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陝西鳳縣鼓勵居民漢改羌 人造月亮星星發展旅遊

[複製鏈接]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8-12-22 2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鳳縣居民漢改羌爭議

  羌族網路紅人「天仙妹妹」,也被鳳縣官方請來同過羌歷年。掛紅、凈手、桑煙、敬酒、謝牛等莊重的羌族過年儀式,首次在鳳縣大範圍舉行

 
  寒冷的12月,一個廣為流傳的消息,讓不少鳳縣人感到興奮,「在當地居住三代以上、或能證明自己有羌族基因的鳳縣漢族居民,可以申請更改民族成分為羌族。


  謝永福百思不得其解,戶口本上明確註明漢族的許多鳳縣人,怎麼就一夜之間,成了羌族的後裔?

  謝永福20多歲來到鳳縣,在此紮根,一晃40多年過去了。在他的印象里,縣城很少看到羌族人的身影,而對於羌族人的歷史淵源和生活習俗,他更是知之甚少。

  但從2008年5月起,已經退休的謝永福,有了一份和羌族有關的職業---組織居民跳羌舞,自己偶爾也露兩手。每當夜幕降臨,鳳縣縣城的廣場上,居民們圍成一個個圓圈,在充滿民族風情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

  「教我們跳舞的老師,是縣裡專程從四川請來的。」謝有福告訴《望東方周刊》。

  這個僅有80多戶羌族家庭、300多羌族人口的小縣,在縣政府的宣傳組織下,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搶救羌文化,打造羌族故里的工作」。

  恢復羌族身份與變更戶籍的工作,也在敏感的空氣中悄然試行。消息的官方版本,刊登在當地報紙上,並特別指出:「將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教育、就業等方面,進一步落實對羌族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

  民族政策的誘惑力是巨大的。很多在外務工的鳳縣人聞訊,紛紛返鄉,更多的人開始盤查自己的族譜、親戚關係,試圖找出自己與羌族的血脈牽扯。

  與此同時,另一個消息也開始流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鳳縣申報羌族自治縣做準備。

  人造月亮和星星

  鳳縣人並不否認,與羌文化靠攏的努力,主要是為了發展旅遊經濟。儘管在2008年之前,在縣城很難找到一個地道的羌族人,更沒有人懂羌語。

  地處秦嶺南麓、嘉陵江源頭的鳳縣,總人口不過12萬。

  沿212省道,由寶雞市區進入鳳縣境內,臨近縣城時,會看到公路兩旁矗立的幾十里「風景長廊」:仿古門樓,琉璃瓦鑲嵌,青磚牆頭的山脈造型,頗為氣派。

  若在夜晚進入縣城,跨過嘉陵江大橋,還能看到一座號稱186米高的「亞洲第一高」音樂噴泉展現出的流光溢彩。

  透過高高的水柱與幾十盞交錯的探照燈,能看到遠處山上的一輪「明月」與漫山的「星辰」,這是當地耗資60多萬元打造的「人工月亮」和2700盞「星星燈」。

  再加上大樓上的霓虹燈,嘉陵江里的人工彩龍,沿岸的各色彩燈,小小的縣城,就是一座流光溢彩的不夜城。

  這一切,都源自於2006年當地政府「旅遊興縣」的戰略:把秦嶺當作一個大景區來建設,把縣城當作星級賓館來管理……
  短短兩年內,在6.5億元政府投資的刺激下,「五大生態旅遊區」等幾十個大型景觀項目迅速上馬,這個資源型小城的轉型初見端倪。

  「長期以來,鳳縣是養在深閨人不知。」鳳縣旅遊局副局長梁瑞利對《望東方周刊》介紹。這座小城一度以盛產鉛鋅礦聞名,產業結構單一,礦產業支撐了全縣80%的經濟份額。

  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尤其是最近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鳳縣的黃金和鉛鋅出口受阻,鉛鋅價格一度暴跌至原來的十分之一,曾經的支柱產業瀕於崩塌。

  「求救」羌文化

  鳳縣人開始選擇轉型,發展旅遊產業。在2007年之前,旅遊資源豐富的鳳縣,連旅遊局都沒有。

  鳳縣政府對旅遊業的重視非同一般:新成立的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縣長親自挂帥,39個部門為組員,「為打造品牌,做旺人氣,堅持在市級以上主流媒體上天天有消息。」

  各大攝影網站上,「鳳縣風光」題材的圖片逐漸熱門,當地羌族研究會副會長袁永冰也注意到,近兩年,一到夏季旅遊高峰期,鳳縣的大小賓館800多張床位客滿,「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旅遊拉動經濟的作用,可謂立竿見影。2007年,鳳縣遊客總量達到25萬,旅遊綜合收入達2.25億,全縣財政收入突破了一億元。

