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亞洲周刊:日本漢字映照台海兩岸繁簡之爭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5 0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目前,日本文字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成就,已經成為兩岸漢字改革的一種參照系,也引起全球華人深刻的思考:為何大和民族可以成功改革漢字,推廣簡化漢字,也包容繁體漢字,而海峽兩岸為何不能走出意識形態「怪圈」,做不到繁簡「共存互補」。

中新網6月23日訊 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25期發文說,日本漢字鏡子映照台海兩岸繁簡之爭。日本推廣簡化漢字,也包容繁體漢字,文字改革成績斐然,「漢字熱」近年更大為升溫,成功經驗已成為兩岸文字改革的參照系。

文章摘錄如下:

全球化一日千里,計算機日新月異,也煥發了五千年歷史漢字的最新生命力。最近,馬英九提出對漢字要「識正書簡」,引發風波;北京年初推出大型系列電視片《漢字五千年》受到歡迎的同時,民間與學界也就恢復繁體字的呼籲而引發激烈的繁簡之爭。所有這一切,都顯示漢字正面臨重大改革的「拐點」。

而值得兩岸和全球華人注意的是,日本文字改革成績斐然,近年「漢字熱」拜科技進步所賜而大為升溫,計算機﹑手機等成為普及漢字最有力的推手。這與日本一貫積極提倡鼓勵使用「常用漢字」的文化基礎有關,即使用簡化漢字的同時,也包容繁體漢字。日本文字改革成功是一面鏡子,映照了中國漢字改革路上的繁簡之爭。

6月2日,日本政府把新增加的191個常用漢字的「新常用漢字表」交給公眾討論,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完善,擇日推廣施行,以順應日本社會更多漢字被經常使用的時代潮流。

日本漢字在新世紀展示了令人驚羨的生命力。連年來,超過250萬日本民眾踴躍參加漢字能力檢定考試,熱情之高、報名人數之眾史無前例,甚至超過了英語托福考試人數。「漢字檢定」也意外變成了一棵逐年茁壯的「搖錢樹」。

目前,日本有492所大學或短期大學的一千多個院系以及399所高中在入學考試中為「漢檢」合格者加分。國家公務員招聘和眾多大企業挑選人才也把掌握漢字能力的強弱列入錄取的參考分。

在擁有八千多萬部手機的日本現代社會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青年人喜愛用手機漢字發送簡訊或查詢漢字寫法。而一般的日本計算機字型檔均搭載六千以上漢字,更有助於日語漢字被廣泛使用。

更有甚者,東京大學知名計算機教授?村健以及該大學的東洋文化研究所還共同研發了世界上漢字容量最大之一的軟體,收納漢字十二萬。該軟體除了容納日本及中國漢字詞典中的八萬多漢字外,還成功輸入了明朝﹑宋朝的古漢字三萬五千個,以方便越來越盛行自行印刷賀年卡的日本國民印製擁有復古味道的漢字賀年卡。

日本一本題為《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的自修補課書籍目前銷量已突破一百萬冊並連續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首。出版商更於五月下旬編印發行續篇,為提升民眾掌握漢字的熱情鼓勁加油。另外,以《全新徹底漢字頭腦》為題的常用漢字詞典及四字熟語(成語)詞典去年至今的累計銷量也已超過了三十多萬冊,而以娛樂形式開發的多種漢字猜謎遊戲光碟更是深受日本廣大青少年的喜愛,熱銷不衰。

日本把每年12月15日定為「漢字日」 ,京都清水寺住持都會當眾書寫由民眾投票選出的社會世相的年度漢字。去年的「變」字,把寓意時事特徵、世態萬象濃縮到一個表意豐富的漢字上,以收觸目驚心的視覺效果和發人深省的心靈觸動。

當然,此舉也令民眾從學習理解漢字言簡意賅的熱情上升到普世的社會價值、社會關懷。這一年一度「世相漢字」評選活動已被「引進」到台灣和大陸,令漢字再現無窮的魅力。

其實,日本漢字本身就是一個感人故事。漢字自唐朝傳入日本后,曾被奉為「正政之始」、「經藝之本」並一直以漢書作為官方語言。即使作為日本文體的「平假名」,也是由漢字草書衍變而成。但明治維新之後,在「脫亞入歐」的思潮下,漢字「繁雜不便」﹑「落後廢止」之論潮起潮落,幾度瀕臨被扼殺的境地。

