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常青藤式的幼兒園――兼論孩子不必早讀書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9-3-20 1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9-3-20 20:57 編輯

孩子要不要上幼兒園?從多大開始上幼兒園?上什麼樣的幼兒園?這一直是爭議不休的問題。我們傳統的觀點是:孩子應該上幼兒園。一般而言,上幼兒園的孩子在智力、感情、和社會能力上發育得在家裡長大的孩子要快一些。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在和更多的人的互動中才能充分發展。如果孩子總呆在家裡,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不管怎麼充分,也是比較單一的,許多社會內容(比如和陌生人、朋友打交道)根本不會出現,孩子也無從學會有關的社會技能,甚至連這方面基本的語言也難以掌握。用我們的話說,孩子大一點就需要有小伴侶一起玩兒,不願意總和大人泡著。所以,孩子一歲半左右,送進幼兒園是有好處的。更不用說,中國是個獨生子社會。孩子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更顯孤單。如果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則可能更有礙於其發展。一般而言,老人比較慣孩子,同時因為精力不濟,跟不上孩子的節奏,無法和孩子形成有效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慢一些、社會技能差一些的原因。

不過,上幼兒園也並不是沒有問題。比如美國最近有不少研究顯示:上幼兒園的孩子有「行為問題」(如不聽話、暴躁不安、欺負別人等等)的比率比較高。一項2006年的研究甚至稱幼兒園的孩子在一天中體內分泌的壓力荷爾蒙可的松(stress hormone cortisol) 要比在家裡帶的孩子高。很顯然,送孩子讓幼兒園,固然幫助孩子學習社會、增加人際溝通,但也可能要付出代價,使孩子過早地承受各種社會壓力。

我們的女兒在二個月多一點就進了幼兒園。在這方面,我們因為學業壓力,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當然也沒有在送與不送之間權衡。我更多的是看到了早送幼兒園的好處:孩子從小習慣於和陌生人打交道,適應不停變幻的環境比較容易。比如她十五個月剛到美國的幼兒園時,半天內就適應了,一點也不認生,媽媽走了也不哭。而一個比她大兩個月的女孩兒,因為是第一次上幼兒園,幾個星期也不適應,甚至哭幾個小時,逼得媽媽再把她接回家。(在這方面,我們夫婦倆人看法不同。妻子說如果她能夠重新選擇的話,孩子半歲前她肯定會放棄一切自己來帶。)不過,我們在選擇幼兒園時則比較精心。特別是女兒從十五、六個月到五歲期間上的那個美國幼兒園(名字叫「創造性的兒童」),對她的成長發育非常關鍵。我不妨結合那個幼兒園談談幼兒園教育的原則。

這個幼兒園最好的地方是師生比例。在她一歲多到兩歲出頭時上的嬰兒班,師生比例是一比三,兩個老師,六個孩子。而實際上,有的孩子因各種原因缺席,有的來了以後要睡覺,有時則還有助理老師幫忙。這樣就經常出現一個老師看兩個孩子、甚至一對一的局面。一年後上中班,兩個老師六個孩子。再過一年上大班,十八個孩子分三桌,也就是三組,一組六個孩子,一位老師。這樣一直上到五歲。再者,所有老師都是大學生,都受過育兒的職業訓練,有許多能唱能跳,比如嬰兒班的領班老師的還是康州交誼舞比賽的第二名,另外有一名黑人老師擅長非洲舞。大概最好的老師,是一些臨時老師,她們大多是耶魯的學生,才能極其豐富,說演戲就演戲,說唱歌就唱歌,說講故事就是一大串故事。這樣的環境實在是最理想的。當老師和孩子能到一對二或三甚至一對一的水平時,孩子就能得到大人充分的照顧,和家長自己看幾乎無異;而各位老師技能多樣,能夠取長補短,教給孩子的東西比一個家長要多,在方法上花樣也多。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機會和別的孩子打交道、交朋友,培養了其社會技能。美國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孩子過早進入大群體的環境,會增加其日後的「行為問題」。而幼兒園能保持這麼小的環境,從嬰兒班到中班再到大班,逐漸擴大班級規模和孩子的社交範圍,無疑給孩子以充分的適應時間、避免了各種「行為問題」的發生。用我們的「常青藤原則」來分析,大群體是大課式的教育,漠視孩子的具體需求。孩子因為年幼還沒有社會化,不懂得遵守基本的社會規範,彼此容易衝突,也容易通過各種過激行為抗議自己所不理解的社會規範。小群體則使老師可以及時對每個孩子的具體需求作出反應,一個一個地幫助孩子學會基本的社會規範。女兒在這個幼兒園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戒律」掌握得特別好,就是因為老師能夠根據她碰到的每一個小問題(如和其他孩子搶玩具引起的衝突)耐心幫助她領悟做人的道理。