  旅遊業的迅速升溫,以及隨之帶來的經濟效益,堅定了鳳縣官方的旅遊戰略。但隱憂隨之而來,鳳縣旅遊業遭遇了發展瓶頸。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鳳縣開始只重視生態旅遊,弱化了文化色彩,這樣就桎梏了旅遊業的深入發展。」梁瑞利說。

  「弘揚羌文化、回歸『羌族故里』」的旅遊戰略,就在此背景下醞釀出台。

  袁永冰稱,在2007年縣裡的一次會議上,有人提出,鳳縣的旅遊業要做大,必須是生態游與文化游相結合,應該挖掘一種有別於秦腔和陝北民歌的文化資源。

  袁永冰翻閱了縣誌,驚喜地發現,鳳縣歷史是羌族聚居地,至今仍殘留著喝罐罐茶、吃羊餑餑、唱山歌等羌族習俗。

  他於是將做大羌文化旅遊的想法,向縣主要領導做了彙報。

  一次默契的文化「聯姻」

  大羌文化旅遊的構思得到了重視,鳳縣領導馬上派人到羌族聚居的阿壩地區考查,並邀請舞蹈老師來鳳縣,傳授羌舞。阿壩來的羌舞老師先教旅遊局工作人員跳,再由他們教授普通民眾。讓袁永冰驚喜的是,鳳縣的老百姓似乎天生就是學羌舞的,無論是舞步、動作,還是節奏,都表現得恰如其分。

  為了尋找更多的羌文化痕迹,四川省羌學會會長張善雲應邀至鳳縣。一番考查調研后,張善雲指出,「鳳縣的確是『羌族故里』。」

  張善雲在鳳縣通過翻閱史料、與當地老人進行座談,最後找到了鳳縣是「羌族故里」的四大證據:鐵林寨的罐罐茶、鳳縣民歌、鳳縣的古羌方言辭彙和喪葬文化。

  「這幾大證據在民族文化的認同性、民族習俗的一致性、族源的同一性上,都可以驗證鳳縣與羌族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張善雲在接受《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鳳縣人跳『薩朗』(羌族舞蹈)一學就會,一會就上癮,這也許就是基因親和力的反映。」

  除此之外,歷史的記載也成為了有力佐證,鳳縣羌族研究會副會長袁永冰興奮地對《望東方周刊》說:「歷史上,周朝的姜子牙也是羌人。鳳縣是羌族故里。」

  2008年11月9日,首屆羌歷年旅遊文化節在鳳縣舉行,除了盛大的羌舞、羌宴,莊重而又神秘的羌族過年儀式,鳳縣還邀請了幾十名地震災區的羌族同胞。

  羌族網路紅人「天仙妹妹」,也被鳳縣官方請來同過羌歷年。掛紅、凈手、桑煙、敬酒、謝牛等莊重的羌族過年儀式,首次在鳳縣大範圍舉行。

  一時間,縣城的大街小巷裡,都是手拉手跳羌舞的人。特色旅遊,吸引來了更多的賓客。梁瑞利笑言:「照此發展,此前鳳縣計劃20年完成的旅遊目標,現在可能三到五年就可以完成。」

  「漢改羌」背後

  就在羌族文化節開幕的前一天,一份名為《羌族群眾民族成分恢復工作開始》的消息,刊登在當地報紙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而之前幾天發布的《關於恢復和變更鳳縣部分羌族群眾民族成分的相關通知》,已在當地居民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動。
  該《通知》明確指出,申請恢復和變更羌族民族成分的,必須是具有鳳縣戶籍的公民,現有民族成分必須是漢族,原來已確定為某一少數民族成分的不得申請變更。

  坊間有傳言,「三代以上長期在鳳縣生活工作的居民,就可以辦理改民族手續。」許多在外打工、上學的鳳縣人,都陸續接到家人的電話,被告知可回鄉「改民族」。

  鳳縣旅遊局副局長梁瑞利表示,鳳縣許多村鎮是古羌族的聚居地,由於歷史的慢慢融合,對外不稱羌族而稱漢族。隨著挖掘保護羌文化的需要,也是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公安、民政相關部門嚴格按照規定,對這些羌族後人的身份進行恢復,「如果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聚居地,或是跟羌族有血緣關係都可以恢復。」
  採訪中,當地政府始終不願透露更改標準的細則。而根據陝西省實施的《關於中國公民確認民族成分的規定》,個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確定。

