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 : 新中國60年文化觀念變遷調查

[複製鏈接]

1151

主題

3848

帖子

1402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0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uaiyoulia 發表於 2009-10-21 1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零點研究諮詢集團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供稿 2009-10-21

新中國60年的發展與變遷也伴隨著文化觀念的轉變。在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聯合新浪網進行的系列網路調查之「新中國60年文化觀念」篇中,我們從人們的婚戀觀、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最能代表中國對外輸出的符號以及新中國60周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四個方面進行盤點。結果顯示:新中國60年裡,中國人的婚戀觀逐漸豐富與開放, 「相親」、「同居」、「丁克」、「閃婚」、「未業先婚」等觀念和行為都在參與調查的網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另外,儘管娛樂方式多樣化,以電視和網路為代表的自娛自樂形式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而參與調查的網民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國的對外輸出符號以長城居首;建國60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建築則分別是:「鳥巢」、「人民大會堂」以及「三峽工程」。

相親沒問題,同居也ok,「未業先婚」有點懸

戀愛和婚姻是人生大事,婚戀觀作為婚姻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反映出個人對愛情、婚姻的基本看法;同時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文化特色。

縱覽全球,隨著網路社區的白熱化發展,「在虛擬中相識、到現實中相戀」的模式逐漸成為時下頗為流行的交友和婚戀方式。無論是美國的Dateingsite.org、韓國moyiza.com,還是中國的「百合網」、「世紀佳緣」,如今人們更樂於坐在電腦前通過滑鼠點擊海量而快速地尋找與自己相匹配的相親對象。網路為媒,使得相親和徵婚更加高效。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便利了生活,卻也縮小了人們的實際活動半徑;繁忙的都市節奏也大家無暇交流,與老朋友相見都困難,更別說認識新朋友。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06年的一項調查表明,58.6%的人認為「交際範圍太窄」是自己或身邊的人至今單身的主要原因。由此催生出了「父母相親角」、「相親團」、「8分鐘相親」等流行的擇偶方式。通過相親和徵婚啟事走向婚姻殿堂已經不再是令人尷尬的方式。

本次調查顯示,高達76.9%的公眾認為,「通過相親找對象不是什麼難堪的事情」,另外還有23%的公眾表示「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考慮發布徵婚啟事」。隨著各檔電視速配節目的盛行,媒體大張旗鼓的渲染,「愛情速配」在最短的時間內飆升為一種時尚,「閃婚」也就應運而生。本次調查顯示,有17%的公眾認為,「如果真喜歡一個人,可以閃電結婚。」

此外,「同居」這個一度頗受爭議的行為,似乎也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大眾寬容度的提高以及傳統的貞操觀念的弱化,而逐漸被人們接受。本次調查顯示,接近一半(48.6%)的公眾表示,「沒有結婚,先住在一起也沒什麼。」雖然目前「同居」並不受到法律保護,但是,不少人以同居的形式進行「試婚」,作為婚前最後一道試題。

2005年9月1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正式實施,學校不得干涉和禁止本科生結婚正式寫入新規定。儘管法律解除了大學生的「禁婚令」,然而「未業先婚」的觀點和做法並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僅有12.8%的公眾表示能夠接受「沒有畢業就結婚」觀點。大學生早婚隨之而來的學業、就業和安家等一系列問題,成為「未業先婚」的絆腳石。

另外,對於「傍大款」(16.5%)、「第三者」(14.8%)這種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存在差異的觀點和行為仍然不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

哪種對待婚姻、愛情的觀點是可以接受的
相親:通過相親找對象不是什麼難堪的事        67.9%
同居:沒有結婚,先住在一起也沒什麼           48.6%
異國戀:如果有感情,不排斥嫁/娶一個外國人         34.4%
徵婚: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考慮發布徵婚啟事          27.3%
丁克:沒有孩子,做丁克一族也挺自在        23.3%
閃婚:如果真喜歡一個人,可以閃電結婚           17.3%
傍大款:成為有錢人的情人           16.5%
第三者:如果是真心,對方是已婚也沒關係           14.8%
未業先婚:沒有畢業就結婚,也可以           12.8%
資料來源:此項調查結果來自於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聯合新浪網進行的「新中國60年文化觀念」網路調查,調查時間是2009年9月26日到9月30日。

自娛自樂當先,看電視獨佔鰲頭

建國六十年,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大眾的娛樂文化也隨之發生改變。

本次調查顯示,自娛自樂成為人們首選的娛樂方式。其中,「看電視」獨佔鰲頭,高達51.5%的公眾表示,最受他們歡迎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視」;其次是「聽聽音樂」(50.4%)和「看看書」(40.8%)。網路也是受公眾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48.1%的人表示,他們平時喜歡通過上網衝浪的方式放鬆和娛樂。

中國電視五十多年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人娛樂文化的發展。1958年中央電視台試驗播出,儘管只有一個台節目寥寥可數,卻也成為老百姓飯後最興奮和熱鬧的活動;隨後的《渴望》、《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電視劇所引起的萬人空巷回家看電視的場景也是後無來者。據統計,當前我國電視節目已經發展到1290套,共有4億多台電視機,電視節目的覆蓋率高達96.6%,有92%的人收看電視。電視以其較少的經濟投入和體力消耗、較強的信息傳播功能和娛樂性,成為中國人首選的休閑方式。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每天觀看電視節目的時間高達3小時38分鐘。

