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中國時報》:馬英九在這事上小看了大陸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6-20 21: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灣《中國時報》19日刊出署名文章說,馬英九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繁體字)書簡(簡體字)」的共識。今天在台灣討論中文繁簡字體的問題時,常見有兩個誤區。第一是小看了大陸推動簡體字的歷史背景、決心、政策以及其方法。如果有人對大陸使用簡體字這件事只產生簡單的「破壞傳統」的印象,那是太浮面了。第二種則是把今天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太輕佻。

文章摘錄如下:

馬英九「總統」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繁體字)書簡(簡體字)」的共識之後,綠營批他是促統,民間不滿的聲音也很多。「總統府」和官員則忙著滅火,強調「識正用正」是目前的教育政策,「識正書簡」是對大陸的喊話。

筆者很好奇馬「總統」為什麼要自家花園放火,徒生風波。不論到底是什麼原因,筆者都建議他回顧一下中文產生繁、簡體之別的歷史背景。

今年是五四的九十周年。清末民初的中國經歷著各種衝擊,眼見國家積弱不振的知識分子熱切於各種改革,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引爆新潮與傳統之爭。五四的前兩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文言與白話之爭的序幕,在語言與文字的領域也引爆了新舊之爭。

到了五四,革命的炮火更猛烈,前進的人士開始主張「國語羅馬字」;再過十來年,進入一九三○年代,不但有人提出連「白話文」也相形落伍的「大眾語」,並有「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出現。總之,在一個急於「救亡圖存」的時空背景里,激進的人士不但不能接受文言文那一套,連白話文也覺得難以成為開啟民智的工具。他們主張:要教育廣大無知的人,最快、最方便的路就是廢除中文,改用「國語羅馬字」或「拉丁化新文字」。

很早就意識到「革命和建設沒有文化是不能奏效的」,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波波語文改革的浪潮里,一直支持「國語羅馬字」、「大眾語」和「拉丁化新文字」等主張。當時以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者自居的國民黨政府,則一路站在這些新潮主張的對立面。在台灣,今天還可以看到痕迹。

雖然歷經一九二○年代羅馬字運動挫敗,一九三○年代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也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轉入地下,但大陸終究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開始實現語文改革理念,很快就宣布了帶有國策意味的「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創定和推行漢語拼音」三個文字改革任務,並設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的指導機構來主其事,再編寫《現代漢語詞典》這樣的工具書來當推動依據。

綜合以上來看,今天在台灣討論中文繁、簡字體的問題時,常見有兩個誤區。

第一種,是小看了大陸推動簡體字的歷史背景、決心、政策以及其方法。事實上,中國大陸基於關注語文改革的傳統,長期關注中文演化的理論,以及各種字詞、語料使用的調查研究。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使用中文和傳統有所不同,所以上自推動政策的政府,下至實際應用的個人,整個社會都產生對文字使用規範的警覺與需求。所以,如果有人對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這件事,只產生簡單的「破壞傳統」的印象,那是太浮面了。

第二種,則是把今天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太輕佻。代表性的說法是中國還沒有共產黨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中國古代的草書中就有簡體字,所以沒必要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那麼嚴重。簡體字的確自古就有,不過稍微回顧一下近百年的歷史,就該知道,今天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和過去從書寫中產生的簡體字,是兩種不同觀念的產物,兩者不能畫上等號。刻意要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之別說得輕描淡寫,是昧於事實。

在沒聽到他有比較仔細的論述之下,馬英九「總統」就提出兩岸要建立「識正書簡」的共識,聽在台灣的人耳里,很容易覺得他是走進了第二個誤區;聽在大陸的人耳里,很容易覺得他是走進了第一個誤區。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