  鳳縣公安局從事戶籍工作的武雙興告訴《望東方周刊》,20周歲以下的公民,父母(養父母)有一方是少數民族者,可以申請改從父母一方;20周歲以上公民,只有當父母雙方都是少數民族,本人民族成分因特殊原因錯填為漢族,才可申請改動。按照規定,提出申請的公民,需經過縣、市、省三級民族工作部門審核,由省級單位蓋證明專用章,發證明書,才可更改。

  武雙興說,目前鳳縣「已有上千人申請漢族改為羌族」。

  12月12日,《望東方周刊》來到鳳縣公安局辦證大廳,諮詢「漢改羌」一事,一位戶籍警察稱「不辦了,上面叫暫時停下了,說是有記者採訪」。

  面對這一說法,武雙興稱:「可能民警搞錯了,恢復民族身份的工作,一直在辦理過程中,也是常態工作,全縣的戶籍和身份證,目前沒有一戶改下來的,不過停留在申請階段。」

  在鳳縣老住戶謝永福看來,「漢改羌」遠沒有規定的那般麻煩,他簡單地總結為「申請就可以了」,他身邊的很多鄰居,正紛紛盤算著由漢族改為羌族。

  「恢復」曾有歷史先例

  更有甚者,直接提出了「縣裡這樣搞,是想要成立自治縣,得到國家的資金支持」的說法。

  對此,鳳縣民政局副局長楊凱持否定態度,「建立自治縣,要達到相應的要求,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大約是30%。」

  楊凱認為,現在要申請自治縣還有一定困難,但自治鄉還是有可能的,「只要那個村的人特別多,達到一定的規模,就有希望申請成功。」

  而四川羌學研究會會長張善雲則稱,鳳縣目前的做法,在歷史上已經有先例。

  1958年,茂縣、理縣、北川三個縣改為了茂文自治縣,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羌族自治縣。

  張善雲稱,由於建立之前大多數羌人與漢族融合多年,登記之前羌族人口不到一萬人,登記后達到了六萬人。

  張善雲回憶,當時「漢改羌」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之一條就可登記為羌族:一是父母之一是羌族人;二是兩代人都在此地按羌族習俗生活,年限為20年;三是三代以上有羌族遺傳因子。

  張善雲說,1992年北川申請羌族自治縣,為了使得羌族人口達到一定的比例,達到國家要求,當地羌族人紛紛發動親戚朋友申請恢復民族身份。當時的條件一度放寬到「祖上在當地按羌族習俗生活20年以上,如果年限不夠,但三代以上有羌族遺傳因子的也可以」。

  那一次,北川的羌族人迅速增加了五萬。

  搶救文化還是旅遊噱頭

  鳳縣「漢改羌」一事,已成為網路論壇的熱門話題。

  反對者斥之為「有悖歷史、為了經濟利益的文化炒作」,更有人擔心,如果這個口子一打開,其他地區紛紛效仿。

  畢竟,在高考加分、計劃生育生二胎等政策的誘惑下,很難保證沒人鑽空子。

  儘管有先例可供效仿,但鳳縣的難題在於,除了幾處刻著古羌文字的祭祀物依稀可見曾經的榮耀,它已經找不到太多的羌文化記憶。

  在鳳縣最繁華的大街上,來往的車輛、人群和內地城市沒有任何明顯區別。

  12萬人的小縣,只有80多戶300多人是之前認定的羌族人。汶川地震后,北川縣的上百名群眾,應鳳縣政府之邀遷居此地。

  在謝永福的鄰居們紛紛申請變更為羌族的同時,在當地網路論壇,一些反對者們認為,這只是鳳縣「為旅遊搭台」尋找的一個噱頭……

  一直為搶救羌文化奔走的張善雲,是地道的羌族人,從小在四川羌區長大。他說。在現實中,保護和搶救羌文化的工作步履艱難,資金和心理等各種因素,桎梏了他們的工作,鳳縣從官方到民間的支持,則成為他搶救羌文化的一個絕佳載體。

  針對鳳縣大力提倡「唱羌歌、跳羌舞、喝羌酒、吃羌飯、穿羌衣」的做法,張善雲說:「我認為這是一個壯舉, 歷史意義是保護了羌族文化,現實意義是讓當地原本是羌族的群眾,回歸了自己的民族。」
心懷華夏

11

主題

348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沙發
零下三度VII 發表於 2008-12-23 01:08 | 只看該作者
這回咱不放衛星了,咱造月亮。神八都不用上天了,在地上跑一圈就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主題

2147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3
lpknx 發表於 2008-12-24 03:26 | 只看該作者

鳳凰想變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