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立的探討MOONLIGHT (5--7)

[複製鏈接]

9

主題

9

帖子

8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ruetruth 發表於 2009-11-16 14: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蓮5  心外
「妙用」僅是引導覺悟的奇妙的啟示,而一旦沉湎於外在的種種奇異相用,即為妄作。
「妄作」,這是現在佛教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

你會用什麼詞來形容佛教?愚昧、迷信、神秘、清苦、淡定、超脫……但很少人會用人文、理性、智慧來形容佛教。
為什麼佛教會引起很多人誤解、甚至長期被歸於迷信一類。如果本著因果的態度,這一切誤解的確怨不得別人。通常在缺乏正規系統的宗教「常識性」教育,人們對於宗教的認識和感受多半得之於各種書籍的介紹、影視劇和口耳相傳,以訛傳訛。隨著佛教的式微, 功利主義橫行,修佛有時成了一種避難求福、健身祈財的手段,由此出現不少直接對應功利目標的經文和門派。 佛教本來是 為了引渡眾生放棄貪慾求得超越的,很多地方倒是反了過來,竟然出於貪慾而拜佛。(而與此同時,許多佛學大師鑽研和講解的經文,或枝梢末節,究於某年某天,或天書甲文,晦澀難懂,一般人難以理解,更別說接受。這兩種極端,也共同構成了佛教的頹勢。)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思考、追求信仰的人,不管是信佛教還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應該去仔細深入地去研究佛教的基本理念。
如果你想貶低、反對、否定佛教,那你必須要知道佛教的最本質的道理,也就是必須完全明白「佛性」二字是對佛教最根本最完整的詮釋:即佛教是「佛性:本性覺悟」的教育,否則你就根本沒有能力、沒有資格來評判它的觀點。只有真正參透明了「佛性」二字闡述的宇宙真相,你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思考和比較。但現在有很多人會盲目地從不懂佛教到誤解佛教,進而輕易地從歧視佛教到誹謗佛教。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經,那佛法的真理就會「潤物細無聲」地自然融入到我們的心裡,佛法平實但又玄妙,蘊涵著深奧的哲理。更主要的是:你越了解佛教,你越能有機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佛教本質上不應該稱為宗教,而只是一種對「人生哲理」的覺悟教育:「佛學」。故佛教修行互稱「師傅、弟子」。佛教沒有神的概念。佛和凡人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佛陀釋迦也只稱「師尊」。

佛教不應該流於宗教形式,也不能以寺院道場的大小、信眾門徒的多寡,來決定判斷「真理」的定義。更不能因「沒有皈依」本教本門而人微言輕。
六祖盧居士,覺悟在先,剃度在後。
         佛教就是「對佛性:本性覺悟」的教育。(佛學,其實就是為這次覺悟做的輔設。佛經里故事不是重點,而是一切全都指我們內心、我們本性,啟示我們去直接接引天地本源。)聖嚴法師一生不建造任何「傳統意義上的寺廟」,只辦佛理學校。寺院道場原本就是「學校」的意思,「主持」就是「校長」之職,「和尚」就是「教授」之意。
佛教即便不能讓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也應該教化眾人「萬事的本相、做事的根本、處事的原則」。
不僅提高入世修為,循棄惡揚善,
更要學習出世佛理,悟宇宙真相。

宣講闡述博大精深的佛學,精進修為、斷執去惑、證體悟道,這是佛教的正事。

很多佛教寺院香火繚繞,人聲鼎沸,固然提高人氣、幫助弘揚佛法,以大眾對法的渴望,即便不當生「成就解脫」,至少可以知見清凈,增上善緣。
但以客觀的角度看,這些寺院所做的事99%的確都不是在干佛教的正事。

驅魔治病、加持開光、灌頂祈福、息災渡亡、添財送子、轉運通靈都僅是為了推廣、結緣,凝聚人氣。
周易八卦、風水面相,都僅是啟示一種神秘超然力量,讓人謙卑。
咒語手勢幫助攝心安神,放生善舉勸導仁慈、寬容、平靜

