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設計二人組Viktor & Rolf喜歡舒適雅緻的房間;英國紳士Paul Smith喜歡在房間里堆滿別人視為垃圾的「私人寶貝」;倫敦鬼才設計師Gareth Pugh選擇零亂隨意,無拘無束,他的工作室簡直就是工廠車間和建築工地的結合體;老佛爺Karl Lagerfeld的雜誌書籍隨意堆積在工作室里,對於他來說,觸手可及才是生活要義。而另一些設計師容易被工作狂上身,乾脆把工作室和公寓合二為一,就像古巴裔設計師Isabel Toledo與Ruben Toledo夫婦的那種星空房,而Diane von Furstenberg在紐約翻新后的工作室也是如此,頂層有著類似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狀的玻璃房,別緻而充盈著藝術氣息,還有什麼比抬頭即可仰望藍天更能觸發創作的靈感?
除了空間設計外,設計師的個人風格和生活態度也體現在裝修陳設的點滴里。
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工作室毫無裝飾的極簡主義設計,與他的概念設計相得益彰;在各種媒體上,Diane von Furstenberg總會被塑造成事業型的女強人,但在她的工作室里,無處不在的家人合影卻了她的母愛和溫情;在Toledo夫婦公寓里,仙人掌、呼拉圈和環保家具體現了主人崇尚樸實自然的生活環境。最讓人意外的,要數英國設計師Paul Smith,他的設計總是保持著傳統的經典又不乏趣致的英式細節,可是,工作室里無數有趣的玩意兒,一不小心就泄露了他自認為隱藏甚深的童心。
1. Karl Lagerfeld
Chanel高級成衣、高級訂製、Fendi、以及自創品牌Karl Lagerfeld的掌門人
Chanel品牌工作室地址:Place Vendome, 1st Arrondissement, Paris, France
Karl Lagerfeld恐怕是圈內最忙碌的時裝設計師之一,69歲的老佛爺身兼數職,時裝不斷推陳出新,攝影作品也頗受業界好評,Chanel和Karl Lagerfeld的廣告都由他親自操刀。比起外界對他設計的評論,他甚至更希望他的攝影作品獲得讚譽,要知道現在他已經將一半的時間精力投入進去了。 他的工作室足以證明這一點,面積如同網球場大小,三十多個只有在溫布爾頓公開賽上才會看到的裁判椅排列在牆邊,以便他指揮工作室里的六名助手。其中數碼工作間放置了最先進的電腦、印表機、掃描儀;私人影棚充斥了各種攝影機及燈光布景;還有用於模特化妝和做髮型的試衣間,Karl甚至準備了兩張鋪著純棉床褥和柔軟枕頭的大床給那些需要克服時差的模特們略做休整。工作室的牆壁上貼滿了各種黑白照片,不過,這些比不上他的主要工作室里那5米高的環繞式書牆來得震撼人心,裡面大多都是時尚雜誌和設計書籍, 「我為書狂,」 Karl坦誠道,「他們是我永遠也不能治癒的疾病。」
2. Jean-Paul Gaultier
老牌奢侈品Hermes 和同名品牌Jean Paul Gaultier的設計師
Jean Paul Gaultier品牌工作室地址:30, Rue du Fg-St-Antoine, Paris, France
Jean Paul Gaultier的名字總是和那些站在潮流最尖端的人和最古怪的幻想聯繫在一起:Madonna的尖錐胸衣、呂克貝松電影《第五元素》里的繃帶緊身衣、阿莫多瓦電影里那些充盈了慾望的服裝、張國榮在「天使到魔鬼」演唱會上雌雄莫辯的裙裝,抑或是他用法式長棍麵包做成的「麵包服裝」……他像一個壞壞的小孩,不懂得約束自己的奇思怪想,細細密密、認認真真地剪裁進服裝里,讓世界嘩然。 拒絕沉悶打破傳統規範是他的最大特點,把基本的服裝款式,再加上「破壞」處理:撕毀、打結,或加上各種樣式的裝飾物,或把各種民族服飾的融合拼湊。走進他位於巴黎的工作室,才發現色彩和材質均被他「就地解決」——白色的萊卡布料把牆壁、櫥櫃、沙發包得嚴嚴實實,周遭的一切都變得纖塵不染,仿若達利式的超現實主義之家,抑或是達達主義式的胡鬧之家。
俄羅斯猶太裔設計師Diane von Furstenberg建立的同名設計師品牌已成為紐約的一線品牌。出生於比利時的Diane原本修讀的是經濟而非時裝,與德國王室後裔兼時裝設計師Egon von Und Zu Furstenberg 結婚後,憑藉時裝天份,一手創立了自己的時裝王國,並被選為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 的總監。
