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遜克農場弟兄詢問浸信會的教政組織管理方面事宜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3-30 1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9-3-30 08:41 編輯
版主:
您好!
有浸信會聯會方面的資料嗎?
我關心的是浸信會的教政組織管理方面的。
謝謝!


哪位弟兄姊妹知道,請介紹一下。謝謝!

968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盤古教紅衣主教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680
沙發
人間的盒子 發表於 2009-3-30 14:29 | 只看該作者
沙發沙發。

不知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69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3
蒔萜 發表於 2009-3-30 15:34 | 只看該作者
板凳板凳,等著沙發空出來。
我也不知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46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4
4
遜克農場 發表於 2009-3-30 21:22 | 只看該作者
白高興一場,一沙發,一板凳,倆都不知道!
自由派,還是巧克力派整個就是搗亂派。
還得罪不起……
你信不信耶穌啊
你哪有那麼多閑工夫啊~~
天天發言
有獎金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

主題

1283

帖子

29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93
5
從不迷路 發表於 2009-3-31 00:23 | 只看該作者
4# 遜克農場

各有各的沖網方式,你犯得著論斷人嗎?況且這裡是公共論壇。
我自己覺得不迷路,可有人叫我小迷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694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6
蒔萜 發表於 2009-3-31 16:57 | 只看該作者
不客氣不客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09-3-31 20:33 | 只看該作者
5# 從不迷路
什麼是沖網方式?衝浪方式?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8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3-31 21:49 | 只看該作者
可以google一下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9
朽木 發表於 2009-4-2 11:31 | 只看該作者
哪位弟兄姊妹知道,請介紹一下。謝謝!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3-30 11:08


沒有理解樓主的意思,是想了解浸信會的教會治理模式(Church Government) 嗎?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0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4-2 20:22 | 只看該作者
沒有理解樓主的意思,是想了解浸信會的教會治理模式(Church Government) 嗎?
朽木 發表於 1-4-2009 22:31


是的。謝謝朽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11
朽木 發表於 2009-4-2 21:52 | 只看該作者
是的。謝謝朽木。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4-2 20:22


宗教改革以後的基督教會一共發展出三種治理模式:主教制、長老制、和會眾制。

浸信會採用的是會眾制(Congregational), 會眾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教會各自決定自己教會的治理模式,沒有統一的標準。最普遍的模式是,教會最高權力機構,在基督之下,屬於會眾大會,教會一切重大決定,如領袖和會員的選舉和罷免等,全部由會員大會投票決定。浸信會雖然是北美最大的宗派,但是這個宗派是非常鬆散的,教會彼此之間沒有什麼聯繫。另外,浸信會隨然承認「信經」的重要性,但不受「信經」的約束,認為唯獨聖經才具有約束力。因此,浸信會在核心信仰上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有持守改革宗信仰的,也有偏亞米念立場的,有相信聖約神學的,也有相信時代論的。所以有人稱浸信會是「有宗派的獨立教會」。

這是我大概知道的關於浸信會的一些情況。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2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4-3 12:48 | 只看該作者
11# 朽木

謝謝弟兄。遜克弟兄有何問題,請向朽木弟兄詢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46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4
13
遜克農場 發表於 2009-4-3 20:53 | 只看該作者
11# 朽木

對,要的就是這個!多謝!
可是~~太精鍊了吧,跪求更多信息。
或者在哪裡能搜到這方面的,請您指明前途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14
朽木 發表於 2009-4-4 02:53 | 只看該作者
11# 朽木

對,要的就是這個!多謝!
可是~~太精鍊了吧,跪求更多信息。
或者在哪裡能搜到這方面的,請您指明前途吧!
遜克農場 發表於 2009-4-3 20:53


迦克弟兄,

浸信會by nature在治理和教義上非常鬆散,各教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行制定教會政策,因此很難找出適用於整個浸信會宗派的共同採用的模式。

美南浸信會是浸信會宗派中的主流,美南浸信會神學院有一些文章,也許能從中找到一些內容,但是這些也只能帶表持改革宗信仰(除洗禮以外)的美南浸信會。
http://www.biblicalchurchgrowth.com/index.php/articles/

如果弟兄想了解美國長老會的治理模式,俺到可以跟你細聊聊,因為美國長老會(PCA)無論在治理上還是在教義上,都是最嚴謹,也是最死板的,所以美國長老會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採用統一的教會治理模式——他們所認定的唯一符合聖經的教會治理模式。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46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4
15
遜克農場 發表於 2009-4-9 23:31 | 只看該作者
朽木可雕大哥您好~!