第二,這個幼兒園執行了非常嚴格的規矩:堅決不教孩子語文算術。我們開始時還就此提出異議,院長則特地解釋了他們的教育哲學:在學前階段,孩子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是發展感情和社會技能,即怎麼和別人相處、怎麼在陌生人的環境中保持情緒的穩定,而非讀寫算術的能力。當一、兩歲的孩子離開父母到了幼兒園時,這個孩子就等於走向了社會。從大人的眼光看,她不過是要對付另外五個小朋友、兩個老師。但對一個幼小的孩子而言,這幾個人構成了一個「大世界」;要理解和適應這個「大世界」,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而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生活經驗不需要讀寫、算術等技能。從理論化的語言來表述,讀算這種學術性技能是理解超出我們的直接經驗範圍的世界的工具。在孩子連身邊的世界還不能充分理解時,當然不需要這種技能,大人也不應該把孩子不需要的技能強制塞到她手裡。當感情和社會技能還發展不充分、不穩定時,讓孩子學讀寫算數,很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挫折感。在挫折感中學習明明和自己生活不相關的東西,自然導致了厭倦。最後,孩子不僅讀寫算術沒學多少,感情和社會能力也發育不成熟。感情上不穩定,社會技巧的缺乏,則使孩子對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環境,在上學后成為影響其學業的最大因素。我在後面討論早期教育和智商問題時將進一步指出,現代一系列新的研究和調查表明:在五歲以前開始閱讀的孩子,日後的閱讀發展反而比較慢。

女兒每天來到這個幼兒園,不是學什麼讀寫,而是坐在老師的膝上聽老師念圖畫書。我在本書第三部分討論早期智力開發時引述一些專家的研究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大人給孩子讀圖畫書(而不是讓孩子自己識字)是最好的手段。因為孩子對著圖畫聽故事,會觸景生情、激發出對世界的興趣和想象力;同時大人和孩子還在這一過程中有隨機的交流。這樣孩子的辭彙量就逐日加大,表達能力也日漸豐富,和外部世界的溝通就更加複雜。女兒從小就聽故事成癮,對電視反而缺乏興趣。她一歲多時經常半夜二三點醒來,拿起一本圖畫書使勁搖著正在熟睡的媽媽:「講書!講書!」一次我帶她去書店,一位母親正興緻勃勃地給自己的孩子念圖畫書。女兒則從書架上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走過去塞到人家手裡,意思是:「你給我講!」我趕緊上去道歉。大家哈哈一笑。從這個場景也可以看出,女兒在幼兒園已經習慣了:什麼時候想讀書,就可以找到一個大人(即她的老師),然後坐在人家的膝頭聽故事。到了書店,自然也覺得所有大人理所當然應該給她「講書」。幼兒園在這方面實在是把孩子「慣」得異常自信。另外,除了聽故事外,她在幼兒園的大量時間用於擺積木、觀察動物等遊戲上。幼兒園基本沒有電視,整天的活動是在和人的互動中完成。這樣,女兒從這個幼兒園出來后,雖然沒有認什麼字(應該說是一個大字不識,認的幾個字也都是家長自己教的),但是觀察力非常敏銳、動植物的知識異常豐富,而且情緒快樂、信心十足、能說會道、善於和別人溝通。五歲以後上學前班乃至小學,沒有適應的問題,到哪裡都如魚得水。她雖然出身於非英語家庭,但在班上閱讀領先,並先後上了鋼琴、芭蕾、中文、法文等大量額外的課程,全無壓力。這和她在感情上的成熟、穩定有非常大的關係。