佛教是啟髮式教育。
例如對於:上香、凈水、神燈
燃香受戒、波平如靜、一燈能破千年暗。
佛教稱:戒香、定水、智慧燈。
看看現在寺院煙霧繚繞、香火明燭、雲遮霧障,深覺遺憾。


佛主張破一切相。佛舍利,僅是助緣,並非開慧根本。有時佛塑金身,也僅是為了讓人恭敬,進而「見賢思齊、仰慕效法」。
師尊釋袈是在菩提樹下開悟,而不是輾轉在廟宇香火中。

護符、咒語、開光、供品,都只不過叫人:心生恭敬,點到為止。
現在大師太多,高人神功、目不暇接。


對於佛、菩薩、觀音、上師,我們的確應該恭敬,他們不是神,他們是人,他們是老師,因為他們是覺悟的人。
但佛教有說:外在歸依「佛、法、僧」,但更主要是歸依內在自性的「覺、正、凈」。
佛、菩薩、觀音、上師都不過是來點化有緣人。
所謂的「菩薩保佑、觀音救苦」並不符合佛教的基本理念。

       只隨「妙用」而覺、不粘滯於「妄作」。佛教的重點也不是古寺禪房、香火明燭,佛教的重點不在於討論外在的事物,而是著重於自己內心的認識、了解,反省、凈化,以達到回歸明覺的目的。這是佛法最動人、最理性、最具可操作性和最讓人信服的地方。當一個修行者,斷盡貪,就會煩惱不生,斷無明,就親證涅槃,就這麼簡單。(所有的宗教、法門都只是幫助人們靜心清心定心的方便捷徑。 「戒定慧」,由戒入定、定心生慧,慧而明覺。)


修戒定慧、斷貪嗔痴,
修心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根基。

正本清源、明心見性
證體悟道、斷執去惑
了脫生死、超越輪迴


偏離修心,即為「心外」。
心外求法,終不可得。


         南梁武帝,篤信佛法、三次捨身、造橋建廟、布施僧眾。達摩西來,武帝問師:「凡此種種,有何功德?」。 祖師回帝,「並無功德」。武帝黯然、達摩渡江。
添財送子、香火法會、驅魔治病、加持開光、轉運通靈、息災祈福,渡亡超生、添財送子、轉運通靈、周易八卦、風水相面、咒語法器,功法健身等等「滿足普通大眾的需求」的事情我個人相信都是有一定功效的,但對於佛教來說,那些都僅是為了「推廣、結緣」,所有以上這些「修心、明心」以外的活動,與「佛教的本初、本質、本體、本源、本意」完全無關。細考那些活動,分屬於 「存款式」(行善為來生福報)、「賄賂式」(許願后還要還原)、「避難式」(久病喪親空虛失意)、「健身保鏢式」(治病後還要金牌護體),甚至這些「推廣、結緣」的「大眾需求」會反客為主,佔據了佛教寺院道場的活動中心,迷失了佛教最重要的「佛性」二字:「佛性:佛教的全部意義就是引導對本性的覺悟」。

那些主持搞「推廣、結緣」的「大德高僧」最重要的是首先自己要明了佛教的「佛性」,守住本位,不能粘滯於「相用」,不能「妄作」,不能「為推廣而推廣、為結緣而結緣」,不能任由「大眾需求」而偏離修心,走向 「心外」 。
醫生有時會按「大眾需求」、按病人強烈要求注射嗎啡,但這個醫生自己要完全清楚明:病人強烈的「大眾需求」的嗎啡只能是暫時麻醉鎮痛,與「治病康復」無關。這個「醫生」不能永遠當急診室的麻醉師,除非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醫生或高僧。