我怎麼這麼麻煩!
漢語資料有嗎?英語的~不懂
我出生在黑龍江岸邊遜克農場,都是學俄語的。
又在俄羅斯生活9年,所以俄語還湊乎。
長老會的還真不少就缺少浸禮會的。
您留心吧,什麼時候有,就貼上來!多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6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4-10 01: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追求永生 於 2009-4-9 12:40 編輯

15# 遜克農場




基督教(新派)的宗派(二)
(資料取自於可主編的《當代基督新教》)

       在這條目下,我們要解釋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六大主流宗派:

        A。路德宗(信義宗)
        B。改革宗(歸正宗,長老宗,長老會)
        C。安立甘宗(聖公宗,聖公會)
        D。公理宗
          E。浸禮宗(浸信會)
        F。衛斯理宗(循道宗,衛理公會)

五、浸禮宗

        浸禮宗(Baptists)是17世紀從英國清教徒獨立派中分離出來的一個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此宗派的特點是反對嬰兒受洗,堅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禮;實行公理制教會制度。目前全世界共有信徒約3331萬人,其中絕大多數在美國,約2700萬人,佔美國新教徒的1/3,是美國新教宗派中信徒最多的一派。其次為蘇聯,54萬人;英國約33萬;巴西有24萬;扎伊爾約23萬;緬甸為22萬;加拿大約18萬(據《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和《宗教百科全書》)。該宗的國際組織為浸禮宗世界聯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建立於1905年,有106個教會團體參加,成員遍及各大洲。

        該宗的教義以加爾文主義為基礎,但存在某些分歧,自建立之初即分為兩大派。一為「特救浸札派」(Particular Baptists),堅持正統加爾文宗的預定論,認為基督教救贖僅為了特選子民。此派為約翰.斯皮斯伯里(John Spilsbury)建立於1638年。另一派為「普救浸禮派」(General Baptists),此派受亞米紐斯派和門諾派的影響,堅持基督救贖是為了全人類,而非僅為了選民,由史密斯(1554 - 1612)建立於1609年。特救浸禮派在浸禮宗中具有絕對優勢,約佔該宗信徒的80%以上。它於1644年發布了《信仰宣言》,公開表明了信仰的標準。普救浸禮派亦於I660年制定了《信仰宣言》,其不同點在於對加爾文的預定論的不同理解,在此問題上兩派始終存在分歧。但它們的共同點是主要的,其主要待征有以下幾點:

         (一)浸禮宗強調信徒與上帝的直接聯繫,無須神職人員和教會為中介;只承認基督和聖經在信仰與實踐上的權威,浸禮宗的宣言並非強制信徒的信條,並不具有權威性、約束性。

        (二)堅持信仰自由和自願的原則,因而只吸收具有判斷力、志願者入教,為維護信仰自由原則,反對政府干涉宗教信仰和教會事務。

        (三)不承認禮儀為聖禮,而稱之為「儀節」(Ordinance)。在它看來,儀節並無神聖價值和意義;信徒僅因信仰而獲恩典,而非儀節本身。該宗實行浸禮與聖餐兩種儀節。浸禮象徵著耶穌的埋葬與復活,也是對信徒罪的埋葬,獲得新生的標誌。

