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原地區歷史上住過誰

[複製鏈接]

67

主題

103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aDan 發表於 2009-11-16 16: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原地區歷史上住過誰

歷史上,中原這片地方,本來不是漢人的,而是滿人的,有個費孝通,十好幾個國家的博士學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考察這個上古時期的頭骨,發現上古時期在中原這裡活動的是滿人,寫了厚厚的書啊,非常翔實的證據,證明了黃帝呀、堯舜禹時期,都是滿族人的祖先在這裡活動,很大的學術成果,國際上都引起強烈的反響的,這中原地區,本來就是滿人的地方,後來卻————李大師新經文
費孝通是著名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但是並沒有十幾個國家的博士學位,他《關於中國民族基因的研究》里並不像李大師說的那樣。不知道是李大師故意說胡話,還是所謂的李大師本來就孤陋寡聞。來用這些騙人鬼話來愚弄大法弟子與心何忍呢?滿族歷史在先秦時期,滿族人的祖先被稱為肅慎人,《國語》,《史記》均有記載。之後隨著時代變遷和民族遷徙,滿洲人的祖先分別被稱為勿吉,靺鞨等,唐代牡丹江一帶的渤海國就是靺鞨人建立的國家。契丹攻滅渤海國之後,靺鞨中的一支黑水靺鞨中的一支就被稱為女真人,女真人建立大金國,統治黃河流域100多年,直到被蒙古人所滅。遷居到中原一帶的女真人和漢人雜居,留在東北的女真人就是滿族人的祖先。但滿族人並不是女真人的直系後代,明朝時期,女真人主要分為建州女真(主要在遼寧蘇子河流域),海西女真(吉林省松花江一帶),黑龍江(黑龍江流域)女真,東海(烏蘇里江以東,今朝鮮,俄羅斯)女真等,其中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包括一部分的遼東漢人,朝鮮人,蒙古人組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族,而黑龍江女真,現在就是赫哲人,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東海女真主要是錫伯人。
滿族的族名是皇太極定的,叫滿洲族,滿族是滿洲族的簡稱。只是歷史上由於「滿洲國」的關係,一般人都不願意再提起「滿洲」,於是改叫滿族。滿族人有幾個大姓後來都改了漢姓,如下:
佟佳氏——佟
瓜爾佳氏——關
鈕祜祿氏——鈕 或者 郎
祁佳氏—— 祁
馬佳氏—— 馬
費孝通《關於中國民族基因的研究》里是這樣說的:「 中國各民族在歷史上是不斷流動的,而這些流動有它總的歷史趨勢。早在史前時代作為集團單位的人類群體就已存在,如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及甘肅青海的齊家文化之間的關聯性。特別是陝西龍山文化經過寶雞、天水,直接影響著甘青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區中各類型也反映了不同群體之間文化的傳播、交流、彙集的過程。此種文化上的交流,在體質特徵上也應當有所反映。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里,總的來說是北方民族的南下或東進,中原民族的向南移動,沿海民族的入海和南北分移,向南移的又向西越出現在國境。這一盤棋看清楚了,有助於我們的研究的展開。在中國歷史上,夏商周可謂東方β型與西方α型人種的第一次大匯合,發端於後稱的羌戎之地的α型人,從夏開始向東進入關中西部,但其文化低於東方,實力強於西方。西方集團隨後通過其軍事力量,控制了東夷集團的齊魯之地,作為β型的東夷集糰子民,一部分β人開始了漫長的民族遷徙,其流向一部分進入朝鮮半島,一部分分為兩支,一支成為吳越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支為東夷中靠西南的一支,他們生活在淮河和黃河之間,這一批人,向長江流域流動,進入南嶺山脈向東,在福建、江西、浙江的山區和漢族結合的那部分可能是畲,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帶,後來進入湘西和貴州的可能是苗」。