有些「大眾需求」的看似好的東西,其實從真正佛理的角度,可能是另一回事。
例如「健康」:
健康一定是福報?殺人越貨皆壯漢、病痛方悟生死苦。
法會福報固然可以廣聚人氣,但福報的概念本質上是一種對清靜明心、覺悟見性的障礙。「外修福、內修慧」。既然對於慧來說,福可能就是覺悟的障,怎麼能放在一起,更別說「福彗雙修」。
修福就是求福,求「六道輪迴中的福」,完全背離了佛教「超脫輪迴」的基本理念。學佛不應有求,「學佛」不是「求佛」。

又例如「愛」:
就象我們可以好好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我們必須清楚愛本身就是障礙執著。對於悟道人而 言,愛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愛某人,更不恨某人。然而你若來到他跟前卻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愛散發著,那是一種單純的「本性本質本源」在散發,你想他是什麼,他就是什 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應,悟道者的心中始終是種單純的存在,恨不值得,愛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愛,那麼他就是全部的愛的化身。


「心外」也就是放棄了「修自心」。
記得在「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音廟前的對聯:
          若不回頭 誰替汝救苦救難  
                   倘能轉意 何須我大慈大悲

心外 求法,終不可得。


蓮6  旁道
心外難悟難證、旁道無救無赦。

「旁道」本身並不是個貶義詞。每一種信仰、宗教、門派相對於別的信仰、宗教、門派都是「旁道」,每一種信仰、宗教、門派都有的其好的一面,都是不同程度地對宇宙真理、本性本體的探求。我這裡的「旁道」僅是特指那些又打著佛教旗幟、又參與政治暴力,而且其基本理念與佛教完全南轅北轍的門派。我不知道那些門派的「大師高僧」,一邊扛著佛教的大旗,一邊倒行逆施,究竟是出於無知而胡為,還是故意與佛學本意背道而馳。
我並不想來指責某些人。一切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是因緣業感。
我也並沒有資格去「正本清源」,我只是想從我個人角度、用我膚淺的認識,從純技術純理論的層面去探討一些「對佛教本質問題」的旁道偏離。

有些教派的出發點甚至超出了心外求法的「普及、引導、結緣」,而是完全以一些世俗、極端的事作為主要功能和目的。
有專斂財的,窮修禪富修密,金銀法器、秘訣神通、烏煙瘴氣。
有專抗爭的,漫罵詛咒、示威暴動把個別密教、功派已經真的搞得面目全非。

一音轉法、妙不可言、博大精深、無以言狀,謂之以密。
相對與顯教注重的義理研究、淡泊明心,密教則更偏重儀規遵行、咒文法器、神力加持。顯密之分,大是大非。

密教繁禮、禪宗無字。
禪雖顯而密,密雖密而顯

但現在的個別的密教從根本概念上已與佛教背道而馳。

儒家修身、道家煉命、佛家明性。
佛教本是去除我執法執、了脫生死輪迴。個別密教不僅注重此生此身的氣脈功法研究,竟然還著重「中陰身」的輪迴過程細節。更有甚者,有別於佛教的「三皈依、依法不依人」,密教獨有的「四皈依」,把上師擺在佛、法、僧之前,讓教徒無限聽從上師擺布,可能是便於所謂「男女雙修」。(我不是在批評「四皈依」,法執都破,何況上師。我也不是在批評「男女雙修」,如果真是一門有效的陰陽調和的修鍊方法,就應該堂堂正正,不應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所以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個別密教(主要是喇嘛教)根本不屬於佛教,完全與佛教基本理念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個別密教的「即身成佛」和道教的「當即真人」,又有什麼本質不同?
個別密教宣稱的「法器咒符」,與道教的「寶鼎煉丹」又有什麼本質不同?

