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疆伊犁在文化交融中發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7-18 10: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7-18
  
【大公網訊】金色的夕陽灑在伊寧城南的伊犁河大橋上,晚霞映照著汩汩西流的河水。20歲的維吾爾族小夥子帕爾哈提和他的朋友雪和來提遊完泳,坐在橋畔的沙灘上休憩。

岸邊的小販們兜售著蛋卷冰激淩、現烤的羊肉串和新鮮的杏子,幾對新人手挽著手,在大橋前相互合影,廣播中傳出的維吾爾族歌曲飄蕩在遊人的四週。

據新華社新疆伊寧7月18日電,帕爾哈提雖然在大城市烏魯木齊上學,但覺得還是自己的家鄉伊犁最好:「這里從容不迫,讓人放鬆。」他一邊笑著說,一邊將石子投進遠方的河水中。

出生在伊寧的市委史志辦原主任、年過七旬的維吾爾族老人伊斯哈克·巴斯提則形容伊犁是一個「充滿浪漫和文化的地方」。

在中國歷史上,早在西漢伊犁就成為最早與中央王朝建立戰略聯繫的新疆重地。到十八世紀初,伊犁已經成為天山南北的政治、經濟中心。1762年,清朝在伊犁惠遠城設立了「伊犁將軍」,是當時統轄新疆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

新中國建立後,伊犁的地位再次得到擢升。1992年,伊寧被設立為新疆的沿邊開放城市,伊犁最西端的邊境口岸霍爾果斯成為溝通中國和中亞各國的橋梁。

伊犁州地方誌學會前會長賴洪波說:「兩千多年以來,伊犁一直是中國的『形勝之地』。」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錫伯族、俄羅斯族等多民族的相互交融,為伊犁思想的包容和活躍奠定了基礎。

「人們的生活簡樸安適,充滿歡樂,一派海德公園式的自由氛圍。」賴洪波回憶50年代大學畢業後初到伊寧的生活。他說,這種活躍開放的基調,延續至今。

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體現在各個方面,鑄就了伊犁鮮明的文化特色:《伊犁晚報》用漢、維、哈三種文字出版,文字類別之多居全國晚報之首,《察布查爾報》則是全國唯一的錫伯文報紙。

商業亦如此。伊寧市內的「瓊庫勒克」巴扎就是一例。一百多年前,來自楊柳青鎮等地的天津人來到瓊庫勒克創辦了市場。隨著時間的推演,它逐步轉變為一個由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構成的開放性市場,成為全疆的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聞名遐邇。

近年來,伊犁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伊寧市東南角的「喀讚其民俗旅遊區」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

被市政府聘請為文化顧問的伊斯哈克說:「『喀讚其』是維吾爾語『鍋』的意思,歷史上這片佔地22.9平方公里、7000多戶居民的地區,曾是伊犁民族手工藝品的製作銷售中心,也是新疆民族多元文化聚集的特色區域。」

2007年,伊寧市政府本著保護性開發的原則,投入1億餘元對這里進行了全面的整治改造和開發。伊斯哈克欣慰地說:「如今,喀讚其民族旅遊區的建成,使伊寧這座古城沉寂百年的民族文化得到挖掘和展示,鮮豔奪目的傳統技藝得以宣揚和傳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