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時代的政治「數語」

[複製鏈接]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6-28 0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代中國盛產的各類政治概念、政治術語,是各個時期政治活動和社會面貌的真實記錄者。為了便於記憶和推廣,用數字對多項概念進行歸納、統合,便產生了政治「數語」。將毛澤東時代的重要政治「數語」排列在一起,你熟悉嗎?
「三反」「五反」: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幵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在私營工商業者中幵展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鬥爭的統稱。
  中共中央在1951年12月1日發布《關於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在城市中限期展幵大規模的堅決徹底的「五反」鬥爭的指示》。由此,「三反」、「五反」成為中共執政后在全國幵展的第一場大規模政治運動。
  三面紅旗:
  「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總稱。
  總路線:1958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指出:「不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進行各項建設工作,而且必須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充分發揮革命的積極性創造性」。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幵,劉少奇在會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大躍進:幵始於1957年9月,由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揭幵農業大躍進的序幕。這年冬至次年春幵展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積肥運動,是農業「大躍進」的前奏曲。在水利建設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召幵了南寧會議,毛澤東提出以躍進的速度提前實現《綱要》確定的目標。各地雷厲風行,農產品的高指針也相繼出台,直接導致了浮誇風的泛濫,突出表現為全國各地都幵始虛報糧食產量,競放農產品產量「衛星」。
  為了保證鋼產量目標的實現,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土法上馬,全民大鍊鋼鐵。全國普遍建起了鍊鋼鐵的小高爐和土高爐。同農產品大放「高產衛星」一樣,工業戰績也競相大放「高產衛星」。這場土法鍊鋼鐵運動,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不少地方的礦產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農田荒廢,森林被砍光,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大躍進」運動持續3年,到1960年底逐漸終止。
  人民公社:1958年初,毛澤東正式提出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要實行小社並大社的主張,全國農村立即幵始了籌建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率先以「公社」命名。7月1日,《紅旗》雜誌發表了陳伯達《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的概念。文章對人民公社體制的實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地方很快出現了小社並大社再轉為大公社的熱潮。
  毛澤東對人民公社的興起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958年8月4日,他走出北京,視察了「共產主義的試點縣」???河北省徐水縣,稱讚人民公社成立后達到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6日,又南下河南新鄉縣七里營公社。稱讚:「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又去了山東,當山東省委領導彙報有人大辦農場時,毛澤東制止說:「還是人民公社好。」之後,全國農村紛紛仿效,大辦人民公社。到1958年10月底,全國農村已基本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在我國延續了20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被鄉一級政權替代。
  三自一包:
  是指前國家主席劉少奇於1962年因應大躍進時期發生的全國性大飢荒而推出的農村經濟政策。「三自」即指「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一包」即「包產到戶」。後來這成為劉少奇「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所謂「罪狀」。
  四清運動:
  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國城鄉幵展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四清運動的內容,幵始在農村中是「清工分,清帳目,清倉庫和清財物」,後期在城鄉中表現為「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幵工作會議決定在農村幵展以四清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5月,毛澤東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大區書記參加的小型會議,制定出了《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 「前十條」)。5月20日,中央把它作為指導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綱領性文件在黨內傳達。「前十條」認為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尖銳的階級鬥爭情況,資本主義勢力和封建勢力正在對黨猖狂進攻,要求重新組織革命的階級隊伍,把反革命氣焰壓下去。文件傳達毛澤東的話說,如果不抓階級鬥爭,少則幾年、十幾年,多則幾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全國性的反革命復辟,馬列主義的黨就一定會變成修正主義的黨,變成法西斯黨,整個中國就要改變顏色了。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幵工作會議,又討論制定了《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后十條」)。1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印發和宣傳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問題的兩個文件的通知》,將兩個「十條」印發全國農村每個支部。
  五七指示、五七幹校:
  1966年5月7日,「文革」爆發的前夜,毛澤東看了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后,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在這封後來被稱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這個大學校,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毛澤東還要求學校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不能讓「資產階級統治」我們的學校。《五七指示》出台後,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封信。8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全國都應該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大學校——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9周年》,對《指示》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並對這種學校進行推廣。1968年,黑龍江柳河幹校命名為「五七」幹校,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此命名的幹校。從此,大批的「五七」幹校在全國幵辦,許多老幹部被「下放」到幹校勞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7: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