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企業職工補貼徵稅值得商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9-11-27 1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11月27日07:16   南方網  馬光遠 

近日,財政部發布了《關於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重新界定了企業職工福利費用的範疇,規定企業職工福利費僅僅指企業為職工提供的除職工工資、獎金、津貼、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的補貼、職工教育經費、社會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費(年金)、補充醫療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而以前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等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須繳納個人所得稅。

其實,關於交通、午餐等應交個稅,財政部早在今年9月的查稅風暴中就多次強調,甚至在今年中秋之前,財政部有關人士表示,對中秋髮放的月餅亦要徵收個稅。很顯然,無論是今年的查稅風暴,還是近日出台的《關於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都在繼續詮釋著財政部門通過各種變相的加稅措施,確保今年財政收入增長8%的目標。

成效非常顯著,1-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8363.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87.99億元,增長7.5%。其中,中央本級收入31330.23億元,同比增長4.9%;地方本級收入27033.57億元,同比增長10.8%。財政收入5月份以來連續5個月回升。其中10月份全國財政收入答卷非常亮麗,全國收入6844.93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515.98億元,暴增28.4%。此即意味著,今年財政收入完成保八也已經成為定局。

在今年經濟非常困難、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實施結構減稅和出口退稅等「減稅主義」政策的宏觀背景下,全國財政收入1-10月份不僅實現了正的增長,而且增長速度遠遠高出企業效益的體現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既是奇迹,也很奇怪。很顯然,即使扣除成品油稅費改革一次性增收的因素,這種稅收增長的態勢和當前企業利潤下滑、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減稅、外貿萎縮以及物價整體下降的基本邏輯是不相符的。

如果說在今年9月份之前,財政部門基於財政支出的壓力,採取查稅等措施,提升財政收入的空間,站在部門利益的角度,亦無可厚非。我們看到,前7個月財政收入依然沒有擺脫負增長的困境,在增加新的稅收遠水不解近渴的情況下,通過嚴格征管,曲線地進行加稅就成了最好的選擇。於是,在財政部門面臨增收的壓力下,其行為方式已經由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結構性減稅」悄然演變為千方百計地搞增收,比如,6月,大幅調整煙產品消費稅,而調整直接給財政部門帶來的收入是600億;8月,白酒消費稅計價政策調整,堵塞白酒企業避稅的漏洞;9月,查稅風暴開始從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蔓延,剛剛贏得喘息的溫州等地的中小企業已經感受到了稅收風暴的寒冬。而11月,在財政收入保八無憂的情況下,又對普通企業職工的個稅進行補充規定,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的增長空間。

但是,在經濟增長保八沒有任何懸念的情況下,這種針對中小企業的查稅和針對居民個人的「補稅」行為,其合理性和是適當性都值得商榷。

其一,如果說交通、飯補等需要交納個稅是針對石油、電力等壟斷部門的高福利,只需有重點、有選擇地對這些行業開展不合理的福利費用清查即可,不僅針對性強,而且立竿見影,民意的基礎也很豐厚。

其二,中國經濟結構畸形的關鍵在於收入分配的不均衡,財政收入連續數年20%以上增長,而居民收入增長卻低於GDP增長,擠壓了民間消費的空間,從而導致產能過剩等深層的結構性問題。因此,應該擠壓的是財政收入,而不是民眾收入。

其三,通知只針對企業,對於真正享受高房補、高飯補、高交通補助的行政機關,卻隻字未提。也就是說,並沒有觸動政府人員自身的利益,其歧視性和不公平性顯而易見。

筆者一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表面來看是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而導致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結構的失衡。但如果從深層來看,內需乏振,結構失衡的關鍵並非經濟體本身,而是因為資源配置的失衡和財富分配的不公,導致居民購買力與經濟增速本身出現了嚴重的背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只有老百姓富起來,結構失衡才能徹底解決,內需乏振的局面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通過減少政府在財富中的分配比例,增加民眾的收入空間,來提高民眾的購買力。因此,對於居民收入,改革的方向是堅決做「加法」,而不是通過增加居民稅收的方式,變相做「減法」,減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財政部門這種將居民福利納入稅收的做法名為完善個稅,實際上是政府與民爭利。我們看到,1到10月份,在居民收入受金融危機和通脹的影響變薄的情況下,全國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4.6%,這種增長只會讓失衡的財富分配更加失衡。

中國經濟要完成結構的調整,本身就包含著對過去「重稅主義」政策的修正的要求,這也是平衡國、民財富格局的應有之義。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的理性選擇絕不應首先考慮自己的「收益」,增加民眾的負擔。筆者建議:首先,財政部門應該對一些壟斷高企的高福利加大查稅力度,這是個稅增長的關鍵;其次,財政部門應該對一些企業主個人的避稅行為加大力度,而事實證明,這一部分人稅收增長的空間完全取決於執法力度;再次,既然要對福利徵稅,就不能只針對企業員工,而將官員排除在徵收範圍外。應該對全國行政機關的飯補、交通補貼和其他不合理的福利進行清查,這才是重點和著力點。當然眼睛盯著官員,盯著壟斷企業,工作難度很大,但遠比盯著普通民眾,對提高財政收入的意義要大很多。(原載11月26日四川在線,作者馬光遠,本報有刪節,標題有改動)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