費孝通生平經歷
  
一、生平簡歷
  1910年11月2日出生於江蘇吳江。
  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位,師從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
  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人類學系,師從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
  1936年底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社會人類學,師從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
  193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江村經濟》,又譯《中國農民的生活》。
  1938年夏回到中國,任教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持雲南大學和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研究室。
  1940年~1945年任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
  194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於民主愛國運動。
  1945年起歷任西南聯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副教務長。
  1945年~1952年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社會學教授。
  1951年費孝通任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代理團長;兼任廣西分團團長(副團長黃現璠、陳岸等)。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57年~198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人類學教授。
  1978年~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
  1979年起任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
  1980年~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1980年在美國丹佛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並被列為該會會員。
  1981年在英國倫敦接受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頒發的赫胥黎獎章。
  1982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982年被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
  1982年~198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名譽所長。
  1985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1988年獲在美國紐約獲大英百科全書獎。
  1993年在日本福岡獲亞洲文化獎。
  1994年獲該年度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社會領袖獎」。
  1998年獲「霍英東傑出獎」。
  1999年至2004年相繼出版的《費孝通文集》(16卷本),收集了他從早年至2004年間絕大部分著述,這是他一生重要學術成就的集納,也是我國社會科學的一項豐碩成果。
  此外,他還先後獲得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的榮譽院士、澳門東亞大學社會科學博士、香港大學文學博士等榮譽。
  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編輯本段]
二、著作目錄
  (含合著及譯著):


  費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鄉土中國》和《江村經濟》是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必讀之書,他的主要論著收入《費孝通文集》。
  《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1939年,該書譯為江村經濟)
  《祿村農田》(1943年)
  《Earthbound China: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5年)
  Chinese Gentry(1945年)
  《內地農村》上海:生活書店 (1946年)
  《生育制度》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鄉土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48年)
  《鄉土重建》上海:上海觀察社(1948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1年)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83年)
  《從事社會學五十年》(1983年)
  《小城鎮四記》北京:新華出版社 (1985年)
  《費孝通社會學論文集》(1985年)
  《費孝通社會學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
  《論小城鎮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寧夏出版社(1989年)
  《費孝通文集》(1999年)
[編輯本段]
三、書籍文章
  《社會變遷 重慶》,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初訪美國》 上海:生活書店
  《民主•憲法•人權——民之作》 上海:生活書店
  《工黨一年》 上海:生活書店
  《美國人的性格》 上海:生活書店
  《皇權與紳權》 上海:上海觀察社
  《兄弟民族在貴州》 北京:三聯書店
  《China's Gentry(中國紳士)》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世界史》(上、中、下) 北京:三聯書店
  《訪美掠影》 北京:三聯書店
  《民族與社會》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非洲的種族》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世界史綱--生物和人物的簡明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雜寫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國與美國人》 北京:三聯書店
  《社會調查自白》 北京:知識出版社
  《生育制度--中國的家庭與社會》 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雜寫丙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國農村四細密畫》 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雜寫丁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沿海六行》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鄉鎮經濟比較模式》 重慶:重慶出版社
  《山水•人物》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選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學術精華錄》 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費孝通外訪雜寫》 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逝者如斯-費孝通雜文選集》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人的研究在中國》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芳草天涯》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言以助味》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學術文化隨筆》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學術自述與反思:費孝通學術文集》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從實求知錄》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 《天津社會科學》1982年第3 期
  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年贍養問題——再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 《北京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三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動 《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3 期
  中國城鄉發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1 期 1-1-93
  從史祿國老師學體質人類學 《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 第5 期
  個人、群體、社會——生學術歷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 期 1-1-94
  略談中國的社會學 《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1 期
  關於人類學在中國 《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2 期
  論中國小城鎮的發展 《讀書》1995年第8 期
  家底實創新業——再訪溫州 《瞭望》1995年第5 期
  農村、小城鎮區域發展——我的社區研究歷程的再回顧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2 期 4-1-95
  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 《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 期
  反思、對話、文化自覺 《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 期
  我對自己學術的反思——人文價值再思考之一 《讀書》1997年第9 期
  跨文化的「席明納」——人文價值再思考之二 《讀書》1997年第10期
關於中國民族基因的研究*
——《中國人類基因組》評審研討會上的發言
[文 / 費孝通]
  社會學調查和社會調查的區別有一點就是在田野工作過程中理論和實際是否密切結合。社會學調查要求進行觀察時不應離開理論上的思考,理論思考必須在觀察時用事實來檢查,也就是所謂以理論引導觀察,用觀察來檢查理論,兩者不應分段進行。而社會調查卻常常是在觀察前用某種理論判定問卷,問卷經過整理和統計,再去推論問卷綜合出來的結論具有什麼意義引成理論。這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是不同的。我是主張社會學調查的,所以認為田野工作本身是一次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活動。邊看邊想,才能理解實際。對不同的實際,去反覆比較,也需要一邊想一邊看,看和想不能分開進行。費孝通先生未刊手稿(麻國慶提供)


