空間就只能留給好萊塢電影。」
  
  不必用第五代遺傳基因
  
  看他們今天的發展
  
  今年,第五代的另兩位領軍人物何平與田壯壯,分別奉獻新作《麥田》與《狼災記》,市場反響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如今張藝謀的《三槍》儘管票房走高,但爭議不止。似乎「第五代」,這個曾經中國電影最高層級的代表,正在陷入一個怪圈。
  
  「第五代,到今天其實只是一個名詞了。它的含義已經多元化了,它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價值觀念和標準。」張藝謀說,「第五代」其實是時代造就的,是他們投對行的結果。「1977、1978年,最風雲的人物應該是美院、文學系的那些人,而不是電影學院的這批學生。在當時來看,我們不是精英。但後來,電影出來一大塊,坦率說,因為這個形式有最大話語權。」
  
  「由於我們成長在這個氛圍中,我們受到同輩藝術家探索的影響,受到時代思考的影響,受到很多東西的啟發、借鑒,我們有了連續十年作品的累積,國際社會的肯定,國內的肯定。有一個時代擱在這裡,我們很高興,做了一個時代的弄潮兒。我們很幸運,這個第五代的概念擱在這裡。」
  
  但到了今天,還在堅持用當年的觀點角度看第五代,張藝謀覺得不必要。他認為:「用這個概念倒回頭看這個人的一輩子,那是不行的。不必用第五代的遺傳基因,來看今天他們的發展。這個時代發展太快,第五代很多導演,他們都成了有名的電視劇導演,他們墮落了嗎?我覺得沒有。他們做得有聲有色,可能堅持乾電影,還不至於出得來。時代在變,人也在變。以前一個單位就把你拍死在這兒,可現在,連戶口都要取消了。以前我們受的教育是謙虛使人進步,現在是芙蓉姐姐自我表現都能被接受。價值都動搖了,這就是多元化。」(東方早報)
  
  
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風乾。

老的時候,下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