        (四)教會實行公理制,所有信徒在教會中的地位和權利一律平等。信徒自願結合而成的地方教會為最重要的教政單位,擁有全部自治權,可以自行決定儀節、規則及其與其他教會的關係和成員的接納與清除。牧師由會眾聘任,不設執事。各地方教會自願組成同盟處理共同的問題和任務,但其決定對地方教會不具有權威性。由此可見浸禮宗在教義和禮儀上具有個性化、自由化的持點;在教會制度上具有民主的色彩,故往往被人們視為較典型的自由教會。

        浸禮宗於17世紀30年代隨清教徒移民傳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禮派。18世紀后,此派開始了聯合運動,但這一趨勢被l9世紀30至40年代的奴隸制運動所中斷。由於南、北方對奴隸制的態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國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會」(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會聯合建立了「北方浸禮會」(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隨著美國內戰的結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會加強了在黑人中佈道傳教,建立黑人教堂與教會,培訓黑人牧師,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國性組織「美國的全國浸禮會」(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從該會分裂出「美國全國浸禮會」(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大多數浸禮宗信徒仍分屬南、北兩大教會。北方浸禮會人數較少,信徒約160萬人,其內部基要派與現代派的鬥爭相當激烈。這一鬥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會以後的發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國大會上,基要派首先發難,企圖把「聖經無謬」等信條強加給教會,欲控制傳教、教育等重要委員會的領導權,削弱與世基聯的關係,遭否決。會議重申《新約》是神啟的紀錄和信仰的權威準則,強調不同教派應加強合作。此後,基要派勢力始終未能在北浸會中佔據上風。部分基要派和溫和派信徒遂於50年代相繼退出,另組新會。北浸會自此一直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色彩。鑒於以南北地理範圍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現實意義,北方浸禮會於1950年易名為美國浸禮會(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該會極力擴大傳教,其社會影響和經濟實力日增。但由於該會內部的分散性,神職人員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數的增加幅度遠遠落後於同期美國人口增長。為扭轉此現象該會設立了執行秘書長,負責全面協調教務,後來又合併了一些傳教事務的機構,加強各專門委員之間的聯繫,積極發展與其他教會和教派的關係。在社會政治方面,十分關注戰爭與和平問題,反對用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主張和平利用核能,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結束冷戰並與蘇聯和平共處。該會曾聲言教會有「明確的責任以各種合法的手段對共產主義進行堅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對麥卡錫主義的歇斯底里,認為這是對自由的威脅。針對美國社會中日益明顯的種族歧視和種族矛盾,該教會很早就表明了反對種族歧視和採取行動改善種族關係的要求。6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國內和國際形勢激烈動蕩。在此形勢下該會更加廣泛關注社會世俗化、城市化、種族關係、婦女等問題。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該教會號召堅決消除教會內存在的種族隔離現象,所有教會及其神職對一切種族開放;並要求信徒遵從1964年的民權法案。在國際關係方面,該教會呼籲幫助發展中國家,救濟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國浸禮會的英文名稱改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80年代它被公認是一個走中間道路的教會,因為該會內部容納了從自由主義到基要主義的多種不同神學流派;信徒種族構成複雜,少數民族的信徒超過了1/3,在組織結構上,強調照顧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願望,充分尊重地方教會的自由。並十分重視普世合一運動和與其他教派的對話,故在美國被稱為多元化的教會。近10年來,它開始實施一項傳教計劃,欲在l0年內建立500個新教會,並為此撥款數百萬美元。但進展不大,信徒人數僅維持原狀。

        戰後,美國南方浸禮會的發展為美國各新教團體之最。其信徒人數增長之快及發展持續時間之長都很突出。隨著南方各州日益工業化,人口流動性增加,越來越多的南方人口流往城市或加利福尼亞和亞利桑那等州,南浸會隨蹤而至,建立新教會,並發展神學教育,培養新牧師,吸收新信徒。致使該會信徒大增。1950年至1955年其信徒增加19.7%;1955年至1960年增加14.8%;至1972年信徒達1200萬人,教會34,534個。到1983年,信徒發展到1400萬,其教會達到36,531個。至1989年信徒為14,722,671人,教會37,238個。(據《美國與加拿大教會年鑒》1989年)。其神學院及其他附屬學校招生數量大增,財政收入和頂算總額也隨之增長。南浸會如今已遠非南方的一個地區性教會,已成為遍及全美的最大的新教教會團體。