  3月初,我收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寄來的「中國不同民族基因組比較研究」的項目指南,我覺得研究目標中所提出的研究旨趣,諸如為人類進化和我國各民族源流、遷徙和劃分提供生物學依據,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研究。這一項目所涉及的背景研究,自然也離不開人類學與民族學及其它社會科學的配合。
  中國大地上歷史的沉積、文化的積累、現代社會的投射,有過去歷史形成、發展的很多複雜的過程及現實基礎,作為中國社會的不同群體的形成和發展,其生物基礎也有一個複雜的過程,而基因研究可以對其複雜性有個基本的認識,其研究很有用處。
  這種複雜性是極不平衡的,存在於區域之間,也存在於區域之內,有差別也有類同。中國歷史上民族的分合過程及現代民族之間、民族內部的交流與整合,正是這一複雜性的典型體現。下面我提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生存在中國土地的人最早的情況如何?這自然涉及到人類的起源。世界人類的起源並不是一個源,而是多源的。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各進化階段的人體化石,可以建立較完整的序列,說明中國這片大陸應是這很多源的一個。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人類化石為元謀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70萬年左右,一般認為人類的分化即不同人種的出現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目前,我們習慣用的人種分類是以1950年7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種宣言》所確定的蒙古利亞人種、尼格羅人種和高加索人種,分別稱為「黃種」、「黑種」、「白種」。60年代以來,盛行地理分類法,僅以表徵特徵特別是膚色籠統的人種分類,常為區域性群體或區域性種族集團(Ethnio Group or Ethnic Stock)所取代。就是強調人類群體的區域性特徵。
  我在清華研究院結業時寫了兩篇論文,其中之一是《朝鮮半島人種類型的分析》,這是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此後,也應當時駐北京的32軍之約,調查該軍體格,並對監獄犯人的體格特徵進行分析。1935年與前妻王同惠女士去廣西調查,我側重於對當時稱之為「特種民族」,即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的體質測量。我的這些研究,受到了我的俄籍導師史祿國教授的指導。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他把中原人的體質特徵主要分為α、β、γ等若干種類型。華北、西北一帶以α型為主,東南沿海到朝鮮半島以β型為主,華南有較多的γ類型。憑我的記憶說①,α型的人一般體高在1.60米以上,頭型指數在70左右。面部特徵表現為較細小的眼睛、寬額、扁平的鼻子、黃色的肌膚、寬闊的下巴、粗而長的頭髮;β型身高平均在1.60米以下,1.50米以上,類型指數在80左右,額部長而圓、鼻樑並不挺;γ型,身高平均在1.50米到1.60米之間、長方型的臉,但雙頰豐滿、額長而寬、鼻樑不高、眼睛小、鼻端不尖稍圓。各類型的特徵須查史祿國的原著。在此,我想把這三種類型的體質特徵,和民族歷史的遷徙聯繫起來談幾點看法。
  中國各民族在歷史上是不斷流動的,而這些流動有它總的歷史趨勢。早在史前時代作為集團單位的人類群體就已存在,如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及甘肅青海的齊家文化之間的關聯性。特別是陝西龍山文化經過寶雞、天水,直接影響著甘青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區中各類型也反映了不同群體之間文化的傳播、交流、彙集的過程。此種文化上的交流,在體質特徵上也應當有所反映。
  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里,總的來說是北方民族的南下或東進,中原民族的向南移動,沿海民族的入海和南北分移,向南移的又向西越出現在國境。這一盤棋看清楚了,有助於我們的研究的展開。