日本文字改革運動始自明治時代。它以前島密提出「漢字廢止之議」為發端,提倡模仿西洋各國採用表音文字,制定新文法,但未獲政府採納。1923年日本公布了1962字的「常用漢字表」和 154字的「簡體字表」,試圖通過限制並在以後逐步減少以達到用假名替代漢字的目的。

1946年日本政府頒布《常用漢字表》和《現代假名用法》,試圖限制漢字的使用。但漢字已深植於日本文化之中,終使「廢除漢字論」偃旗息鼓。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使漢字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日本由於率先解決了方塊字編碼基準﹑輸入難題與開發應用,促使了漢字編碼標準字數的不斷增加,也反證了漢字其實是世界上最為實用、最有效力和方便的一種文字。

1966年,日本頒布了除《常用漢字表》之外的《表外漢字字體表》的試行方案,並聲明「這是法令、公用文書、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表外漢字的依據」。

該表收納了明治以來傳統的印刷字體共34138字,事實上意味著除常用漢字外,日本已為使用全部漢字開放「綠燈」。

日本漢字的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遙想當年,日本漢字曾受到各種限制,更遭到廢除威脅。漢字受到的批評主要是筆畫繁多、難認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和使用不方便。

但是,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日本先後解決了一系列漢字形成、輸入、儲存、顯示列印等技術問題,使漢字應用不但不成問題,而且更顯示較日本假名更快速﹑便捷﹑高效的優越性。

從計算機到手機常用漢字軟體的完善與操作之便利大幅提升了日本民眾使用漢字的熱情。據日本內閣府調查顯示,目前幾乎無人不利用計算機或手機中儲存的漢字進行寫作及信息交流,漢字的使用率和認知度不斷上升。

首相麻生太郎在公開場合頻頻讀錯寫錯漢字也刺激民眾反思,唯恐自己讀錯漢字被人取笑而暗暗「補課」。2008年11月,麻生在一次講話中把「中日兩國首腦往來頻繁」讀成了「中日兩國首腦往來『繁雜』」,鬧出大笑話。

在一次有關日本戰爭責任的國會答辯中,麻生又把政府「踏襲村山談話」中的「踏襲(沿襲、繼承)」讀成了「腐臭」,被媒體嘲笑為「首相似乎在說政府的政策發臭」。

今年2月,在一次電視直播國會討論中,在野民主黨首席副代表石井一突然舉起了一張寫有十幾個漢字的紙板向首相麻生髮問:「你會讀嗎?」

麻生當場拒絕了在野黨發起的這次漢字「突擊」,但石井仍不依不饒表示說:「現在不會讀漢字的人會被大家所嘲笑,所以國民紛紛去買漢字學習教材。或許你應該為提高這些的銷量而驕傲。」

漢字能力檢定成績日益被社會廣泛認可,不但激發起更多階層人士學習漢語的興趣,而且也成為民眾提高掌握漢字的「催化劑」。

中日文字改革歷程

文字學者回顧中日兩國漢字改革歷程時,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以說,中日文字改革有一部「愛恨交纏」的百年史,但卻因各自文化背景差異而走得迥然相異。

漢字改革運動潮起潮落,中國最終為漢語拼音和簡化字推廣作了鋪墊,日本則為其出台簡化字和限制漢字範圍起到了推動作用。

1946年美國佔領軍主導日本時,漢字進一步受到了限制,規定除了1850字的「常用漢字」外,其它只能用假名表記或同音同義字代替。隨著大量美軍撤離日本,漢字使用限制開始慢慢放鬆,至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終於終止了漢字拉丁化改革。

1981年,日本內閣公布非強制性的「常用漢字」,進一步對漢字簡化和限制漢字政策做出調整。1993年事實上對漢字使用全面解禁。政府提倡使用「常用漢字」,也容許使用其它繁體字。隨著時代之發展,漢字使用越來越多,乃至出現了近期的「漢字熱」,既突顯了東西方文明在近代日本交集的印記,也顯示漢字在日本有著堅韌的延續性。

日本知識界有一批人長年不放棄廢除漢字的主張和努力,形成了旨在取代漢字的日語假名化、拉丁化轉而英語化、法語化等五花八門的文字改革風潮,但最後仍只能在限制漢字論上找到落腳之處。

以上是有關日本的漢字演變情形, 以下是漢字本家中國的論爭...

