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京故宮館藏(隋唐五代)陶瓷器賞析 [32P]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6Rank: 6

積分
258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dgds 發表於 2009-10-19 1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故宮館藏(隋唐五代)陶瓷器賞析 [32P]
(一)

青釉印花帶蓋唾壺,通高14.2cm,口徑8.4cm,足徑10.6cm
簡介:壺盤口外撇,短頸,熘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寬圈足。蓋卧槽,鈕如蠟扦狀。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質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處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紋邊飾一周,腹印團花、樹葉及忍冬紋一周。隋代青瓷繼承南北朝青瓷的優良傳統,釉色青綠而透明,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玻璃質感極強。此唾壺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為戳印,花紋簡潔淺顯而疏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二)

青釉兔鈕蓮瓣紋權,高12cm,底徑12.7cm
簡介:權平底,底心有一圓孔,中空,頂部飾一兔鈕。器身薄施一層青釉,釉色泛黃,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蓮瓣紋一周,上為6組團花,間以條紋。此權造型端莊,兔形鈕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質感強,開細碎片紋,模印之紋飾清晰,布局規整,線條流暢,富於藝術美感。此權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三)

白釉罐,高19.2cm,口徑9.7cm,足徑15.2cm
簡介:罐唇口,無頸,熘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無釉。胎骨呈白色,較為厚重。內外施白釉,外壁近足處釉不及底。釉薄而勻凈,純白無瑕,布滿細碎開片。罐體造型飽滿端莊,優雅而古樸。隋代,白釉瓷器在繼承北朝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較之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質已有較大提高,全不見早期白瓷白中閃黃或閃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發展面貌的珍貴資料。
(四)

青釉划花蓮瓣紋四系盤口瓶,隋,高43cm,口徑15cm,足徑13.5cm
簡介:瓶盤口,長頸,熘肩,肩部置四個由雙股泥條製成的豎系,鼓腹,腹以下漸斂,近底處外撇。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潔白的化妝土,釉面開有片紋。釉下紋飾為划花和印花,頸、肩部均戳印圓圈紋,肩部有兩道划花紋飾,上為覆蓮瓣紋,下為忍冬紋,腹部三道划花紋飾,上下均為覆蓮瓣紋,中為忍冬紋,每層紋飾間均以弦紋相隔。由於考古工作者在安徽淮南窯遺址曾發現這種四系盤口瓶標本,在安徽地區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這類四系盤口瓶,由此推斷,這件四系盤口瓶應為安徽淮南窯製品。
(五)

淮南窯黃釉高足盤,隋,高12.5cm,口徑27.5cm,足徑14.5cm
簡介:此盤直口微外撇,盤心坦平,有印花裝飾,並有五個支釘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狀高足。通體內外施黃釉,但外壁僅施半截釉。高足盤是南北方瓷窯普遍燒制的器形。從考古資料看,高足盤最早見於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盤。隋代這種器物比較流行,在隋代的繪畫、壁畫上都可見到。目前發現隋代燒制高足盤的瓷窯有河北的賈壁窯,河南的安陽窯、鞏義窯,安徽的淮南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的邛窯等。主要燒制青釉高足盤,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見胎上的黑點雜質。河南的鞏義窯在唐代還燒制三彩高足盤。此件高足盤釉色偏黃,從其胎釉特徵看,應屬安徽淮南窯製品。
(六)

越窯青釉瓜棱壺,唐,高20.4cm,口徑8.9cm,足徑9.4cm
簡介:壺撇口,束頸,熘肩,長圓腹,圈足。通體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雙系。通體內外及圈足內均施青釉。此壺造型圓潤飽滿,釉質潤澤,為晚唐越窯的代表作品。
(七)

鞏義窯絞胎枕,唐,高8cm,長12.5cm,寬8.8cm
簡介:此枕造型小巧,呈長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側有一通氣孔。枕面及枕側面以白、褐兩色胎土絞出的五瓣團花紋樣數組裝飾,外罩黃釉。經與窯址採集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斷定,此絞胎枕屬於河南鞏義窯產品。鞏義窯絞胎器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全絞胎,即以深、淺兩色胎泥相互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種是貼面絞胎,即先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絞合在一起,絞出不同的紋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將薄片粘貼到器物上。這種做法一是為了節省絞胎原料,二是為便於做出各種圖案花紋。
(八)

鞏義窯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徑15.8cm
簡介: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罐通體絞胎,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木理紋樣,並以團花形式表現,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三足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銀器,以三彩數量較多,此外還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
(九)

三彩蓋罐,通高23.5cm,口徑12.8cm,足徑12.8cm
簡介:罐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平底圈足。罐蓋尖頂,出邊,直口,蓋與罐口不吻合,略小於罐口。罐口施黃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菱花圖案,蓋面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四瓣紋飾。唐三彩陶器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成果。此件三彩蓋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鮮明亮麗,紋飾仿唐代流行的蠟纈染織物的圖案紋樣。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為難得。
(十)