        南浸會信徒的增加與其60年代前後神學觀點的變化不無關係。60年代后,在社會變革潮流的衝擊下,南浸會內部要求教會跟上時代的呼聲強烈,其保守主義的立場開始鬆動。除堅持聖經的權威與傳統信條外,對教會內部存在的其他神學思想採取了較為寬容的態度,不復以強制性手段壓制。該會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居神學主導地位的是帶有一些自由主義色彩的福音主義,被稱為溫和派。在此期間,南浸會的信徒增加較多,政治態度亦較開放。但傳統的保守派與基要派並不甘心,於1979年開展奪權鬥爭,極力把該會拉向右轉。保守派的核心神學立場是所謂「聖經無謬」論。他們往往把不贊同這種神學觀點的人統稱為自由主義者。為結束溫和派支配南浸會領導權的局面,保守派從奪取教會領導職位和擴大其神學觀點的影響二個方面展開攻勢。自1979年始,南浸會每屆任期一年的主席職務均由保守派人士擔任,利用主席對各重要機構領導人的實際任命權,保守派進而逐漸控制了許多關鍵性的機構。其中央領導層內保守派與溫和派的力量對比變化得越來越有利於前者。到1987年,南浸會的行政委員會、海外傳教委員會等重要部門以及6 所神學院中的5所均已被保守派控制。為加強其在神學上的影響,保守派也採取了一些措施。1985年南浸會成立了一個「和平委員會」,旨在通過其活動調解教會內部的分歧並找到解決的辦法。然而,二年之後,該委員會所提出的報告卻明確肯定了保守派的「聖經無謬誤」論。溫和派在南浸會的神學院內基礎一向較為雄厚,因而保守派加強了對神學院的控制。他們利用多種方式強化對神學院教職員神學觀點的檢查和監督,不少人被要求在支持保守派神學觀點的信條上簽字。持異議的教員往往面臨被解僱的危險。為強化對地方教會的控制,1988年的南浸會通過一項「關於平信徒皆為祭司」的決議,意在個別信徒可堅持自己的保守觀點,並聲稱這一原則與牧師的責任和權威並不矛盾。遭到溫和派的激烈反對。面對保守派的強勁攻勢,溫和派一面指責保守派權欲熏心,一面要求嚴格堅持浸禮宗尊重自由的傳統,包括個人解釋聖經的自由,地方教會挑選和任命牧師的自由,神學院中公開討論的自由等。並主張在傳教這個共同事業中實現不同派別的合作與團結。總的看來,溫和派的活動軟弱無力,其影響在保守派的排斥下不斷被削弱,其內部在如何扭轉局勢的問題上也存在分歧。為積累力量,不少溫和派人士另建立了「南浸會聯盟」。但大部份溫和派神職人員和信徒未退出,願在南浸會內作所謂「忠誠的反對派」。總之,80年代的南浸會,已基本為保守派所左右,在神學上為基要主義色彩,在政治上與美國保守勢力有密切聯繫。南浸會聯盟甚至宣布「南浸會現在已經是一個基要派統治的教會」。多年的內部鬥爭給南浸會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表現為近年來信徒增加幅度趨於平緩,神學院招生人數萎縮等。

        二戰後至今,南浸會對與其他教派的關係和國內社會問題,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總的趨勢是逐漸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戰後它曾對普世合一運動感興趣,1947年設立專門組織研究與北浸會的關係,並反對政府擴軍備戰。但隨著基要派勢力的增強,在50年代初,又轉而攻擊合一運動和美基聯,在政治上堅決反對共產主義。60年代,在溫和派領導佔優勢的情況下,該會對社會問題表示關心,對黑人民權運動表示支持,要求和平解決越南戰爭,對墮胎、同性戀問題亦予以關注,歡迎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和美蘇關於限制戰略武器的談判。