  在中國歷史上,夏商周可謂東方β型與西方α型人種的第一次大匯合,發端於後稱的羌戎之地的α型人,從夏開始向東進入關中西部,但其文化低於東方,實力強於西方。西方集團隨後通過其軍事力量,控制了東夷集團的齊魯之地,作為β型的東夷集糰子民,一部分β人開始了漫長的民族遷徙,其流向一部分進入朝鮮半島,一部分分為兩支,一支成為吳越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支為東夷中靠西南的一支,他們生活在淮河和黃河之間,這一批人,向長江流域流動,進入南嶺山脈向東,在福建、江西、浙江的山區和漢族結合的那部分可能是畲,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帶,後來進入湘西和貴州的可能是苗。
  在我前面提到的,《朝鮮半島人種類型的分析》中,我看到β類型占的比重較大。1935年我所作的苗瑤等體質調查結果認為,苗瑤在體高和頭型指數的系聯表上所處的地位頗近於朝鮮半島及華東人。在華南沿海地區的居民很可能有來自海上的γ型,與吳越系統的β型相混合。上述民族集團的移動的路線,在人類學、民族學界並未定論,如果能結合不同民族基因的研究,把α、β、γ等各種類型的特點找出來再進行比較研究,將有助於中國各民族人種問題的解決。
  在對不同民族基因的研究中,我想在宏觀上還應把握中國各少數民族歷史和現狀。我曾就此寫過一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對中國民族的變動及分合過程作了較為概括的研究,可供參考。在此,我想就操作層次提出一些意見,中國境內的民族集團所在的地域至少可以大體分成北部草原地區、東北角的高山森林區、西南角的青藏高原、農牧接觸的多民族走廊,然後為雲貴高原和南嶺走廊、沿海地區和中原地區。其中不同區域內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似性及聯繫性要比不同區域之間不同民族的相似性與聯繫性多。此種特點在近年來的一些對少數民族的體質測量數據中也能反映出來。如彝族和藏族,男性頭長的平均數最大為189、45和190.9,蒙古和維吾爾族分別為180.9和181.73。苗瑤侗族分別為184.9、184.58、184.30;頭型指數,彝族、藏族分別為78.52、79.94;蒙族和維吾爾族分別為84.25、84.68;苗瑤侗族分別為81.80、81.27、81.96②。其它體質測量數據也反映了這一特點。這與同一歷史民族區內民族集團的頻繁往來,關係甚大。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最好是以按歷史形成的民族區域進行研究。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中國境內的有待進一步識別的人類集團。
  50年代,我們搞民族識別時,當時上報到中央的民族名稱有400多個。由於歷史原因有些也不是單一民族。經過二十多年的民族識別工作,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構成基本上是搞清楚了,但還有些余留問題。現在已經提出要求識別的有:四川「平武藏人」,西藏東南部察隅縣的僜人及南部定結縣及定日縣的夏爾巴人;雲南省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苦聰人以及還有一些不大為外邊知道的本人、空格、三達、阿克、布夏、布果、貧滿、等角、卡志、巴加、結多等人。這些問題大多是「分而未化,融而未合」的疑難問題。
  最後,我們還應考慮不同民族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因為這種文化水平也影響到他們的孤立和流動較小的特點。
  中國在解放前還有一部分少數民族保存著原始公社制度的殘餘,他們主要分佈在雲南邊疆地區的獨龍、怒、佤、傈僳、布朗、景頗、崩龍等族,此外還有居住在內蒙古、黑龍江一帶的鄂倫春、鄂溫克和赫哲族,以及聚居在海南島的部分黎族(五指山區內)。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型的一共大約有60萬人,現在這些民族都發生了劇烈的文化變遷,但其仍保留著一些傳統的基調。目前,可以說在中國境內完全與外界隔離的民族單位是不存在的,但相對封閉的民族集團如具有「語言孤島」之稱的一些民族單位還是在一定地區內存在。
  總之,我們在進行民族基因的研究中,要多考慮不同民族的自然、人文特點,同時還應考慮來自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與健康、疾病醫藥的關係。我相信這一研究,除自然科學的意義之外,在學術上和實踐應用上,也是對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有力推動。
  衷心希望這一研究能取得期望的成績!
1993.3.22


  *本文由費孝通先生口述,由當時跟隨費老讀博士生的麻國慶整理而成,為紀念費先生,麻國慶博士特把這篇未刊稿供給本刊發表。標題為編者所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0: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