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為何敢拖亞行下水 並多次衝撞中國?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6-23 19: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鄭風田 中國人民大學

  印度最近拉亞行下水,並通過暗中公關促亞行通過涉中印領土爭議文件,印度媒體慶賀「外交勝利」。亞行貸款事件是印度對中國愛恨情仇複雜心態的綜合反映。

  看一看近期的中印新聞,到處都充滿著「火藥味」,在媒體的世界里,中印完全是兩個死對頭,兩個大冤家。而前不久我在巴西開會,與幾位印度的官員與學者聊天,發現他們其實對中國很感興趣,對我這個中國人也很友善,印度計劃部的一位官員講,目前中國餐在印度很流行。這就引起我們的深思:為什麼兩國普通百姓能夠友好相處,但一上升到國與國之間,就有那麼多的「火藥味」?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印度在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挑唆離間下,既自大又自卑,自大是一直自稱是「世界最大民主國家」並深感自豪,自卑的卻是在經濟上近三十年被中國甩得遠遠的,再加上上世紀60年代的中印戰爭失敗使印度一直有「雪恥」的心態;中印間的巨大差距也誘使印度近年來一直把中國既當作假想敵,又當作想要超越的對象與競爭對手,由此的「愛恨情仇」中才派生出這麼多無數的雜音來。「龍」「象」之爭是西方國家最想看到的結果,所以兩國高層十分清楚:中印間的友好相處比什麼都重要,不能再上別人的當!從民間這個層面講,未來的中印還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

  隨便挑選幾條最近的有關中印新聞,你會發現大部分都充滿「火藥味」:

  6月22日幾大門戶網站新聞:印度在亞行搞公關,經過抗拒、威脅、遊說,印度在美、日、韓協助下達到了目的,把本是中立的國際機構也給牽涉進來;

  印度近來在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地區動作連連,印度總統帕蒂爾4月訪問了該地區。進入6月以來,印度又不斷向這一地區大幅增兵。

  《印度斯坦時報》二十六日報道,印軍方近日以中國為假想敵舉行秘密軍事演習,叫囂中印十年內必有一戰,並積極進行軍事演習。

  印度軍隊在中國藏南地區增兵6萬 ,中印邊境屯兵猛增;

  據香港亞洲時報4日報道,以印度總理辛格為首的新政府,將集中精力來實施國防現代化,五年投入500億美元強軍震懾中國,打造一支能夠具備隨時打擊巴基斯坦,並對中國造成長期威懾的現代化打擊部隊。而印度過去三年時間裡已斥資105億美元進口軍備,還將研發能夠打擊遠在5000公里以外目標的洲際核導彈。

  印總理就中國藏南領土放狠話:將增兵絕不妥協

  印度外長再次宣稱對藏南達旺地區擁有主權

  印度媒體說,近些天來,中國不斷在邊界問題上「向印度發飆」。

  ……

  如果你再留意國際新聞,看一看,就更驚奇了,到處都在給印度煽風點火,中國人可能留意少,但印度人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所以這些新聞對他們的刺激更大作用更也更大一些。

  今年初美國的《外交季刊》有一篇封面文章,宣稱未來印度洋將是世界發展的核心,而這其中中國將是主角,中印未來衝突將不可避免;

  美媒:邊境衝突若起 印度無力阻止解放軍進攻

  日本的媒體,說中國與印度由於水的問題,未來十年必有一戰

  日本媒體稱:中國壓制印度,衝突難以避免

  英國太陽報:中印必有一戰 北京何以驚訝

  ……

  中印衝突是歐美日的挑唆結果,也是他們最想看到的。

  面對中國近年來的崛起,歐美日等西方國家坐卧不安,採取挑撥離間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於是乎,就要找一個和中國類似的國家與中國抗衡。印度由於與中國太相似,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近代都陷入衰落變成落後了,都有著巨大的人口,故印度很快就被他們精心挑選出來,作為對抗中國的棋子。印度在歐美日的媒體中被塑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在制度上要優於中國許多」,「遲早有一天,是印度,而不是中國首先崛起」,「印度有制度優勢,是可持續的,笑到最後的一定會是印度」等等,歐美日把印度當成對付中國的一個橋頭堡, 貶低中國的進步,並把印度在他們控制的世界媒體中,打造為一個在許多方面都會超過中國的具備重大潛力的民主大國。三人言虎,時間長了,印度人還真是信了。