三彩燭台,高29.8cm,口徑7cm,足徑12cm
簡介:燭台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燭台的使用早見於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製的銅燭台,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台便已出現,造型頗多。這件唐三彩燭台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緻,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十一)

三彩刻花三足盤,高6cm,口徑27.7cm,足距17cm
簡介:盤口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體以綠釉為地,盤心刻一團花,外環荷花、花蕾及荷葉紋,施以黃、綠、白三色。底無釉。此盤造型規整,盤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畫面呈現凹凸狀,立體感強。由於採用了素燒工藝,胎體緻密,釉色以綠彩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在三彩盤中較為少見,堪稱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十二)

三彩雙系罐,高12.5cm,口徑13.5cm,底徑6.9cm
簡介:罐呈扁圓形,口內斂,平底,口外兩側各有一系。器內施黃釉,外壁以綠釉為地,上以白、黃、綠三色點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此罐器型雖小,但豐滿端莊,模製成型的雙系是唐三彩罐的一個主要特徵。此罐以瓷土作胎,胎體堅緻潔白,燒成溫度較高。在鞏縣三彩窯址中曾採集到與此罐雙系及彩斑相同的殘片,由此可知此罐為河南鞏縣窯產品。
(十三)

青釉鳳首龍柄壺,通高41.3cm,口徑19.3cm,足徑10.2cm
簡介:壺蓋與壺口吻合成鳳頭狀,使得壺整體頗似一隻挺立的鳳鳥。壺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龍,龍口銜住口沿,作窺視探飲狀,前肢撐於壺肩部,後肢立於喇叭形底座上。壺體以塑貼和刻劃技法裝飾。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6個聯珠紋圓形開光,內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寶相花6朵。口沿、頸、肩及脛部飾以聯珠紋、蓮瓣、卷葉或垂葉紋。各組紋飾間以弦紋相隔。此壺胎體厚重,釉層凝厚,玻璃質感強,帶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遺風。其裝飾紋樣繁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了鳳首壺,其中以這件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年)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塑貼、模印、刻花、划花等裝飾技法於一體,體現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十四)

唐花瓷雙系罐,高19.9cm,口徑7.4cm,底徑10.7cm
簡介:罐口微外撇,短頸,頸兩側對稱各置一系,豐肩,肩以下漸收,平底。近底處刻深弦紋一道。通體施黑釉,近底處露胎。烏黑的釉面上裝飾四塊灰藍色斑塊,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十五)

白釉奓斗,高9.9cm,口徑12cm,足徑6.9cm
簡介:奓鬥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狀,扁圓腹,平底。器裡外施白釉,底無釉。此件奓斗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雪白,造型規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屬上乘之作。
(十六)

白釉獅子,高10.8cm,底徑6.3cm
簡介:獅子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須捲髮,前腿直,後腿曲,尾上卷,伏卧於台上。獅的眼睛及腿部均點以褐彩。台為長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處呈黑色。唐代,由於經濟文化的發達,制瓷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此件白釉獅子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傑作。
(十七)

白釉葵瓣口杯,高6.2cm,口徑7.5cm,足徑3.4cm
簡介: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漸收,圈足。器裡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處露胎。葵瓣口樣式的瓷器來源於同時期的金銀器,因制瓷工藝的改進提高,使瓷質實用器的品種得以豐富,生產數量加大並部分替代了金、銀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銀器而來。
(十八)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徑8.5cm,足徑4.5cm,高4.5cm
簡介:杯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潤。造型仿同時期金銀質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時期青瓷器的流行樣式,反映了當時青瓷器逐漸替代金銀器的發展趨勢。此種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
(十九)

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
簡介: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肩部有對稱方形雙耳及四朵模印貼花紋。近足處一周及底部素胎無釉。唐代長沙窯器物以日用瓷為主,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大量外銷。其造型簡潔樸素,講究細微之處的變化,以各種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見。早期裝飾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獅、葡萄上塗褐色或綠色大彩斑,繼而發展為用單一的褐彩或綠彩繪畫,以後再逐步發展到用褐、綠雙色彩繪。唐代長沙窯是中國大量生產釉下彩瓷器的發源地,它開創了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唐代長沙窯瓷特色鮮明,首先是釉下彩繪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活潑生動,具有寫實性。其三是模印貼花工藝的大量運用,並用褐彩題寫五言詩或六言民歌。此風始於長沙窯,至宋元兩代發展到極盛。
(二十)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簡介:壺敞口,圓唇,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二十一)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簡介: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二十二)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簡介: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二十三)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唐,高2.9cm,口徑15cm,足徑10.2cm
簡介:盤敞口,盤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體內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現藍、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無釉。窯變釉產品在唐代被稱作「花瓷」。燒制時一般是在黑色或醬色等深色釉上潑灑大塊藍、月白、灰白色斑紋。在高溫燒制過程中,不同色釉流動並互相浸潤,呈現出窯變的藝術效果。對古瓷遺址的調查和發掘表明,唐代燒花瓷的瓷窯有河南魯山、郟縣、內鄉、禹縣、登封窯,山西交城窯,陝西銅川窯等。器物造型有罐、執壺、花口瓶、三足盤、缽、葫蘆瓶、腰鼓等,其中以執壺和罐最為多見,三足盤較為罕見。將此件三足盤與窯址出土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發現,此盤屬於河南郟縣窯產品。花瓷以其斑駁陸離的藝術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獷豪放的審美趣味,唐代以後即停止燒造,至北宋時期河南禹縣窯又創燒了一種銅紅窯變釉,但與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二十四)

