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農民工子女集體返鄉讀書調查: 留守易遭遇性侵害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南方日報              2009年3月16日

     我的座位在哪裡?  

    □金融危機來了,農民工子女走了,他們返鄉讀書,「被迫」變成危險的留守兒童。

  □重慶城西小學新學期突然增加100多人,一個班學生竟多達87人。

  □9歲的重慶小姑娘懷念東莞,因為在那裡可以經常吃到拉腸,以及日本豆腐。

  □留守兒童遭遇性侵害,讓人憂心不已,而這僅僅是留守兒童沉痾的「冰山一角」。

  風向突變。

  以前,外省學生源源不斷趕赴廣東等沿海地區讀書;今春,這些學生突然大規模涌回家鄉求學。

  2月中旬。重慶市梁平縣中小學開學。9歲女生於橋,回到家鄉,第一次踏進城西小學校門,班上同學的目光,一起掃向這張陌生的面孔。她顯得驚恐而慌亂,面紅耳赤,怯生生地找個角落的座位坐下。

  在城西小學,這學期突然增加了100多名新生,整個梁平縣,新增學生超過1500名。生源不斷流失的梁平各校,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生迴流潮,顯得手足無措,十分被動。

  據重慶市教委有關人士估計,今春從廣東等國內經濟發達地區,踏上漫漫回鄉路的中西部中小學生,高達數十萬。

  重慶市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是「大城市、大農村」,被稱為「中國的縮影」,每年向沿海輸出富餘勞動力700多萬;梁平縣人口90萬,青壯勞動力約40萬,而外出務工人員約20萬,是頗具重慶特徵的縣。

  在世界金融危機以及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背景映襯下,候鳥般返鄉的學生,又將成為新的留守兒童,「新傷」觸碰「舊痛」,他們將走向哪裡?

  返鄉

  城西小學六年級5班,學生多達87人。全校竟有4個班超過了80人,沒有一個班級學生不超員

  似乎沒有任何預兆,大批學生突然返鄉,這讓梁平縣教育部門顯得有些措手不及。

  重慶市教委規定,轄區內小學每個班學生人數,最多只能在45人至50人之間。「人數過多,會增加教師負擔,從而降低教學質量。」

  梁平縣城西小學校長潘曉燕說,學校只好作出妥協,這學期,城西小學六年級5班,學生卻達到驚人的87人。全校竟有4個班人數超過了80人。沒有一個班級學生不超員,逼仄的教室里,黑壓壓的全是人頭。

  「在教室里都悶得透不過氣來!」有同學抱怨說。

  這些突然湧入的學生,老家都在梁平農村,而前面這幾年學習生涯,大都在廣東、浙江、福建等地的外來工子弟學校度過。

  「市教委要求,無條件接收。」潘曉燕透露,像城西小學這樣地段比較好的學校,之前學生人數已經飽和,所以,容納新生的空間並不大。於是,開學伊始,學校慌忙組織人員,維修廢棄的課桌。

  全球金融危機,珠三角等地工廠的現實圖景,擠壓了打工者的生存空間。送孩子回家讀書,就是鮮明的信號。

  「以前留在老家的,大都是『386199』部隊。」梁平縣教委副主任譚尚前介紹,「38」指婦女、「61」指兒童、「99」指老人,這是梁平民間的形象說法。不過,這一現狀在這個春天,被迫發生了些許改變。

  與重慶中小學的熱鬧形成對比的是,在廣東,開學時節,外來工子弟就讀的民辦學校顯得格外冷清,至少有一成以上學生,在這個春天流失,有學校新學期流失學生高達數百人,學校生存甚至受到嚴重威脅。廣東民校如何面對這場危機?廣東省人大代表譚燕紅建議,民校應積極拓展新業務,開展一些針對農民工等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一些相鄰的民辦學校可以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形成連鎖式的學校。

  「不管建議高下如何,但足見民辦學校困境,已引起社會關注。」廣州市海珠區一名私立學校的校長擔心,未來一兩年,將有大批外來工子弟學校倒閉。民工流失,逐漸影響到了更深的層次,更多的產業,教育顯然不能例外。