  所以一般如果我們中國人跟印度人聊天,印度人說得最多的,也是他們最自誇的東西就是他們那個勞什子的民主,我還一直挖苦他們,說那麼一個低效率的選舉,就是民主了?被你們吹捧上天,其實不過是為選選而選選,如果民主真是這樣一個低效而無用的東西,那還是你們自己享用吧。印度人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普通百姓又很少能夠有機會來中國,歐美主流媒體的東西他們的精英階層是沒有任何障礙都能夠看得到的,所以印度人在長期的挑唆下,還真越來越願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對抗不民主的中國,一個民主成功的典型。印度的媒體也一直非常熱衷於報道歐美的「中國威脅論」,以此來煽動國民的情緒,這些誤導更加深了印度對中國的誤解。

  上世紀發生的中印戰爭給印度留下了創傷,「雪恥」的成份使印度一直難以走出中印戰爭的陰影

  要說中印間上世紀那場中國人幾乎已忘記了的戰爭對印度人的影響,可以用「要多深有多深」(參見文後所附閱讀材料之三)。因為中國是戰勝方,所以更容易健忘。而失敗的一方面則被本國的歷史學家們寫進教科書,讓世世代代的後代們都記住,這可能是各國都犯的一個通病。就象我國對日本的侵略、俄國的割讓土地等永遠不會忘記一樣,但歷史上我們打過的勝仗很少能夠記住多少。可能印度的歷史學家也一樣,把那場中印間的戰爭,寫進了他們的教科書,再加上軍隊一直要有一個假想敵來加強備戰,所以很不幸的是,中國就成了他們預設的目標。

  雖然1962年發生的那場中印戰爭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印度人一直無法接受當年的失敗,還將其視為一種恥辱。印度一名軍官認為,「其實印度人對中國抱有的這種情緒,與中國永遠無法忘懷日本帝國主義二戰時期在東亞地區的所作作為有些相似」(見文後所附閱讀材料之三)。印度經常有諸如《回顧1962年中國人的侵略》、《為什麼印度輸掉了1962年戰爭》等等總結1962年中印戰爭教訓的文章。印度軍隊這麼多年來一直叫囂著「雪恥」,按照印度媒體的說法,在印度有整整一代人是伴隨著國家的主要目標是「從中國收復失地」的想法成長起來的。這樣的一個記仇心態,使未來的中印走向很是令人擔憂。

  印度為何如此屢屢衝撞中國?嫉妒心理?

  近年來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發展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在印度1947年宣布獨立的時候,其工業實力位列世界10強之內,遠超當時的中國。但如今中國GDP卻是印度的3倍,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這些是印度人所無法接受的。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6月12日的一篇文章認為,印度總是抱著一種複雜心態來看待中國:恐懼、擔心、羨慕和嫉妒。對於中國的發展步伐,印度的心態是很矛盾的:既羨慕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同時又把中國作為一個最主要的假想敵和競爭對手加以設范。在剛剛結束的印度選舉中,印度的國大黨和人民黨同時都在打「中國牌」,以「趕超中國」的口號來吸引選民。鑒於這種複雜的心態,印度屢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來自中國的投資說「不」,也屢屢做出不友好的動作來。印度的高層一方面號召政府機構來學習中國的官方的工作效率,有時又為了安撫軍方,對中國大放撅詞。

  印度怨恨中國近年來闖入了印度劃定的後院,進入了他的傳統根據地。

  巴基斯坦是印度人的死敵,而我國與巴基斯坦的兄弟般情宜的國家,受「敵人的朋友亦是敵人」觀念的影響,印度對中巴關係一直進行指責,認為要不是因為中國的援助和支持,巴基斯坦絕對沒有能力與印度對著干,因為巴不具備研製和生產核武器和遠程導彈的能力。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視南亞和印度洋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其一衣帶水的斯里蘭卡、尼泊爾,自然被印度當作後院中的絕對禁地。

  據報道,近年來中國逐步成為斯里蘭卡最大的防務產品提供商,而且也「謀求並得到了」印度洋的一個珍貴港口——漢班托塔港。《印度時報》今年4月還曾經提到,中國向斯里蘭卡積極提供經濟援助、開展經貿合作,這被視作中國要謀取印度洋戰略的第一步,尤其是中國公開表示支持斯里蘭卡政府打擊猛虎組織,更是進一步激起了印度對中國的不滿。而最近尼泊爾國內發生政府激變,廢除了世襲皇權,得到選民支持的尼泊爾毛派總理,上任后又首選訪問中國,這更是讓印度人心中生起五味瓶,認為中國進入了他們世襲的地盤,是挑釁行為。

  中國現在最需要平穩發展,印度也需要,所以不要進了別人的圈套,中印還是攜手起來,一起崛起比兩敗俱傷要好很多。

  對於中國崛起,印度國內一直存在兩種聲音:密切合作還是威脅對抗?值得慶幸的是,兩國的高層還是很明白的,兩國的對抗,不但兩敗俱傷,還會讓魚翁得利。其實兩國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所以還是培育健康心態,建立信任,捐棄成見,消除誤解,才能實現共同崛起。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5