另外,有研究數據表明,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2.53億,超過美國的網民數量(2.18億),中國網民的規模已經居世界第一。網路超越了時空和語言的限制,如一扇大門開啟了國人的視野;同時,網路特有的點對點模式讓人們不僅能從網上獲得娛樂的信息,同時也能成為娛樂的創造者。博客、網路電視、視頻分享、SNS社會網路等內容平台普遍流行,互聯網集粹了中國人所有的娛樂內容和方式。

另外,例如「跟朋友吃飯聊天」(39.3%)、「去KTV唱歌」(18.8%)、「去電影院看電影」(17%)以及「打牌打麻將」(16.2%)是最受公眾歡迎的集體娛樂項目。

最受人們歡迎的娛樂方式
1        看電視           51.5%
2        聽聽音樂           50.4%
3        看看書          45.3%
4        上網衝浪           40.8%
5        跟朋友吃飯聊天           39.3%
6        到野外散步踏青聚餐           35.2%
7        背包出去旅行           25.6%
8        去KTV唱歌           18.8%
9        去電影院看電影           17.0%
10        打牌打麻將           16.2%
11        去操場玩球           10.2%
12        參觀博物館           10.0%
13        健身/跳操           8.4%
14        去酒吧喝酒           6.3%
15        聽演唱會           4.7%
資料來源:此項調查結果來自於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聯合新浪網進行的「新中國60年文化觀念」網路調查,調查時間是2009年9月26日到9月30日。

對外文化輸出符號繁多,長城居首

「好萊塢、功夫、哈利波特、沙皇、鬥牛士……」近日,美國《新聞周刊》根據網民投票,評選出了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2大文化國家及其代表的形象符號。而在代表中國文化的形象符號方面,包括漢語、北京故宮、長城、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莫高窟、唐帝國、絲綢、瓷器、京劇、少林寺、功夫、西遊記、天壇、毛主席、針灸以及中國烹飪。

與此同時,在本次調查中,中國公眾也從眾多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中選擇出他們心目中最有代表性的對外輸出的文化符號。

其中,「萬里長城」呼聲最高,有38.3%的公眾表示對外文化輸出「長城」最能代表中國文化。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迹,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其次,是「五星紅旗」(29.0%)。飄揚的國旗,象徵著中華民族百年的奮鬥史,是我們翻身做主的見證,也是我們奮發努力,興國安邦的見證。

還有21%的公眾表示「孔子」是最能代表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符號。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準,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另外,中國的「龍形象」(19.8%)、體現世界上獨一無二「武文化」的「功夫」(16.6%)、中國民間最富有特色最隆重的「春節」(16.2%)以及憨態可掬的「大熊貓」(15.7%)等形象,也是公眾認為能代表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符號。

最能代表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符號
1        長城           38.3%
2        五星紅旗           29.0%
3        孔子          21.0%
4        龍形象           19.8%
5        功夫           16.6%
6        春節           16.2%
7        大熊貓           15.7%
8        中醫           13.9%
9        京劇           13.4%
10        天安門           12.8%
11        太極圖           12.8%
12        儒家思想           11.3%
13        旗袍           10.4%
資料來源:此項調查結果來自於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聯合新浪網進行的「新中國60年文化觀念」網路調查,調查時間是2009年9月26日到9月30日。

新中國最具代表性建築體現不同時期的技術突破與思維創新

建築是一場浩大的藝術創作,顯示著一個國家、民族過往的文化創造。而建築本身同時具有流動和變化的特質,時代前進了,環境變遷了,建築形式也就跟著變動。新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體現出了中國在不同時期的技術突破與思維創新。

本次調查評選出的「新中國60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工程」前三位是:「鳥巢(即國家體育場)」(50.7%)、人民大會堂(48.7%)以及三峽工程(39.2%)。
「鳥巢」的成功是大國復興的一個側影。被譽為「第四代體育館」的偉大建築作品的「鳥巢」見證的不僅僅是人類21世紀在建築與人居環境領域的不懈追求,也見證了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固步自封,不斷吸納與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和胸懷。「人民大會堂」被譽為「新中國的建築奇迹」。 它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在建築當中,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施工,僅用了10個多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創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創舉。「三峽工程」,是世界治水史上的一座豐碑。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的主體工程今年將全部建成。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同時創造了100多項世界之最。

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的「人民英雄紀念碑」(30.7%)、「水立方」(19.6%)、長江上第一座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 「南京長江大橋」(17.6%)等建築也是本次調查中公眾心目中新中國60周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工程。

新中國60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工程
1        鳥巢           50.7%
2        人民大會堂           48.7%
3        三峽工程           39.2%
4        人民英雄紀念碑           30.7%
5        水立方           19.6%
6        南京長江大橋           17.6%
7        東方明珠電視塔           14.4%
8        國家大劇院           10.3%
9        國家博物館(原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6.5%
10        香港中銀大廈           3.6%
11        香港會展中心           3.6%
12        釣魚台國賓館           2.8%
13        央視新辦公樓           2.8%
14        北京工人體育場           1.8%
15        國家圖書館新館           1.7%
資料來源:此項調查結果來自於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聯合新浪網進行的「新中國60年文化觀念」網路調查,調查時間是2009年9月26日到9月30日。

(註:零點研究諮詢集團的前身創始於1999年,是一家以開發追蹤中國社會各社會群體的消費文化與社會議題數據為核心、並藉助於網路途徑實現研究數據的廣泛傳播為宗旨的中國專業調研數據公司。本文僅代表該公司觀點。欲了解更多資料,請登陸零點指標數據網:www.horizonkey.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9: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