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訪《中國不高興》作者宋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3-25 15: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就是扮演了一個跳蚤」

【作者】口述 宋強  採訪 本報記者 劉科
    ■中國想成為中間國家是不可能的
    ■一個國家在戰術上是可以潛伏的,戰略上是沒法潛伏的


  為什麼要寫《中國不高興》?主要是2008年奧運前後,當時國際社會抵制中國奧運,雖然沒抵製成,但是我們有種判斷:中西方事實上已經撕破了很多表面上溫情默默的東西,進入了現實主義較量的階段。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覺得需要寫一本書告訴中國人,特別是一些愛思考國際時政關係的這些人,比如說,有沒有與西方有條件決裂的選項,如果這種決裂到來,我們要準備什麼?

    2008是特別戲劇化的一年,國家利益,中國和西方的利益博弈從這一年才真正顯露。

    與《中國可以說不》相比,《中國不高興》的作者和話題更有對接的地方,因為幾位作者都適合談這方面的話題,他們的觀點從來沒有在公眾視野里隱瞞。所以,我覺得《中國不高興》是超越了前者,更成熟,更理性。書里的一些觀點,就是為中國的現在、當下和未來的建言和主張。

「我們不是一幫神經質」

    現在質疑的人說我們有政治投機的成份在內,說我們都是「極左派的胡言亂語」。他們的批評和質疑,絕大多數我不認同。

    昨天英國《衛報》、《時代》周刊來採訪,我就對他們說,從1996年開始,我們就不指望通過與你們的交流、介紹我們的觀點來改善中西關係。這個東西是框好了的,在他們看來,中國的民族主義就是一種負面的東西。我們曾用大量時間介紹我們對西方文化的好感,當年我和張小波介紹西方議會民主、美國的憲法,那是種仰幕和欣賞,對美國機制的欣賞。但西方報道不會講平衡的,我昨天就對外國媒體說「我們不指望改善中國和西方的關係」。

    英國《衛報》記者問我:「我們可不可以批評中國?」我說,這是一種誤解,我知道你們的擔憂。你們西方人總是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是一幫神經質,像日本的民族主義者一樣,有一種自尊的潔癖。事實上,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也在批評中國社會的現狀,對我們認真的批評我們是能接受的。

「中國沒有什麼中間道路可走」

    在書里,我們提出對西方要有條件地決裂,這並不意味著一種新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潮。

    中西關係都是一個利益博弈。撕去那些華麗的詞藻,國際關係就是叢林法則這個東西。

    我只是從感覺上,從基本判斷上,有條件決裂,前面是有條件。決裂了又怎麼樣呢?一說起這些東西,有人就說外交上的難度,維護國家利益的難度,我們也是愛國者,我們是很痛苦的愛國者,我們是國策派,(我們同意)還是不要把事情搞僵了。

    我們北面看到了俄羅斯,南面看到了印度,俄羅斯是照著西方的路走的,但西方對他們更好了嗎?俄羅斯民族卑劣嗎?蘇聯解體的時候,國民素質非常高,所以普京就在恢復過去的東西。所以,我覺得中國實在是太幸運了,(沒有走俄羅斯的大陸)我覺得真是天佑中國。

    再看南邊印度。咱們國內有一幫人刻意把印度神話,這在道德上是有罪的。《中國不高興》里有個最基本的判斷,中國想成為中間國家是不可能的。中國無法不顯其大。這不是個「帝國主義」,要麼上去,不然你就滑下來,沒有什麼中間道路。

「中國知識分子不能缺少自信」

    兩會期間,很多港台記者都在問:「你這樣不是做實『中國威脅論』了嗎?」12年前問這個問題,12年後又問這個問題。我覺得王小東回答得非常好,「一個國家在戰術上是可以潛伏的,戰略上是沒法潛伏的。」國家目標是沒法潛伏的,事實上,中國表達的很溫柔敦厚,中國謹慎得不能再謹慎了,但人家還是在指控你啊。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綏靖的思想。中國知識分子缺乏自信的一種體現,這是不對的。至少中國還有一幫人,他們能表述出對國家更高的期望,做一個驕傲大國,做一個英雄國家,這不是土裡土氣的思想。有人說這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壯烈情懷嗎?這是兩碼事。我們梳理了一個概念:內修人權、外爭主權。這兩個可以並肩。

    《中國不高興》主要是刺激知識分子的,老是按美國的要求去改造是不行的。俄羅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俄羅斯私有化改革特別悲劇,整個莫斯科差點冬天都過不來,而且美國的導彈系統照樣架在你脖子上。難道我們看不到這些東西嗎?
   
「我們想改變美國人看法」

    《中國可以說不》的客觀意義大於其他意義。柯林頓1996年開始認識中國的民情,美國大使館的人見了我們兩次,一般美國人對中國不了解。做外交的人和搞政治的人就是不一樣,原來美國人肯定認為,99%的中國青年都是反對政府的,有傷痕在,所以制裁中國,中國老百姓會很高興。結果這個情況不對啊。

    《中國不高興》也有很多真知灼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啟迪一種思考。描述的形態可能會有所不同,但至少它有啟迪意義。網路時代嘛,我覺得我們的觀點比網路上的言論更有水準,如果能影響國策,當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刺激一些人,不再是過去那種想法——不會還抱著過去的那種想法,理直氣壯,不求思變。有這麼一種聲音,雖然讓人不舒服,但是這個聲音在,就對了。因為文人只能起這個作用。

    我們就是扮演了一個跳蚤,我們就是想讓美國人知道(這種看法),我覺得我們的觀點是可以被認真對待的,即使從學理上、從觀點上、從對中國建言建策上。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2009年第21期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