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欄作家杜撰經歷 英《衛報》陷尷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4-27 09: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4月27日 09:05新華網

英國《衛報》自詡為媒體職業道德的「守門人」,副刊《衛報傳媒》每周會列舉各家新聞同仁的不足之處。

英國《每日郵報》26日報道,眼下這名「道德守門人」卻因一名專欄作家涉嫌杜撰文章,處於尷尬境地。

真相

在過去9年間,這位筆名「埃爾溫·詹姆斯」的作家一直在《衛報傳媒》「獄中日誌」專欄定期發表文章。由於文章真實、深刻,反響一直不錯,作者真實身份也受到猜測。

直到上周,他的身份才大白於天下。「埃爾溫·詹姆斯」實際名為詹姆斯·莫納漢。他是一名殺人犯,於1982年謀殺兩人,3年後遭逮捕,被判20年監禁,最終於2004年8月出獄。

隨著身份大白,莫納漢文章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

莫納漢曾於2006年1月和2009年2月發表文章講述自己早年在外籍軍團服役的經歷。但按照時間推算,那時候他應在監獄服刑,而非文中描述那樣,隨團遊歷黎巴嫩貝魯特、非洲吉布地、中非共和國等一些他實際上從未去過的國家。

莫納漢真實經歷是:1982年犯下滔天罪行后逃往法國,加入外籍軍團。1984年,因得知自己行蹤遭泄漏,他再次逃亡,1年後落入法網。

莫納漢於24日在《衛報》網站發表一篇名為「真實的我」的文章,就此事進行說明,並承認「為了隱瞞真實身份,捏造經歷」。

罪行

莫納漢所犯罪行令人髮指。1985年他出庭受審當天,英國媒體紛紛把這一新聞放在頭版頭條。

他的受害者包括劇院經理人格雷維爾·哈勒姆和律師安格斯·科克倫。

當年,48歲的哈勒姆在倫敦索霍區的一家酒吧與28歲的莫納漢相遇。在互相熟悉后,莫納漢在一個晚上潛入哈勒姆家中實施搶劫,並掐死後者。

3個月後,在倫敦參加會議的科克倫在林蔭大道上遭到莫納漢的突然襲擊。後者把他拖到聖詹姆斯公園的玫瑰園內,對他拳打腳踢,用磚頭猛擊他的頭部,並搶走他身上為數不多的財物。

4天後,昏迷不醒的科克倫因頭部傷勢過重死亡。

莫納漢罪行被揭發后,在英國掀起軒然大波。英國眾議院議員請求加強聖詹姆斯公園的警力,而法官稱他「暴力、兇殘、無情」。

辯解

《衛報》25日晚間發表聲明說,「《衛報》於2000年僱用莫納漢為專欄作家,撰寫獄中生活」,並就「杜撰門」一事向讀者致歉。

但副主編蘭·卡茨為報紙的這一決定進行辯護。

卡茨說,最初僱用這名殺人犯時,他曾考慮很久,「不知道是否應該給莫納漢這個『平台』」,但「讀者有理由相信,這20年來,他已對曾經犯下罪行作出深刻反思」。

他解釋說,「報紙沒有透露莫納漢真實身份的原因是不想刺激受害者家屬,而且在出獄前,莫納漢的稿酬都捐給了慈善機構」。

卡茨還辯解說,「毫無疑問,他的文章向讀者展示一個封閉的監獄世界,並且在讀者中相當受歡迎,擁有廣泛的讀者群」。(王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