主題

1900

帖子

39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91
沙發
lyazh 發表於 2009-6-23 23:47 | 只看該作者
不論是西洋鬼子還是東洋鬼子,到現在的印度阿三都已經學會了柿子捏軟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883

帖子

66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4
3
曉曼 發表於 2009-6-24 03:03 | 只看該作者
政治確實是討厭。現實生活中,我交流的幾個印度人,還是蠻好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0

主題

6364

帖子

9186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186
4
buweizhai 發表於 2009-6-24 10:02 | 只看該作者
我不知道和印度人面對面地討論領土問題會怎麼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5
akihito 發表於 2009-6-24 10:15 | 只看該作者
若是印度對中國輕舉妄動, 從印度的語言, 文字, 宗教, 人種看它的四分五裂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773731&highlight=

印度最近在藏南增兵六萬,又向亞洲開發銀行申請到約29億美元的貸款計劃,該計劃事關中印兩國的邊界爭端..種種跡象顯示,印度也正在加緊移民并吞藏南,所以中印似乎必有一戰,現預測若是印度對中國輕舉妄動後, 從印度的語言, 文字, 宗教, 人種看它的四分五裂。。

印度的語言和文字  

        印度民族眾多,語言複雜,據有關資料統計,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達33種。

      英語在印度很有影響。除憲法規定的18種語言為聯邦官方語言外,還規定英語為行政和司法用語。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北印度語言主要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等。南印度語言主要有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印度東北地區語言主要包括那加語和米佐語等。印度中部地區主要有桑塔爾語、蒙達語等。還有安達曼語,主要流行於安達曼群島。

印度諸文字體系

    過去或現在用於書寫南亞和東南亞多種語言的數十種文字的統稱。除了約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世紀使用的佉盧文字外,該地區所有現存文字皆源於婆羅米(Brahmi)文字,中世紀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紀)是最早的證明。在阿育王以後的6個世紀里,婆羅米文字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變體。北方形式發展成所謂的笈多體文字(4~5世紀),最後發展為天城體文字(現用來書寫梵語、印地語、馬拉塔語、尼泊爾語)、孟加拉文、奧里雅文和果魯穆奇文,錫克教籍文字,也用於印度的現代旁遮普語的前身。南方形式則發展成僧伽羅語、泰盧固語、坎納達語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後者形成其他多種文字的基礎,包括泰米爾語和馬拉雅拉姆語、許多東南亞文字(例如那些用來書寫孟加拉語、緬甸語、高棉語、泰語、寮國語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

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伊斯蘭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佈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錫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錫克教。「錫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學生」、「弟子」、「信徒」。錫克教徒主要分佈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亞那邦。該教於15世紀末由拿納克創立。錫克教原屬印度教,后發展為獨立的宗教。該教祖師稱為「古魯」,共有十位師尊。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幹。十七世紀高文德·辛格祖師提倡五K的裝束以示與其他教徒的區別。五K即木梳(KANGHA)、長發(KESH)、劍(KIRPAN)、內褲(KAOHHA)、手鐲(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發源於印度,喬達摩是該教的創始人,是印度、尼泊爾交界處一小國王子,釋迦牟尼是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紀以後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慶祝之機,吸收了500萬「賤民」加入佛教。但現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佛教在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史發揮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該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耆那的意思是勝利者。該教弟子尊稱創建者為偉大的英雄,即大雄。該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知識、操行會導致解脫之路,進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該教是一種禁慾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也不從事農業。主要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耆那教不講究信神,但崇拜24祖。

印度的人種

印度人是什麼樣的?很難像描述中國人那樣「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一語概括。從外貌看上去,從外貌看上去,有的印度人像歐洲的白種人;有的又似非洲黑種;也有黃皮膚的亞洲黃種人,總之三大人種都聚齊在印度,再加上他們之間的混血,堪稱"世界人種博物館"。印度人種構成複雜是由於在印度漫長的歷史中屢遭外族的入侵和佔領,大量來自歐洲,中東、中亞及東亞的外來民族進入了印度,使這裡成為蒙古人種、歐羅巴人種與印度當地土著居民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黑種人)的交匯地。

多少世紀以來,各人種,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在印度這一古國內相互融合,使印度社會如萬花筒般複雜多樣,成為世界人類學博物館。

白色人種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髮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后,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此外,政黨也是國家分裂的重要原因。印度的黨派林立,部分地區由共產黨執政,所以政黨也將使印度四分五裂。

和中國以外的鄰國的領土糾紛,也將是印度的業障。印度曾經并吞過的錫金與部分尼泊爾領土,印巴之間克什米爾的領土問題等等。。。中國應該正在積極準備等待印度的挑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