順便交代一下,這個幼兒園,一個月的學費將近一千二百美元,不包伙食,而且要排隊才有機會。有時要等一年,有時則永遠等不到機會。妻子當時去參觀時,對其教育和設施都目瞪口呆,辛酸地感嘆這樣的「兒童天國」實在不屬於我們的窮孩子。可是一個月後,幼兒園院長突然打電話,說因為一個孩子因家長失業而退出,其年齡、性別和我們女兒相合(幼兒園對每個班孩子的年齡、性別有嚴格配置),有位置給我們的女兒,我們必須在三天內作出決定。當時的一千二百美元,就是我們的全部收入,繳了這筆錢就連房租也沒有了。況且第二年我們獎學金用盡,一無所有,怎麼可能上?後來我們夫妻倆人反覆討論,得出了一個「非理性」的結果:一定要上!孩子不能為父母的窮困在教育上付出代價。沒錢我們自己想辦法!當時一位朋友聽到我們的決定后,說我們 「瘋了」。確實,這可以說是我們一生在個人財政上最為冒險的決定。不過,作出這一決定后,我「逼上梁山」,開始給香港、新加坡的中文媒體寫稿,最後寫到的大陸媒體。後來幾年竟靠著稿費支撐著全家的生活。這也是我四、五年期間在國內出版了十幾本書的「第一推動」。回想一下這段歷史每每感嘆:孩子最能激發父母的潛力!另外,第二年我們馬上拿到一筆獎學金,每月自己只支付三百多塊,減了將近一千塊的負擔。美國的這種高層次的私立幼兒園和學校,都有扶助弱勢階層的政策,學費高但也給許多家庭提供獎學金,保證孩子來自多元的社會背景,避免辦成貴族學校。再有,即使從經濟上算,上這樣的「高級」幼兒園還是更划算。我們周圍有些經濟條件好得多的家庭,為了省錢把孩子送進了七百多塊的幼兒園,孩子不適應、容易生病,常常三分之一的時間要接回家裡,而即使孩子在幼兒園裡,家長也提心弔膽,最後平均每天的費用可能更高。我們的女兒,第一年僅有一天因病缺勤,而且在幼兒園非常快樂,當家長的自然可以安心干自己的事。我在那一階段壓力很大,但「生產力」很高,也和這個幼兒園有關。

這樣的幼兒園,在中國大概不太現實。我這裡的介紹,只是想給國內的家長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理想的模型。我知道國內有許多「貴族幼兒園」,物質條件並不缺乏,缺的是幼兒教育的理念。在給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家長首先要弄清楚學前教育的基本目標。學前教育顧名思義是「學」之前的教育。在「學」的階段之前讓孩子讀書,無異於揠苗助長,結果很可能是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幼兒園的最大功能,是幫助孩子在感情上發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會化過程。從這個角度看,那些智力開發型的幼兒園常常是最有害的。許多家長溫文爾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體中則脾氣暴戾反叛,很難管教。這裡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語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就用行動來表達。幼兒園如果不照顧孩子這種感情發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強調智力開發,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強,乃至上了學后感情不穩定,不知道如何和別人合作,最後觸犯許多同伴,陷於孤立,性格變得更加焦躁。一般而言,中國的家長過分迷信智力開發,過分重視孩子的功課,對教育的理解非常狹隘,甚至把感情發育、社會能力排斥在教育之外。而中國目前的幼兒園班級太大、時間太長,且強調死記硬背。孩子在家作為獨生子被過分嬌慣,乃至有四二一綜合症,然後突然進入一個幼兒園的大班還不算,學業壓力也跟著上來,落差太大,心理就更難適應。在我看來,家長力所能及,應該是挑選師生比例較高、注重快樂而非智力的幼兒園,或者送孩子半天,以減少壓力。要記住,沒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難以成功。

薛涌《一歲就上常青藤》節選

0

主題

4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沙發
大江南 發表於 2009-3-28 08:57 | 只看該作者
一講得太好了!幼兒園好壞相差太大了.對孩子也影響極重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

帖子

14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4
3
大江南 發表於 2009-3-28 09:00 | 只看該作者
講得太好了!幼兒園好壞相差太大了.對孩子來說.影響也很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4: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