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藝謀、李安重塑中國形象 電影如何走向海外?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9-4-28 0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88年2月23日,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金熊大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世界級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獎,也是亞洲電影第一次在該電影節榮獲大獎。可以說,《紅高粱》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金熊大獎是中國電影在西方世界的「創世紀」。《紅高粱》的獲獎,加快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歷史性進程,中國電影也漸漸走出「自我封閉」而成為了世界電影中的一股洪流。同時,《紅高粱》也開啟了中國電影「先走海外電影節,再攻國內市場」的先河。

  此後,「第五代」導演們相繼推出以「文化反思」為主題的電影,頻頻在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迅速提升了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地位,使得中國電影在改革開放以後,迅速以嶄新的形象開始了走向世界的歷史性進程,並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空前的關注與榮譽。很多外國人認識和關注中國電影,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文化反思」的時代主題相適應,這些電影呈現給世界的是一個「鄉土的中國」、「封閉的中國」、「落後的中國」,在相當程度上滿足的是一部分西方觀眾對「東方」的期待和想象。西方觀眾對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感知和認識,很大程度上是由《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所創造的民俗景觀建構的。

  李安《卧虎藏龍》在西方世界獲得的巨大成功,使大陸電影人看到「古裝+武打」或許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的捷徑和「通行證」。於是,張藝謀再次成為中國電影的「英雄」。他的中國式大片《英雄》不僅一舉拿下2.5億元人民幣的國內票房,在美國也創造了5400多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其「后電影市場」的開發涉及DVD、郵票、漫畫、音像等,非票房收益也相當可觀。美國《華爾街日報》稱:《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其後,《十面埋伏》、《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中國式商業大片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中國電影與進口大片的競爭力。中國式大片推動了中國電影的「升級換代」,除了本土電影市場之外,中國電影的市場空間有了明顯的擴展,逐漸形成了本土市場以外的香港、台灣地區市場,韓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市場以及歐、美市場,同時也形成了置入和貼片廣告、影院、海外版權、音像市場、電視市場以及特許經營的市場鏈。海外市場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其份額甚至已經超越國內本土票房。中國不僅在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北美市場,而且在北美以外的海外市場都已經躋身於最成功的「外語電影」(非英語電影)之列。美國《外交政策聚焦》2007年2月8日發表題為《功夫片的地緣政治學》的文章認為:「《卧虎藏龍》在國際上的成功,催生了一個正在上升的中國形象,並提高了世人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從《卧虎藏龍》到《英雄》再到《功夫》,這些影片在亞洲和西方所取得的商業成功,為中國文化的價值提供了佐證,也更加增進了中國人對其文化價值的自我評價……通過成功輸出功夫明星、導演、風格及功夫本身,中國擁有了表達自身價值的平台。與此同時,在這些功夫電影里,西方觀眾看到了一個更正面、主動的國家形象,而不是形成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中國半殖民地時期的那種偏見……因此,功夫電影為中國和西方觀眾塑造了功夫和文化實力兼備的中國形象。」約瑟夫·奈認為,通過《英雄》這部影片,中國正在用電影的方式來向世界輸出它的軟實力,向美國施加它的軟實力的影響,因為這個影片的背後有中國的觀念、有中國的價值觀。

  對於西方學者及其輿論的看法,筆者心存疑慮。不可否認,中國式大片在全世界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武俠文化,同時還打入西方尤其是北美電影市場並獲得了龐大的票房收入,有效提升了中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但是,由於這些中國式大片對海外市場作了錯誤的想象,把海外市場的口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一味的「古裝+武打」,以至於不少西方人誤認為「中國人生活在武俠世界中」。更要命的是,這些中國式大片聚焦於權力、慾望、背叛、命運等負面的主題,讓觀眾看到的不是人間的真、善、美,而是人間的假、惡、丑;不是理想與崇高,而是庸俗與猥瑣;不是正義與良知,而是邪惡與反叛。按照約瑟夫·奈的說法,通過《英雄》這部影片,中國正在用電影的方式來向世界輸出它的軟實力,向美國施加中國的軟實力的影響,因為這個影片的背後有中國的觀念、中國的價值觀。然而,問題在於,《英雄》背後的中國的觀念、中國的價值觀是扭曲的、變形的。因此,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指出,超級商業大片在有效提升了中國電影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也由於價值觀的混亂而歪曲了民族歷史,扭曲了本土文化的形象。可以說,近年「走向世界」的中國電影向世界展示的多是保守、愚昧、落後的一面,或者是醜惡骯髒的原始情慾、勾心鬥角的宮廷鬥爭、江湖兒女的恩怨情仇,自覺不自覺中向世界展示的是「另類」的中國形象,印證甚至助長了長期以來存在著的西方社會對於中國的偏見。國外電影觀眾是通過中國電影所提供的「擬態環境」或「象徵現實」來認識中國人、中國文化,來建構他們頭腦中的中國形象的,這些形象並不能給中國帶來良好影響。

  長期以來,「與國際接軌」、「打進好萊塢」一直是中國電影人難以割捨的一個情結。個別推崇西方評價標準的電影創作者,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承認、贏得獎項,自覺不自覺地揣摩西方電影節及其評委的口味,題材選擇上存在著「西方中心」視角而缺乏應有的本土文化立場。現代化的、充滿創新精神、具有生機與活力、多姿豐富的當代中國形象在電影中是「缺席」的。而塑造當代中國國家形象,正是中國電影不可迴避的、首要的、長期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責任,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必須首先要考慮的。電影傳播是一個跨文化交流的過程,具有複雜性、可變化性,因此從文化和心理角度來分析西方受眾顯得十分必要。中國電影開拓國際市場固然要揣摩和研究西方受眾口味,但更應該把主要精力用於表達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觀。英國撒切爾夫人曾經說:中國不會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她認為中國即使處在巨大的經濟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為一個物質生產大國,在精神文化生產和創新乃至輸出上仍然是個無需重視的國家。我們必須打破撒切爾夫人給中國設立的這種「宿命」,成為「在精神文化生產和創新乃至輸出上」的強者。

  在推行中國電影「走出去」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電影絕不僅僅是經濟,是票房;更重要的,電影還是文化,直接影響和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文化安全。我們應該建立國家長期發展戰略,不能僅僅以單純的、短期的經濟指標來衡量,不可陷入純粹經濟和票房的誤區。在新世紀的世界舞台和平台上,中國電影應該增強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責任感和文化使命,增強文化建構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抓住時機重塑有獨特魅力的「中國形象」,在精神文化生產和創新乃至輸出上,發揮其它藝術所不能發揮的「龍頭」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採取有效的文化立場和策略,那就是「中國立場,國際表達」,正如《功夫熊貓》有效地採取了「西方立場,中國表達」一樣。沒有本土文化立場和文化訴求的電影是沒有靈魂的電影;同時,沒有「國際表達」的電影是愚蠢的電影,而愚蠢的電影是不會征服西方觀眾的,也是不可能實現「走出去」的。對於中國電影走出去而言,「本土立場」和「國際表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