佛教認為最高真理,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大中至正。
其實佛教根本不存在偷偷摸摸的密訣咒語。
佛教三正: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大中至正。
密教原本也是堂堂正正的,現在極個別密教把「密」字字搞得神神密密、鬼鬼祟祟,偷偷摸摸,變成地下反抗起義軍。

某「真、善、忍」的功派,其原本教意是非常好的。(釋佛以法輪作 為佛教的象徵是有深刻的超然的含義。輪子是圍繞中軸在轉動,整個輪子都在轉動,惟有中間的核心是如如不動的,外圍是無常的,因果是輪迴的,器世間的一切都 是無常在變動,流轉而成萬相,這個無常是在圍繞著那個恆常不動的核心在變,也既是在由那個核心中的如如不動者在控制。動者離不開不動者。不動制動,不變應萬變。眾生最內在的佛性本質彷彿就是那個如如不動的核心,外圍的生死輪迴從未進入,也不能夠進入內在的核心——無常中的核心——如如不 動,清靜佛性。法輪長轉:歷史流轉,人類流轉,因果流轉,重複在重複,惟有法輪的那個中心點沒有流轉重複)。從我本性,我相信「業力因緣karma」、「真、善、忍」等完全是正確的,是宇宙本性的一部分。所以一切苦難、折磨都是karma業感,佛教更把逆境看作是一種修鍊,即「逆增上緣」,要感謝那些帶給我們苦難的人,培養了耐性、點化了的悟性。既然「忍」是本源本體的本性,我們不能自己以世間的想法去裁定「忍」的程度界限,「真如本性」原本就「如如不動、不增不減、不多不少」 ,「忍」既然是宇宙本性就應是無條件的「如如不動、不增不減、不多不少」,根本不存在「忍無可忍」。 所以我覺得可能是極少部分人曲解了大法的原基本教意概念,把此「大法功派」的「真、善、忍」偷換概念成「忍無可忍」,進而變成專職圍攻謾罵政府的政治團體,其中的部分人還辦一份弘揚大法的宗教日報,篇篇「粗口成臟」、處處「血肉模糊」,「三十萬苦主器官移植被割腎」、「六千萬勇士偷偷摸摸表退心」,極端的類似穆斯林Jihad的仇恨恐怖、陰暗暴力把整個這份「大法佛教日報」變成了「少兒不宜」。

這裡我並不想貶低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安拉,是無形無相,是最符合我對「超然力量、天道大法、本性本體」的描述,穆斯林的清真寺,無畫無像,潔白清靜,是我的嚮往。但伊斯蘭教聖戰的部分,可能是曲解了古蘭經。 其實伊斯蘭教Jihad 原意是「自我鬥爭」,相當於佛教自我反省,自斷貪嗔痴。 後來極少部分穆斯林教徒莫名其妙就把「自我鬥爭」變成「對外鬥爭」,把Jihad變成Holy War,進一步變成恐怖襲擊的同意詞。

同樣還有那位「政教合一」的某「世界屋脊」的密教喇嘛頭目、「轉世的活佛」,不羞於自己是現代佛教中絕無僅有的政教合一的荒唐怪物,還頂著諾貝爾桂冠的光環,每年竄訪幾十個國家,(醫不扣門、佛度有緣。請不要以「為災民祈福超度」 為借口、請不要以「為世人傳播佛法」為理由,進入是非之地、調起紛爭。佛家不入是非之地,更不應成為是非之中心。)。「喇嘛活佛領袖」在頻頻對外人控訴受迫害外,總「偶爾無意地」提及「地理上的封疆列土」,在要求重劃地界、重立政體、散布仇恨、煽動暴動的同時,至少我沒有聽到他「強烈譴責」自己一派的紅衣喇嘛們的「衝鋒陷陣在前、打砸燒殺在後」的恐怖暴力。(既然喇嘛密教也承認因果業報,那麼即使真的有所謂迫害,難道不是業力感招、因果報應嗎?)我真想請教這位「轉世的活佛」,何為佛教的「逆增上緣」。佛家講「不妄語、不誑語」,比較一下他的官方網站的中英文不同的版本里不同的用詞、不同的側重,我們真的可以看穿他內心深處的那個「密」。