黑釉藍斑壺,高15.6cm,口徑7.5cm,底徑8.6cm
簡介:壺撇口,短頸,橢圓形腹,平底,肩部一面為流,相對一面為雙帶形曲柄,另兩面各有一系。通體施黑色釉,里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藍色斑紋為飾。此壺造型為唐代典型器,其豐碩的壺體顯示出大唐盛世的風韻。釉面色調黑白分明,以大塊色斑點綴器物,質樸而凝重。此件花釉壺應為唐代河南魯山窯的產品,因為相同類型的瓷器殘片標本在魯山窯窯址中有發現。
(二十五)

花瓷腰鼓,長58.9cm,鼓徑22.2cm
簡介:腰鼓廣口,纖腰,鼓身凸起弦紋七道。通體以花釉為飾,在漆黑勻凈的釉面上,潑灑出塊塊藍白色斑點,宛如黑色閃緞上的彩飾,優美典雅。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原,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不僅被吸收進唐樂,且又以陶瓷燒制鼓腔,別具特色。河南省的禹縣、郟縣、魯山窯等在唐代均產花釉瓷,而以魯山窯腰鼓最為有名。70年代,故宮博物院與河南省博物館的文物工作人員根據唐代人南卓《羯鼓錄》中有關「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再次調查魯山窯址,發現了黑釉斑點腰鼓殘片,其特徵與傳世腰鼓完全一致。從而證實了這件黑釉花瓷腰鼓確系河南省魯山窯製品。此鼓造型碩大規整,線條柔和,紋飾奔放,通體漆黑明亮的黑釉與變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襯托,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如雲霞飄渺,似水墨渾融,裝飾效果極強,是唐代瓷器的傳世精品。
(二十六)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唐,通高12.5cm,口徑2.2cm,底徑12.5cm
簡介:壺提包式,上窄下寬,形似袋囊。頂端一側為短直小流,中間有一曲柄,另一側飾一曲尾。袋囊的轉折處飾有凸起的摺線紋,中間亦飾凸線一道。此壺通體施白釉,在有裝飾線的積釉處,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書體刻劃工匠名稱「徐六師記」四字。此壺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銀器,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個系統,可與青瓷分庭抗禮,陸羽在《茶經》中以「類銀」、「類雪」讚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紋飾取勝,而注重造型與釉色的相互襯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產最負盛名。這件精雕細琢並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十七)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簡介: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於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二十八)

邢窯白釉罐,唐,高13cm,口徑7.4cm,足徑6.1cm
簡介:罐口微撇,短頸,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河北省內丘曾發現其窯址。創燒於初唐,流行於中唐,唐末五代時由於原料匱乏等原因而日漸衰落。唐人對邢窯多有記述,陸羽在《茶經》中稱其產品如雪似銀,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稱:「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說明邢窯白瓷在當時使用的極其廣泛。
(二十九)

白釉瓶,高14.4cm,口徑6cm,足徑7.2cm
簡介:瓶口外撇,肩下漸收,底足平實。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紋飾。邢窯白瓷傳世品以盤、碗居多,瓶類非常少見。此瓶器型雖小,釉面又無刻劃紋樣,但純凈潔白的釉色,端莊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氣質,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邢窯白瓷以其實用的造型、潔白的釉面在唐代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品種之一。唐朝人李肇《國史補》中就曾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不僅如此,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作為地方名瓷向宮廷進貢,並成為最早的貿易用瓷運往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三十)

邢窯白釉壺,唐,口徑7.5cm,足徑7cm,高17.5cm
簡介:壺敞口,長圓腹,平底,小短流,頸與腹部有曲柄相連。通體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此件器物造型端莊規整,釉色潔白瑩潤,屬邢窯白瓷中的細白瓷,體現出唐代邢窯白瓷「似雪類銀」的素雅與優美。
(三十一)

邢窯白釉碗,唐,高7cm,口徑8.1cm,足徑3.8cm
簡介:此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質白潤瑩厚。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三十二)

越窯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徑2.3cm,足徑7.9cm
簡介:瓶直口,長頸,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質緻密。釉呈淺青綠色,唐人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道出了越窯青瓷的釉色特點。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發掘出類似的越窯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與此件相似,說明這些越窯器的製作從選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燒制等各道工序一絲不苟,應為當時越窯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宮廷的佳器。






歡迎你來到我的博客參觀http://hexun.com/fdgds/default.html

4

主題

687

帖子

14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3
沙發
wanlp1997 發表於 2009-10-19 1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8: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