  懷念

  返鄉學生普遍成績較差,已成為學校的心頭痛。而返鄉的孩子則懷念城市

  學生返鄉落座之後,問題接踵而至。

  首先是缺教材。在梁平縣城西小學,上學期教材的預訂,是按學生實際人數下單,並沒有多餘。梁平縣教委基教科趙科長介紹,學校都按實際人數預訂教材,縣教委會做統籌,全縣每個年級會有30多套多餘教材。最終,縣教委向各學校提供了大約500套教材。另外1000套左右的缺口,則留給學校自行解決。

  「首先是任課老師讓出自己的教材。」潘曉燕說,主要的辦法,是發動學生借高年級同學的舊教材。目前,仍有部分學生,沒有屬於自己的課本。

  有了課本,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回鄉同學驚奇地發現,眼前的教材,與之前學習的教材,出自不同的出版社。版本不一樣,教學進度就不同。梁平縣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這比返鄉學生之前普遍使用的北師大版、蘇教版等教材,內容進程要快半學期。

  梁平縣教委基教科趙科長也介紹,目前,國家對義務階段學生實行「一個標準、多個版本」政策,全國3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不同教材。尤其是數學,連貫性強,如果進度不一,很多學生根本就聽不懂。

  趙科長的話已有應驗。在成都市成華區南華實驗學校,2月16日,學校進行「摸底考試」。五年級學生喬朗,緊攥鋼筆,右腳尖不斷蹭著水泥地。在他面前,一份攤開的試卷《2008~2009學年度上期學業水平檢測題五年級數學》,輕盈如雪。但第一道題就讓他看上去異常沉重:3/5+2/5=?猶豫再三,喬朗歪歪扭扭地寫了個答案:5/5。

  看到這一幕,一旁的教導主任何建忠忍不住嘆口氣,搖了搖頭。此前,還有6名和他年齡、背景相仿的同學,竟不知如何下筆。

  喬朗還算不錯,答完了每一道題。更多的人卷面異常乾淨—————許多題目一筆未動。喬朗所在的班級,這學期新進7名返鄉學生。滿分100分,7人中最高分56分,最低的僅14分。

  返鄉學生普遍成績較差,已成為學校老師與管理者的心頭痛。沿海打工子弟學校,都是民辦學校,其教學水平、管理方式,與內地的公辦學校存在一定差距。

  當然,也不是說返鄉學生全無優點。據老師觀察,這些孩子見過更大的世面,性格更為開朗,頭腦也比較靈活。

  城西小學新生於橋說,她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但這名9歲的小姑娘又懷念東莞,因為在那裡「可以經常吃拉腸,以及日本豆腐。」

  她嚮往生活在更大的城市。上海回來的一名同學告訴她,在上海,有的鋼筆居然52元一支,她很驚奇。

  「媽媽,我好想你!」梁山小學四年級的袁琳,天天都給在深圳的媽媽李永紅打電話。這名深圳長大的孩子,吃慣了清淡與甜味,回到家鄉,根本不習慣濃烈的麻辣味;她也很想念在深圳的同學、老師,在梁平,很多老師操一口極不標準的普通話講課,上了年紀的老師乾脆用重慶話上課,讓她覺得很難受。

  大部分回鄉學生,從先前跟隨父母,轉變到現在跟隨爺爺奶奶,年齡的巨大差距,讓他們覺得隔閡更大。

  儘管如此,孩子們大都樂意回到家鄉,「這裡朋友多,環境也熟悉。」明達小學六年級的熊曉蓉說。

  當然,這位12歲的小姑娘,那時還沒體會到留守兒童背後厚重的沉痾。

    煎熬

  留守兒童遭遇性侵害,讓人憂心不已。多數留守兒童有了煩惱不主動或不願意向家人傾訴,情感自閉、性格怪僻

  如果說今年返鄉的學生是內地教育界的「新傷」,那麼留守兒童就是難以治療的「舊痛」。返鄉學生正迅速演變為另一個身份———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面對的諸多困難,可謂觸目驚心。