我不想去指責這些旁道,也不想去辯論,因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偏向性。(對於所有已信仰宗教的人,我認為「信仰可以分享,但不能討論」,既有心證,則無從真正去辯論探討。)其實這些大法修鍊、活佛喇嘛也都有其很好的地方,甚至他們有些激烈的做法也都必然是有其各自「因緣因果、緣生業感」,可以理解、諒解。只是他們真的不需要打著佛教的旗幟。
一個真正堅信「因緣因果、緣生業感」的佛教正道,會讓人平靜地接受所有的結果。因此, 煽動聖戰、散布仇恨、圍攻政府、…….更甚至於個別密教門派極其荒唐地把世俗的政治獨立暴力起義做為主要活動方向,與「清靜明性「相比,這種傾向暴力、政治的活動方向必將使其自己門派走向死胡同。

旁道無救無赦。



蓮7   同歸
異途同歸
萬法歸一

我沒有皈依佛教,但是我對它有著高度的評價和巨大的尊重。
佛教具有特殊魅力。道家大道自然;墨家兼愛非攻;儒家治國平天下;諸子百家唯獨就沒有專門研究「生老病死的」,更沒有探求「宇宙真理、終極問題、本源本體」的。在這一點上,源於印度的佛教大幅度地補充了中國文化的因素。

愛因斯坦在最後的歲月一直在致力研究大統一場,並同時思考其哲學意義。
同樣很多宗教人士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佛教分大乘小乘,
其實我們最好稱小乘佛教為:佛教上部座、南傳佛教等等。
南傳佛教的斯里然卡捐獻的眼角膜佔世界的70%。
相對於我們大乘佛教中國的入土為安,南傳佛教對「破除我執」的教育就更普及深入。(當然南傳佛教因為缺乏漢語這樣意境深遠、博大精深的文化表述體系,且個別門派有與東南亞本土的怪力亂神混合,使南傳佛教對佛理的整體深入研究略微欠缺。)

區別與小乘的「自省覺悟」,大乘佛教的初始發願是「普度眾生」。其實這個大乘的初始發願的確值得商榷。
婆娑世界,既是五惡濁世。
我們六道眾生,同在六道流轉沉斃,同墜於一個萬丈深淵,何以自居大乘,何能: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只有自己脫離下墜、爬上萬丈深淵、立於安穩岸邊,你才可能、才有意義去伸出你的手去幫助別人,否則還陷於深淵濁潭的你 「初始發願」 先去說 「自度度他」是根本毫無意義的。
本質上小乘的「自我覺悟」與大乘的「普度眾生」區分與我們普通修行人毫無關係。佛度有緣人,不需要我們普通人在初始時發願「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那只是已覺悟者的發願角度,對未開悟之人本質上毫無意義。 )

佛經說:四果以後,小乘變大乘。覺悟和慈悲,會使分享和救助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就象平常社會中心懷慈悲的人會自然而然去關懷幫助受苦的人。
異途同歸

在上章「旁道」已討論了「顯密之分」。即使不考慮大乘的「顯密之分」,大乘顯教內部里也是各派紛醞,尤其長期以來凈土宗等對「參禪止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頗有微詞,視為異類。
對機施教,根據不同根基的修行人,佛的教化眾生乃「方便說、應機說」。
凈土的「利鈍全收、念佛攝心」,經「果上說、世上說」,巧用「定」,幫助「普通大眾」紮下「善慧之種」,屬「漸修」。
禪宗的「參禪問道、惑業凈靜」,從「因上說、理上說」,偏與「慧」,提升「佛緣大器」精進「了脫之悟」,行「頓悟」。
固然禪宗的不立文字,確實讓很多欠缺慧根的修行人荒蕪了佛學基本原理,甚至有近千年的相當長的時間使禪宗變成了半文盲之地。但深刻明了的禪宗,直指內心、明心見性,是真正的佛教精髓。
其實凈土的「花開見佛悟無生」與禪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完全相同。
異途同歸


再來討論一下世界性的宗教。
基督教和佛教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經典。(伊斯蘭教亦源於基督教誕生的中東,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都屬亞伯拉罕系、同是一神論,而佛教則是「無神」的唯心論。)
相對於基督教注重的「信根」,佛教注重「善根」、「慧根」。

