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官媒:中國決心對學術失范「下猛葯」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3-16 04: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3月15日 20:09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吳晶 余靖靜)  高校若沒有凈土,何談社會?!――中國高校領軍人物發出的疾呼,在學術不端行為和剽竊事件時有發生的當下,更具警示意味。

在3月15日這個強調「誠信」的日子,教育部召開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座談會,邀請多位高校校長和教育專家分析高校學風建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去年,浙江大學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等人的論文剽竊事件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鑒於這一事件的影響十分廣泛,學校在解除與賀海波的聘任合同后,最近又決定將其開除出教師隊伍。

「這一事件給學校聲譽帶來嚴重影響,也警示我們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一刻也不能放鬆學術道德建設。」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說。

「扎紮實實做研究的人越來越少,急功近利搞實惠的人越來越多。」放眼當下的中國高校,與會者不得不對類似的現象產生憂慮。

類似事件也使人們深刻認識到學術不端的成因。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認為,就科學的本質和規律而言,在大多數學科想取得一點成績沒有一、二十年的時間是不行的,但目前與切身利益掛鉤的硬性考核指標導致科研人員坐不住「冷板凳」。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吳樹青說,學術不端行為與當前科研評價體系重數量、輕質量,重短期效應、輕長期積累的取向有關。「必須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從源頭上扭轉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在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看來,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還有更深層次的利益驅動。近年來,諸多大學為了抬高自身的學術聲譽,也為在一些評估的「數字」里有更好的表現,聘用了一些「學術大腕」來為之撐撐「門面」。一些受聘者也為個人利益,不顧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而多處兼職。這種「不良兼職」現象毒化了「學術空氣」。

「這些現象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科學研究可以給個人和學術機構帶來利益。」 楊玉良說:「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切斷利益鏈。」

據了解,中國不少高校已開始構建學風監控和防範體系,具體措施包括設立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的學術道德委員會、制定學校學術道德行為規範及管理辦法、加強對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教育等。

一些學校還針對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推出創新舉措,如浙江大學向所有研究生導師明確提出「五不準」的學術規範原則,實施博士後人員與合作導師簽署誠信公約的制度。北京大學完善了學位論文失范責任追究制度,並計劃分學科設立學術規範課程,針對案例加強宣傳教育。

「學風不正是科學的大敵,學術不端行為更是對科學的褻瀆,危害十分巨大,必須堅決予以制止。」教育部部長周濟說: 「一旦發現,要及時果斷、嚴肅處理,敢於下猛葯,不得推諉和隱瞞。」

他指出,良好的學術道德和學術風氣是高等學校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要著力構建教育、制度、監督相結合的懲治和預防工作體系,通過提高道德自律,加強制度約束,發揮社會監督力量,使學者「不願」、「不能」、「不敢」違背學術道德。

學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學術創新取決於學者對學術道德規範的尊崇和執著――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鳳的一番話,代表著學術凈土守護者的心聲。

據悉,教育部正逐步將學術道德建設納入高校課程,並將把學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內容。

周濟說:「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要像對待假冒偽劣產品一樣『零容忍』,做到不護短、不姑息、不手軟。」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