  新年,新學期,熊曉蓉離開了廣州市花都區的志才學校,回到家鄉明達小學讀書。她曾是明達小學學生,小學三年級那年,跟隨父母遷到花都獅嶺鎮。父親熊中元開摩托車搭客掙錢,母親漆輝群在一家皮具廠當工人。

  但金融海嘯來了,廣州用工環境大變。之前經常坐熊中元摩托的客人,紛紛回鄉,他的生意越來越清淡;漆輝群所在的工廠,效益銳減,經常放假,接著減薪裁員。

  在外打工多年的熊中元夫婦,覺得一切都不確定起來。之前,熊曉蓉在花都每學期學費在1500元左右,遠遠高於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家鄉學校的收費。

  那時,夫妻倆並不心疼花費,他們想讓熊曉蓉在花都繼續初中學業,「孩子在身邊,好有個照顧」。

  但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真切地影響到了這個打工家庭的生活與未來。春節前夕,熊中元喝了三天悶酒後作出決定,送孩子回老家讀六年級下半學期,以便繼續在老家上初中。

  決定之所以艱難,是因為熊中元父母已經逝世,孩子只能寄宿在熊曉蓉的干爺爺家裡。而她干爺爺,已是孤身一人。

  如今,熊曉蓉每天早晨6點起床,自己煮早飯,然後步行30分鐘到學校;中午在學校吃飯;晚上回家,依舊是自己買菜做飯。

  有空時,她還得去自家農田,看看那些正在生長的青菜,澆水、施肥。就這樣,一個12歲女生孤獨地留守老家,開啟苦澀的求學、務農生活。

  或許這些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明達小學校長許斌了解到熊曉蓉的狀況后,非常吃驚,連聲說「我要給你父母打電話,你這種情況真的要高度重視!」

  許斌的擔心,是指留守兒童受到性侵害。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罪惡之手,伸向了留守女童。重慶市政協委員、酉陽縣政協主席黃朝忠透露,2008年以來,酉陽人民法院共辦理對農村留守兒童實施犯罪案件15件33人。其中,姦淫幼女12件13人,受害留守女童15人,猥褻女童2件2人。

  留守兒童遭遇性侵害,讓人憂心不已,而有關人士分析,這僅僅是留守兒童聚集較多的一個縣,不過是「冰山一角」。

  酉陽縣與梁平縣相鄰。據上學期統計,梁平縣明達小學有學生1226人,其中,留守兒童人數為871人,如今留守兒童的數據有增無減,讓校長許斌搖頭連稱「有壓力、未解決」。

  重慶市婦聯去年完成了《重慶市農村留守兒童狀況專題調研報告》。調查顯示,重慶市農村留守兒童總人數已達到235.2萬人,佔全市0—16歲未成年人總數的43.3%。

  調查顯示,多數留守兒童有了煩惱不主動或不願意向家人傾訴,情感自閉、性格怪僻;多數留守兒童不聽祖輩教導,在校不遵守規章制度。

  據重慶市涪陵區公安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月至8月,該區抓獲青少年違法犯罪221人,其中留守兒童約佔21%;多數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遠,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隱患多,留守兒童步行上學時間一小時以上的佔34%,2小時以上的佔15%,經常受欺負的佔61%,多次遭遇危險的佔33%,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在梁平縣等諸多地方,初中高中,基本都採取寄宿制,隨著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嚴峻,也有小學開始嘗試寄宿制。許斌一直準備著,想在明達小學採取寄宿制,但是,他發現由於規模所限,以及學生家長經濟承受能力等原因,其它施行過的小學,大都未能成功。

  求解

  只有地方經濟發展跟上了,居民能在家鄉安居樂業,返鄉兒童、留守兒童等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學生集體返鄉,引起了重慶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月23日,重慶市政府網站上,署名「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的文章稱,重慶市教委制訂4條措施,以保障返鄉學生正常讀書。其中,第一條承諾,「成立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工作領導小組,堅持教育公平原則制定相關的制度、方案和措施。」