天主教里嬰兒就可受洗,基督教也絕對禁止去懷疑聖經。「信」為根本。
佛教「眾生佛性相同」、更有「六道眾生」,曾互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慈悲「善」根。
佛教,由靜入定、定而生慧,慧而悟。參禪悟道,慧悟,究一個「慧」根。


基督教的上帝有著絕對權威,完全不需要對基本理論去懷疑。佛學思想家研探實相的究竟意義時,不將佛陀所言視為絕對權威,而是當做鑰匙用來開啟他們自身的洞察力;因為絕對權威永遠需要靠每個人自己的思考與批判性的分析才能建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佛教典籍中發現對實相有各種觀念,每種觀念都是根據對其究竟性質不同層次的瞭解。佛教本質上超越了宗教,成為了一種對宇宙人生真相的學習和教育。

有容乃大。相對於基督教絕對權威的排他性,佛教「眾生皆佛」的基本教義本身就是包容全部。一個宗教過多地強調其排他性,反而會降低自己的層次。
無欲則剛。相對基督教的有求, 人們求上天堂,求神的恩寵,佛教則是自性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終極探求。


儘管兩較有很大區別,基督教仍然與佛教還是有太多的相似的地方,例如:

基督教:人皆原罪深重。
佛教:    人乃本性障迷。

耶穌代人受罪而背十字路架讓我們感受到上帝的仁慈。
同樣佛看我們婆挲堪忍、五濁惡世如我們看蛆在糞坑裡蠕動。你能想象佛發願化身為蛆跳進糞坑裡引導眾生脫離苦海的那種慈悲嗎?

基督教重「信」,同時也彰顯「善慧」,我們也會脫口而出「仁慈智慧的上帝」。
佛教重「慈、慧」,同時也講「信」。 在慈的定義中,有「性不服不慈」,謙卑臣服的信為慈。故佛度有緣人,你自己真的有從內心覺悟而「信」,自然而度。

除了兩教有相似的地方,基督教、佛教都對社會有很多積極的作用,例如:

因為有至高無上的上帝神靈, 基督教 讓人更謙卑
同時基督教讓人更感恩。我們有沒有想過在這一生中,我們最需要感激的對象。父母養育了我們給了我們溫暖的小家,但上帝卻為人類安排好了整個宇宙。

因為一切都是因果,佛教則讓人更平和。
同時佛教讓人更慈悲。我們要善待一切眾生,也許在億萬的輪迴中都曾經互為父母兄弟姐妹。

我沒有皈依佛教,也沒有基督洗禮。當我們用中立的眼光去審視,除了看到兩教的區別和相似,我們也可以發現基督教、佛教都有本質上「缺陷」,值得深思。

基督教過多的人格化排他性的東西,與浩瀚無垠的宇宙時空,從邏輯角度不太兼容。億億萬的星系有著無窮無盡的組合概率,為什麼「地球是全宇宙關懷的中心」?既然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力量,就應該有一種超越「銀河太陽系行星地球上靈長類動物中人類的男性形狀的崇拜神」的更理性、更精妙、更廣泛、更超越的表述。
除宇宙時空外,還有靈性。眾生的靈性是上帝靈性中的一部分嗎?如果不是,靈性之間的高低又是如何能界定呢?

