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考改革的核心問題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11 1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末,媒體曝出官方已經形成三套高考改革方案,教育部隨即否認。此前甚至有民間版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爐,讓人莫衷一是。高考制度需要大改嗎?高考改革的核心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一、沿革

高考開始於建國初期,當時百廢待興,新中國急切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高考的實施,為高校選拔合格人才提供了較好的平台,歷史功績極為卓著。

而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復,與其說是為培養人才,更不如說是為了糾正文革期間讀書無用論的謬誤,在全民範圍內樹立知識的威望,引導民眾求知好學的風氣,也就是這以後,我國逐漸恢復了尊師重教的傳統習俗。應該說,其意義較單純選拔人才更為重要。

那麼現在呢?高考恢復30多年來,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恢復高考初期,當時恢復高考制度后,全國各高校的教學迅速走上正規,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第二階段,直至普通高校實施全面收費時,這一階段的高考,為想要獲得更美好生活的所有青年學子提供了一個公平合理的人才選拔平台,在這些學子實現個人或家庭理想的同時,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儲備了大量的有用人才,直到這時,高考還是真正公平的競爭平台,大量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子得以藉此實現了個人的奮鬥目標。

第三階段,自全國高校開始實施全面收費至今,實際上,高考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看似公平的表面下,由於中學階段的教學水平的差異和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在步入高考考場時,考生就已經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表面的公平並不能掩蓋真實的教育資源的不公平。

二、現狀

那麼現狀是什麼呢?現狀就是高考成了現代的科舉考試。整個小學、中學階段的教育,都是圍繞高考在進行,從而徹底違背了教育的本質目的:「教書育人」。教育出來的學生一個個成了考試機器。學生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辦學的好壞也以為上級學校輸送了多少「尖子生」為衡量標準。由此導致了全民的急功近利性質的教學觀。

1. 該玩的時候沒玩,該學的時候不學

十多歲的孩子最適合開發其創造性和培養良好人格性格的階段,這時沉重的課業任務壓在學生身上。現在的中學生遠比大學生要辛苦,這一狀況但凡是經過高考進入高校學習的人都會有所體會。而進入高校,也就是十七八歲以後,按理(實際上按法也是,十八歲是個體完全具備民事和法律責任的年齡)這時的青年人應該懂得自己為什麼努力,怎麼努力了。但恰恰相反,進入大學后,很多人覺得終於成功了,開始了放鬆、享樂和墮落。他們充分的利用了自己進入成年後的權利,而忽視了自己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義務。導致許多大學學風不正,大家混畢業,畢業就待業,學了等於沒學等等不正常的情況。根本的原因是大家都把高考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了。

不能否認,在現行的制度下仍有學生一直孜孜以學,勤勉努力的,也有不少大學學風是良好的。但是,大多數人成為了犧牲品,包括通過和沒有通過高考的人。「不拘一格降人才」成為了空話,素質教育成為了點綴。高考已經成為人才選拔的一個障礙。

2. 急功近利和勢利觀的形成

由於高考是華山一條道,所有人都往上擠,而且模式、規格近乎死板的統一,使得中、小學的教育成為了純粹的以高考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一直在呼籲取消奧數,但恰恰奧數成績是反映學生「應試能力」的重要指標,怎麼取消?各地的所謂名校招生時一直在參考奧數成績,比如:只要你能拿出奧賽一等獎的證書,那麼隨便你自己報一個業餘興趣愛好,都能通過作為加分的條件,表面上看不是奧賽加分,實際上就是奧賽加分。

從小在這種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學習長大的孩子,進入大學甚至研究生后,很自然的會尋找另一個「目標」並圍繞其進行學習,恰恰現在學術界又有類似的指標可以遵循:SCI、課題、科技獎勵等等,於是為了追求這些目標,造假、抄襲之風盛行:只要能達到目標,什麼手段都可利用。

而終極目標呢?現在國內又有另外一個普世價值觀在盛行:「學而優則仕」。沒有個一官半職,你就是不行,行也不行。怎麼體現「優」呢?SCI、科技獎勵、課題申請......。很少有人願意老老實實的做科研,真正的想去弄明白什麼,去解決什麼問題。網上充斥著「怎樣才能發表SCI」、「申請課題的訣竅」、「幫助寫論文」等等的偽科學和假科學。這樣的教育能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

3. 對科技發展和國家前途的影響

一個急功近利的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而急功近利的價值觀的形成是從小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二十一世紀是知識密集型的時代,而教育是一個國家國民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個以急功近利為特徵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所謂「知識型人才」也必然是急功近利的,是短視的。單純靠幾個「有遠見卓識」的領袖是不解決問題的,全民的遠見,尤其是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的知識分子的遠見卓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長遠發展的基礎。所以,對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引導已經到了迫切的程度。當然這種引導不可能靠說教和道德教育來實現,而是應該將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之中,從小就教育學生以理想和非金錢和權力作為人生奮鬥的目標。而理想不應該是空洞的教育,而應該融入到自我價值的實現中去,也就是說,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而非索取,而這並不是我們國家的價值觀,實際上全人類都是遵循這個價值觀的。高考,這個曾經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極大貢獻的制度現在已經到了約束和障礙全民教育的地步,確實應該廢止了。

三、教育改革的核心

實際上,從透露的教育改革的草案和民間建議來看,已經有不少人尤其是專家,已經認識到了現行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和危害性。而現在的反對的聲音主要是「目前為止,高考是唯一能做到公平的制度」和擔心取消高考之後會給特權階層更大的方便。這些意見實際上沒有看到改革的目標和真正核心問題。那麼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呢?