  而如何解決返鄉學生、留守兒童的問題,最關鍵之處在於解決農民工問題。

  大批民工返鄉,早已引起了各方重視。春節前,梁平縣組織專門調查小組。調查組成員、梁平農業信息辦負責人尹祖山介紹,春節前後兩個月,梁平縣返鄉民工約 7萬,是常年人數的2.8倍,其中大部分僅僅是回鄉過節,目前全縣約65%的農民工陸續趕往務工地。當然,到務工地是否順利找到工作,則不能確定。

  至今年2月25日,梁平縣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的人數約有3900人,創業資金超過2.62億元,從事個體經營3100餘人、創辦經濟實體的有220餘人,增勢還在持續。

  「他們藉助在外務工期間積累的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資金,回鄉創辦經濟實體,很受歡迎。」梁平縣一名政府官員介紹說,目前政府正在謀划,如何更好利用返鄉民工的內在潛能。

  顯然,回鄉民工帶回去的,並非全是有利因素。2月中旬,梁平縣人民法院就以搶奪罪判處一名「飛車神手」5年徒刑。

  據梁平法院透露,罪犯程某去年8月,利用摩托車搶奪19次,搶得現金3478元,手機9部。程某這「飛車搶奪」的「絕技」,在內地可是讓人覺得新奇的犯罪方式,但在珠三角一帶,並不鮮見。據了解,之前程某正是一直在廣東東莞打工。

  越來越多閑在老家的民工,每天打牌度日,多年的工廠生涯,他們習慣了當流水線工人,難以回到曾經熟悉的土地;年輕一代打工仔,既沒有種田的心思,也沒有相應的技術。這些改變究竟帶來怎樣的後果,時間將會證明。

  梁平縣政府辦公室有關人士認為,只有地方經濟發展跟上了,居民能在家鄉安居樂業,返鄉兒童、留守兒童等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然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該官員一臉沉重地說。

  ■專家視點

  「三農」問題專家於建嶸:從社會穩定大局正視農民工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長期關注農民工問題。日前,他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記者:大批學生返鄉讀書,你怎麼看?

  於建嶸: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機加深以及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等形勢下,農民工子女返鄉讀書是必然。與他們的父輩一樣,作為「農民工第二代」,他們的社會,也是飄移的。

  記者:這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於建嶸:農民工及農民工第二代,不斷奔波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現在的結果是,他們離開了鄉村,卻並沒有真正融入城市,陷入了兩難境地。法國最近幾年騷亂不斷,而騷亂主角,都是移民後代。所以,我們國家當引起重視,並引以為戒。

  記者:要怎樣才能徹底解決他們的飄移困境?

  於建嶸:這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是,改變城市本位主義,要從公民權利平等的角度審視有關農民工的基本制度,要將戶籍制度改革進行到底,以保障農民的平等就業權和遷徙自由,同時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讓農民可以進城。

  其次是,消除地方保護主義,要從社會穩定大局和發展角度來正視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最後是,改變國家全能主義,要培育農民工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開放社會組織,讓農民工有自己的利益組織和代表。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98

主題

8841

帖子

199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1
沙發
xinjinni127 發表於 2009-3-17 0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77

主題

6783

帖子

5488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488
3
韓冰 發表於 2009-3-17 08:57 | 只看該作者
留守兒童留守學生的安全問題,的確是一個容易忽略的社會問題,看來真應該引起中國政府的注意!
美國《金錢》雜誌網站5月21日文章,原題:我為了償還5萬美元的債務來到中國,這是我有生以來作出的最佳決定之一,全文如下: 名校學歷以及多次出國旅遊經歷,讓我看起來過得不錯,但5萬美元負債讓我惴惴不安。 2016年2月,已當上兼職英語教師的我決定邁出更大一步,開始學習英語教師職業培訓課程,因為我得知在中國教英語收入頗豐。隨後,我接受了中國的一份工作,登上了飛往中國南方的飛機。 儘管離家萬里之遙,告別了熟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