佛教也有很大的「基因缺陷」,佛教沒有能解釋如何會有「佛性真如本體」,只是說「無始無終,無量劫前、先天地而有」。更進一步,佛學也沒有解釋如何會從佛性中出現有感知的、有我執的心相。why and how。師尊只說「法爾如此」。
既然佛教沒有宇宙的創造設計者,如何解釋五蘊隨意隨緣所合,就能自然形成人類DNA的複雜有序、精妙絕倫的代碼。(更不要說除了物質的DNA,還有精神的DNA:佛教中儲藏無盡無量意識記憶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基本教理,完全擯棄了進化論,但又無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佛教無法用「因源匯聚、五蘊所合」,來簡單地解釋生命形成及目的,「法而如是」,用「妙用」輕輕帶過。


允許我從旁觀者的角度,從基本教義去分析比較基督教和佛教。
佛教沒有神(上帝)的概念,佛性在每個人的心裡。基督教上帝是個至高無上的神,神有上帝之名稱、有天父之形體。神(上帝)和神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佛性是一個「空」的無,而神(上帝)則是一個「空」的有。佛性是一個空性的無我,而神則是一個空性的自我。因為佛是一個空性的無我,所以佛性無好無壞、無大無小、無邊無際、無垢無凈;而神則是一個「空性」的自我,因為它就有好有壞、有大有小、有黑有白、有仁慈、有憤怒、有寬容、有懲罰………它有形象和邊界。(佛是沒有形象或邊界的。當然你可以給佛一個形象或給它劃分一個邊界,但那是你的事,和佛本身無關。 )
神有分別的,但佛無分別。神也是非平等的,但佛性都是平等智性、圓融無礙。佛性是粒種子,但是神只是一朵花。相對於種子,花朵不是究竟,而種子才是究竟。因此,佛性比神更究竟化、更是終極存在。
神一直在裁判你的行為,獎賞或懲罰。神至高無上、高高在上,嚴厲而又虛無。而佛性則是在你心裡自然覺醒,佛性卻很實在,在萬物的心中,覺悟而感知。神充滿了虛無的流動感,而佛性則是實實在在的河流。雖然都是流動的存在能量,但是佛性更象一條河的流動,流淌在心裡,而神更象空氣的流動,給你外在的呵護恩寵。佛充滿了人的味道的優美,而神則具更大的虛無感和遠離「人」感。佛性比神更靠近「人」。
基督是一種對普通人思維方式的引領教學,
而佛教則是整個對生命的引領,是一種對生命根本的追尋引導。
基督的教導是對人類的催眠治療,而佛教則是引領你的生命自我蛻變。
神給了你引導的方向,基督對人類靈魂的治療是從外部到里部的。人本自有圓融無礙的佛性,佛教的方法則是讓由種子從你的裡面自然開花乍出。基督是外科的治療方法,而佛教則是一種根本性的對生命的內在治療。基督教是外科醫生,而佛教則是真正的內科醫生。
基督是往你的外面戴鮮花,而佛是到你裡面去種種子。佛更是內在性的,基督基本是外在性的。所以,神猶如雲朵一樣高高飄懸在萬物與萬物之間;而佛則一直盤坐在每一樣存在的裡面。而在萬物之里的「本性」在招引或吸引著佛或神,但佛更容易進入那個「本性」裡面並與它融合在一起,如同水滴歸海。相對於基督,佛更安分,更穩定、更寧靜和永恆。

神和神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神(上帝)和人都有一樣的外形,都會憤怒、懲罰、殺戮。而佛性和神性則是「如如不動、不增不減」。佛性和神是有差別的,但是佛性和神性無二致。萬物「相」有不同,但「性」各自相同。「佛性」和「神性」沒有什麼不同。佛承載著「佛性」,上帝承載著「神性」。如同容器的大小、顏色、質地、邊界的不同---但它們裡面裝的內容物都一樣。萬物的不同也都是它們外在「容器」的不同---它們裡面所裝的最為本質核心的東西是一樣的---它就是「本性」,萬有之性、上帝神性、天道大法、本源本體。

「佛教」 側重於「本性」在個體上的奇妙和覺悟。
千江有水千江月

「基督教」側重於「本性」總體精神的偉大和唯一。
萬里無雲萬里天

佛教、基督教,在「本性本體」層次是完全相通、相安、相容、相融的。
異途同歸

其實所有宗教都是或多或少對「本體」的探求。
匯萬法以歸一,更破一以歸空,終破空以歸性:那就是歸依「無有、無空、萬能的本源本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