        南浸會始終重視傳教工作,其內部雖然分歧很大,但在傳教問題上意見一致,它提出要實現「全球福音化」。

        此外,浸禮宗在美國黑人中影響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屬此宗,並有專屬黑人的教會團體,它們是美國全國浸禮會和全美浸禮會。前者目前擁有信徒260餘萬人;後者擁有約550餘萬人。目前全美約有2000萬黑人信徒,30餘個黑人教會。

        在歐洲,蘇聯是浸禮宗信徒較多的國家。戰後其信徒人數有所增加。浸禮宗與福音基督徒和五旬節派聯合組成「福音派與浸禮派聯合會」。在第三世界,以前由西方教會資助和控制的浸禮會紛紛獨立,絕大多數實現了自治。拉丁美洲的一些浸禮會具有保守的傾向。以巴西的浸禮會為例,它絕不參加世基聯的活動,也不贊成普世運動,僅熱衷於福音主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8
17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9-4-10 01:38 | 只看該作者
四、公理宗

         公理宗(The Congregationalists)是1581年從英國清教徒中分離出來,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興起的宗派。20世紀以來,該宗的許多教會團體與其他宗派,持別是與長老宗、循道宗,組織聯合教會或聯盟,故獨立的公理宗信徒減少,但其公理制的教會制度仍屬新教教會制度的主流之一。目前,全世界獨立的公理宗信徒約250萬人(據《基督教辭典》),主要分佈在美國、英國及英聯邦國家。其國際組織為國際公理宗協會。1970年在肯亞內羅畢與較開放的長老宗組織聯合組成「歸正宗(長老會與公理會)世界聯盟」,僅有一些人數較少的組織未參加,保持獨立。

        公理宗與其他宗派最明顯的持點在於其公眾治理的教會制度。它認為教會本質上是由遵從基督而互相視為同道的信徒自發組成的團體,基督為教會唯一最高首領,所有信徒一律平等。在每個會堂內部,所有信徒均有權利和義務管理教會,參加定期召開的教會會議決定有關教會生活的一切事務,以及聘任牧師等。教會的標誌為聖經、聖禮、牧師、執事及會眾。公理宗反對任何中央集權和嚴密組織的傾向和作法,各教會獨立自主,互不統屬,不建立凌駕於基層會堂之上的上級領導機構,一般不設立教區,各會堂可自願結成聯盟性組織,但它基本上無權控制、干涉所屬會堂的內部事務。

        公理宗的信仰以加爾文的神學思想為基礎,但對信條的態度較靈活、寬容。它承認聖經啟示的權威性,也尊重個人對聖經的不同理解。每個會堂都有選擇所遵奉的信條的自由。也不強調信經的權威性、約束性。信徒一般只要承認耶穌為救主,即可被接納入教。該宗極為重視個人的理性和信仰自由,注意保護持異議的少數派的權利,實行聖洗和聖餐二種聖禮,聖洗通常為嬰兒受洗。該宗認為上帝的活對教會至為關鍵,所以佈道在教會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公理宗主張在宗教信仰方面,男女之間並無差別。故婦女在該宗一向十分活躍,與男子享有完全平等的任聖職的權利。

        公理宗誕生於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的英格蘭。當時,伊麗莎白一世正極力鞏固國教的地位,而清教徒力圖以加爾文主義改造國教。在此背景下,一批較激進的清教徒鼓吹廢除國教,建立獨立的由信徒自願結合、自理的教會。最著名的人物是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une),他著書佈道,於1581年建立了第一個脫離國教的公眾治理的教會。其影響不斷擴大,在英格蘭陸續出現了一批公理制教會。

        17世紀英國革命期間,公理宗教徒以獨立派的面目出現,同長老派國會進行鬥爭,在共和國時期其影響達到頂峰。1658年,該宗發表《薩沃伊宣言》闡述其信仰。查理二世復辟后,公理宗曾受迫害。但該宗在群眾中發展迅速,革命結束后,得到英政府的寬容。