1973年她設計的「圍裹裙」(Wrap Around Dress)讓她一舉成名,並被冠以「紐約時裝皇后」的稱號,不少時裝界的權威人物也形容Diane為繼 Coco Chanel 之後最具市場潛力的時裝設計師。
Diane的總部坐落在曼哈頓時髦的肉品市場區,是一棟面積達5000平方英尺的19世紀紅牆倉庫,改造費用高達兩千八百萬美元,集合了門店,工作室,辦公室,展示廳,活動室,頂層閣樓公寓等多功能部分為一體。讓建築師Amale Andraos & Dan Wood自豪的是,頂樓的鑽石切割玻璃天花,綠色景觀植物群,配合垂直降落的空間,整個大倉庫的環保通風,以及自然採光通透到博物館水準。Diane的私人設計室更是四面落地玻璃牆,可以遠眺中央公園;帷幔的設計又可以隨時營造隱私空間。黑白的豹紋地毯、黑白的虎紋椅子、桃紅色的香妃躺椅、達利嬌艷紅唇的繪畫作品……無一不泄露了Diane對女性的熱愛。Diane說她的設計靈感總是來自女人,從柏林女間諜到月份牌旗袍姑娘,她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夠滿足女人在不同場合的需要,長時間穿著又不失優雅。
6. Paul Smith
同名品牌Paul Smith的設計師
工作室地址:122 Kensington Park Road, Notting Hill, London,UK
Paul Smith的工作室在倫敦創意集市Covent Garden旁邊,看起來十分凌亂。從房間內的各種玩意兒看得出來,年過花甲的他內心就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小孩。指著一台木製古董相機,Paul對我說:「11歲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第一架相機。」從此,Paul把一切會動的東西都拍了下來,作為日後靈感來源。Paul心愛的玩具是一輛電動火車模型,「在和一些重要人物開會的時候,例如在日本,我一句日語都不懂,覺得鬱悶的時候,就會玩這個。」他哈哈大笑,很為自己的小伎倆得意。
Paul Smith的工作室每天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寄來的禮物:熱情洋溢的信、毛絨絨的玩具、小雕像、油畫……他的助理不得不「抱怨」為了回復這些來信,花了不少的時間,但是,「Paul熱愛用自己名字作為設計的小玩意,從紐扣到iPod(iPod的設計師Jonathan Ive為Paul60歲生日特意設計了條紋的iMAC,靈感來自於Paul的logo)。」
7. Vivienne Westwood
同名品牌Vivienne Westwood的設計師
工作室地址:Vivienne Westwood Design Studios, Battersea, London, UK
Maison Martin Margiela在90年代熱捧的大墊肩和錐型肩,如今已成為時尚精英們的必備款。然而,隨著這個前衛時裝品牌逐漸獲得了外界認可和欣賞,這位幾乎從未在媒體爆過光的「隱形人」也越來越低調,最終淡出MMM的歷史舞台。 現在,MMM已經是位於巴黎總部的一個71人組成的團隊和15個分佈在羅馬和紐約的助手共同主宰著品牌的生命線,「MMM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沒有太多的影響,我們看重的是個人的品味和風格對於一件衣服的影響,而不是他們對於創造衣服的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隊的印象。」這個概念也貫穿到品牌的細枝末節,從設計團隊的白大褂工作服,到品牌在全球各地的旗艦店,不難發現,白色是MMM的永恆主題色彩,品牌位於巴黎的設計工作室也不例外,一切歸零的純白色調和極簡主義的陳列擺設,適合設計師們充分發揮創意奇想,嘗試更多的時裝實驗。不得不提他的白色,那象徵了不同的感覺: Purity、 Innocence、 Neutral、 Peace、 Possibility、 Life、Lightness、Experimental、Mysterious……在專賣店裡你也會找到這些蛛絲馬跡:白牆、白色梳化、白色羽毛原子筆、白色的員工制服、白色的購物袋、白色的購物收據……Martin以白色作為源頭,也是終結。時裝縫上了他的白布標籤后,故事便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