高考制度的改革實際上是手段的改革,真正的核心在高校教育的改革。就是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麼培養的問題。現在我國的高校教育實際上還是一種精英教育,一種嚴進寬出的教育,而不是為了提高全民素質。怎麼講?試想,孩子們寒窗苦讀十二年,一朝金榜題名,進了大學了。而大學則認為我選拔來的人都是優秀的,應該都畢業並為國家做貢獻的。所以,只要你進了大學,只要不是太「混」,都應該能拿文憑、畢業,這就是嚴進寬出。如果一個學校畢業通過率是90%甚至99%,那麼,不會出問題,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應考、畢業。反之,如果一個學校畢業通過率是70%甚至更低,那麼就會有人對學校教育提出疑問,尤其是家長:我孩子是經艱苦學習通過高考進入你們學校的,到了你那怎麼就不行了?我一個還可以理解,那麼多人沒畢業,就是你學校的教育有問題。那麼實際上呢?應該說能進入大學的人並不笨,關鍵在於肯不肯學。這個基本的素質實際上應該形成於高考之前,但實際上很多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是「被逼著」學習的,是「被高考」的。到了大學,一旦沒人成天在耳邊跟他念著,他自己就鬆弛了,在該明白為什麼學習的時候他們犯了迷糊,是誰的責任?肯定不是大學的。

所以要改革高考,必須同時改革高等教育。以前,由於國家財力的不足,在高等教育的投入有限,不可能實施大範圍的普及高等教育。現在呢?在國家投入的同時,由於民間財富的聚集,在高等教育上進行更強力度的投入是可能的。比如民間資本和捐贈的投入,開設各種檔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教育機構。以此達到大學寬進嚴出,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可以上大學,但要畢業則必須努力。讓高等教育以民為本,以勤為榮。這樣才能逐漸淡化高考本身的能力評價價值,若此,高考的改革自然水到渠成。

精英教育是必須有的,這部分的任務完全可以在有這方面意願的人身上完成,但是教育權利則應該是普及的全民的。國外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奧巴馬的成功是他從小刻苦努力的結果,所謂天道酬勤。但是總統府也需要水管工,而這個水管工應該是優秀的水管工,他肯定不是名校出來的博士,但應該有對本職工作的熱情和負責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培養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而這應該跟考試成績是沒有關係的。

與之相應的高考的改革可以有很多模式,其真正的目標應該是這樣的:讓大多數人能夠上大學,併兼顧一定的人才選拔功能。而這個選拔應該著重放在素質和能力上,而不是知識點上。多次水平考試是一個辦法,各校自主招生也是一個辦法。不要把自主招生裡面的特殊照顧看成洪水猛獸,仔細分析實際上是有利的:一個名校(高校),有錢人想進,可以,在基本滿足條件的基礎上,家長捐點錢(當然不是少量),這個錢是可以擺明的,用於學校的運作,也可以用於資助貧困的優質學生。一個學校不可能完全不顧自己的品牌而全部收「高費生」,如果這樣,砸了牌子,以後是不會再有人來「捐助」了。捐了錢進來的學生,不好好學,一樣畢不了業,這些都可以以「捐助合同」的形式實現。這樣在兼顧學校教學質量的同時,保證了學校正常運轉所需的資金,又可以起到「財富轉移和均化」的目的,使得沒有經濟能力的優秀學生可以完成學業。現在一些優秀的民辦高中就是按這個模式運轉的,非常順暢,為什麼高校就不能這麼辦呢?

讓高校真正成為求知的地方,而不單純是求職的手段和升遷的階梯。讓教育回歸本色,這應該是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標。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09-8-12 14:26
政治制度決定了教育制度;不缺乏合理的規則,而是缺乏合理的執行;「一個學校不可能完全不顧自己的品牌而全部收「高費生」,如果這樣,砸了牌子,以後是不會再有人來「捐助」了。」--這個邏輯只能應用於傳統的正常社會發展制度下,而在中國政治高於一切環境中,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沒有真假,當然更不必考慮個人乃至於集體的聲譽(壟斷的宣傳手段可以搞定一切),因此,按此文方式理解是可以的,實行,至少五十年內,在中國行不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9: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