        1620年,一批流亡荷蘭的公理會信徒乘「五月花」號帆船駛抵北美,由此傳入北美殖民地。1648年,朴利茅茨殖民地的公理會與馬薩諸塞的清教徒聯合發表《劍橋宣言》,宣布接受《韋斯敏斯德信仰信條》的神學立場,但保留公理制的組織制度。北美殖民地的公理宗重視興辦教育,為培養牧師創辦了哈佛、耶魯等學院。

        19世紀聖經考據學的成果為公理會所接受,其自由主義色彩更為濃厚。這一時期,英國公理宗積极參加社會活動,尤其重視教育,於1836年建立牛津大學的曼斯菲爾德學院。該宗還成立了解放社(The Liberation Society),呼籲廢除聖公會的國教地位,影響很大。公理宗大力開展海外傳教,1795年建立倫敦傳教協會,1836年又成立「殖民地[英聯邦]傳教協會」,傳教於非洲、印度、中國和巴布亞等地。

        20世紀公理宗的中心逐漸轉移至美國,擁有信徒170餘萬人,(據《美國教派手冊》)其主要教會團體為公理制基督教會。二戰結束后,該宗在50年代曾經歷了一個發展時期。但與此同時,該宗內部的爭論也相當激烈;爭論集中於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對待社會責任和社會活動。公理制基督教會曾於1934年建立「社會活動協會」,以協調各教會的社會立場和加強社會活動。圍繞這個組織的合法性及對其活動的評價問題,教會內部出現了兩種意見。一派認為應肯定該組織的工作,它有利於協調各教會團體的立場,爭取統一行動。另一派意見則認為該組織無權在某些社會問題上代表公理宗,主張維護地方教會的自治權和獨立性,甚至反對教會過多地干預社會問題。更有人把強調社會責任的主張看作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場爭論在5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前一種意見贏得了大多數信徒的友持。1954年公理制基督教會的大會肯定了教會有關心社會問題的義務和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同時調整了「社會活動協會」的成員及其活動範圍、提高其社會功能。50、60年代,公理宗始終關心國內外形勢,反對種族歧視,主張維護世界和平,實現裁軍;提倡對發展中國家的授助,反對封鎖中國大陸。

        另一個爭論的問題是與其他宗派聯合的問題。總的來說,二戰結束后,公理制基督教會對普世合一運動持積極態度;參加了世基聯的創建。但該教會尋求與其他宗派發展關係時則引起教會內部分人員的不滿,他們認為這一行動危害了公狸宗獨立和自由的持性。經過數年的討論和磋商,公理制基督教會終於1957年和「福音與歸正會」合併為基督聯合教會,1961年在費城通過新的章程。在此過程中,反對合併的公理會紛紛退出重新組會,其中最大的一個新教會是1955年建立的「公理宗基督教會(全國聯盟)」。這一分裂導致基督聯合教會信徒人數的銳減,60年代中期以後至70年代中期,該教會人數仍呈下降趨勢,80年代始趨於緩和。

        英國公理宗在戰後未能扭轉不景氣的局面。50年代,信徒減少和資金短缺迫使「英格蘭與威爾士公理宗聯盟」著手自我調整,尋求重振教會的途徑。但至60年代,仍未能遏制頹勢,「英格蘭約2000個地方教會中只有800個左右仍維持著較好的組織和較為有效的活動」(據《基督教世紀》1965年六月三十日)。英公理宗為此進行反省,認為在科學發達和懷疑主義泛濫的條件下,必須改造舊的活動方式,摒棄教派成見,加強教會內部團結。經過協商於1972年實現了與英國長老會的合併,組成聯合歸正會,該會包括了英國大部分公理宗信徒。

        在荷蘭,公理宗是僅次於加爾文宗的宗派,有二個教會。一個是1618年建立的抗辯派(Remonstrant)兄弟會;另一為1834年建立的自由福音教會聯盟。非洲的南非聯合公理會是由幾個傳教機構於1967年組建的,現有信徒21萬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46

帖子

4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4
18
遜克農場 發表於 2009-4-13 05:19 | 只看該作者
多謝!笑納了!
再接再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