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旱警示:我們需要償還欠賬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2-6 21: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09-02-05 15:09:57 ■ 馬九器

    一場發生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受旱面積大的冬旱正肆虐北方冬麥區,一些省市遭遇數十年一遇的旱災,其中陝西遭遇20年一遇的旱災。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抗旱。一場波及半個中國的抗旱大戰已經拉開帷幕。由於這場旱災波及地帶多為冬小麥主產地,因而對今年全國糧食生產構成極大威脅,「民以食為天」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而「無糧不穩」也是中國的歷史經驗,因而,這場旱災的威脅程度不亞於去年的雨雪冰凍災害。
    從權威氣象和農業部門的分析看,此輪北方大範圍乾旱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大幅偏少,可是如果以歷史的眼光觀察,旱災的間隔縮短、災情的來而復往,仍然可見環境惡化后的自然報復規律。大自然的規律人力難抗,多年的環境掠奪和生態破壞,冰凍三尺非一日所能融,在環境保護日益關注與強化的當下,也亟需從更多的領域探尋遏制天災的對策,尤其是人類自身的抗災能力。
    歷史常常是今天的一面鏡子,經常以鏡為鑒,往往能從歷史深處找到彌足珍貴的經驗。
    縱觀我國經濟史,會發現一部經濟史就是一部農業史,一部農業史就是一部農田水利史。秦朝之所以一強獨大,兼并六國,離不開雄厚的關中經濟,而經濟的強勢離不開大興農田水利,司馬遷評價當時關中鄭國渠時這樣說:「渠就,……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蜀守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惠及當地兩千年,天府之國的富庶一度與此息息相關;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至於歷朝歷代各種河渠水利的建設,更是扼住了防洪抗旱的咽喉,成為沃野千里、走出靠天吃飯模式的關鍵措施。如此,建國后,共和國投入巨資興修水利,一為提升抗災能力,二為馴服災害、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央追加的1000億元投資中,高達200億投入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
    可是,在很長的時間裡,GDP成為重中之重,立竿見影的效益成為投資首選,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偏少、融資乏力、欠債很多,所以,一旦發生旱情,很多地方的水利設施不是病險危重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臨時救急、事倍功半。針對此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就指出,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主要是靠天吃飯。江西省幾年前在遭遇一次大旱后,當地一受災城市副市長就深刻反思:「大旱災暴露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欠賬太多」,而當地一位副縣長更坦承:「如果水庫狀況良好,汛期蓄足水,乾旱時農民生產生活就容易多了。」
    這就是反觀歷史后探尋的一種經驗與教訓,這就是旱災之後的一種應有反思。尤其在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勞動積累工」、「義務工」兩工后,資金投入不足更成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制約因素。水利基礎設施在大澇時是抗洪的「防火牆」,在大旱時是抗旱的「及時雨」,在生態環境恢復、自然氣候條件改善之前,水利基礎設施無疑是經得起考驗的人類智慧的結晶,畢竟,文明發展了幾千年的今天,大量的「靠天吃飯」「看雨量收」是對科學與智慧的一種諷刺。
    在中央一號文件剛剛公布之際,這場大旱對「三農」提出更嚴苛的要求,必須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必須從防患於未然的歷史智慧中,償還歷史的欠賬,償還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欠賬,償還對環境的欠賬,償還對祖先智慧矢志不渝傳承的欠賬,大大提升人類自身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民眾的福祉。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3

主題

480

帖子

10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2
沙發
clwx 發表於 2009-2-8 03: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3: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