中國的語文改革百年中經歷了三次大論爭。第一次關於漢字的論爭,在「五四」前後、白話文與文言文之爭的背景下展開。這場爭論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隨之而來的是推行國語,創製和完善漢字的表音系統,其中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生活中的大量近代漢語都源自於日本漢字。如法律、社會、哲學、文化、政治等等。

第二次論爭發生在30年代,是在大眾語論爭和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場論爭導致了最初在國民黨統治區、其後在共產黨統治區進行大規模的群眾性漢語拉丁化實驗。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代,在全面開展文字改革的背景下發生了第三次論爭。

在毛澤東「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指示下,圍繞漢語拼音是採用拉丁字母或音節文字,或是俄文字母、全盤「斯拉夫化」以及主張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等主張上存在爭議。結果毛澤東一錘定音,「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

另外一個大爭議是毛澤東有意廢除漢字﹑走世界文字共同拼音之路,而周恩來認為對漢字的前途不急於下結論,這就形成了新中國文字改革「兩步走」的構想:第一步完成當時文字改革的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三項任務;第二步實現拼音化。

在使用繁體字的台灣,簡化字曾是政治符號,甚至被貼上了「投共附匪」、「忘本賣國」等標籤。但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歷史上曾兩次大力推動簡化漢字,時間上也早於中共推行的漢字簡化運動。1935年,蔣介石覺得漢字簡化是必行方向,責成時任教育部長的王世傑負責。在文字學家黎錦熙等不遺餘力的幫助下,同年8月以教育部名義頒布了第一批 《簡體字表》。但這次漢字改革受到強烈阻撓和反對。

國民黨退守台灣后,蔣介石有意再度推動簡化漢字,此意圖與當時兼任「中央黨史編纂會」主任的羅家倫不謀而合。羅也向蔣立下軍令狀,由他來為簡化漢字遊說和造勢。

國民黨中央委員、學者胡秋原一方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台,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另一方面另闢陣地撰文,激起反對聲浪。結果,胡秋原的主張不僅得到台灣文史界大部分人支持,甚至一些海外華人學者作家也聯合起來,共同在報刊上撰文批駁簡化漢字。蔣介石深感此事阻力甚大,便不再提簡化漢字了。蔣的文字簡化計劃再次夭折,而早前的簡化漢字方案在台灣遂被長久擱置至今。

今天,兩岸的漢字「繁簡之爭」已出現相互排斥、非我莫屬的對立,而越來越多有識之士認識到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漢字文化圈內各國人民的共同文化財產。他們主張互補漢字新天地,避免淪於新一輪意識形態的愛恨情仇之中。

漢字與民族魂根基

目前,日本文字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成就,已經成為兩岸漢字改革的一種參照系,也引起全球華人深刻的思考:為何大和民族可以成功改革漢字,推廣簡化漢字,也包容繁體漢字,而海峽兩岸為何不能走出意識形態「怪圈」,做不到繁簡「共存互補」,即大陸推廣使用「識繁書簡」而台灣推廣使用「識簡書繁」呢?全球華人應牢記:漢字已深深根植於兩岸文化土壤中,它是民族之魂的偉大根基所在,不容怠慢和忽視。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毛峰)

14

主題

453

帖子

10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4
沙發
評民 發表於 2009-6-25 11:42 | 只看該作者
不知作者想要大陸做什麼。多數大陸人早就「識繁書簡」。大陸政府也從來沒有杜絕繁體字(去看一下《新華字典》有多少繁體字就知道)。現在是台灣知道簡體字的流行已不可阻擋,卻還要最後爭個正統,挽回一點面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357

帖子

478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78
3
愛國有理 發表於 2009-6-25 12:27 | 只看該作者
1# akihito
避開政治與意識形態,從實用化與商業化的角度去看文字改革,就會簡單很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