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富豪形象崩潰背後:黃光裕不守規則惹禍端

[複製鏈接]

62

主題

1762

帖子

770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uyansg 發表於 2008-12-18 14: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zaobao.com/cninvest/pages2/cninvest_zong081216b.shtml   摘要

(2008-12-16)
早報導讀
  這一年真是難以告別。

  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換屆、雪災、地震、北京奧運、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每一個企業家的表情都定格在這個大背景中。
  普通人不可能像會計出身的胡潤那樣,從數字里嗅出「富翁的味道」,甚至很難讀懂一份專業的財務報表。所以,我們試圖越過財富的數字,從企業家創富路徑,看看他們內心的風景。

  撲面而來的「爭議」

  「萬科的LOGO」王石一直很偶像,可今年這個「最令人尊敬的企業家」陷入了「負擔門」風波,他健康、公益、富有責任心的形象,第一次受到公眾質疑。

  「企業給地震捐兩百萬是合適的」、「慈善不能成為企業負擔」的言論,引發了他個人信譽最大的次生災害。數周內,他進入了自己痛苦的「汶川時間」。網友「不管你征服多少座高峰,你的心靈卻高不過一座墳頭」的批評,讓這個鬍子拉渣的硬漢不得不承認自己依然很「青澀」。

  他的錯誤是,在不合適的時間表達出的慈善理念,觸及了公眾的主流價值底線。

  當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宣布,因為金融危機,業績不佳,其董事長兼總裁愛德華·李迪將僅領取1美元年薪時,想象力再貧乏的人都會聯想到,坊間怨聲載道的拿天價年薪6616萬元之巨,每天收入18.12萬元的馬明哲。
  1美元和6616萬人民幣深深刺痛著「中國國情」。

  苦孩子出身、戴18元「蒙牛領帶」的實幹家牛根生,他「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的企業理念,他「裹屍布沒有口袋」的裸捐行為,曾感動了整個中國。但三聚氰胺讓這個把「奶賣到太空」的牛根生,坐上了輿論的「神舟5號」,陷入爭議的漩渦。他電視上大講「小勝靠智,大勝靠德」的形象被顛覆,一夜間這個圈內的老大哥,被公眾掛上沉重的道德十字架。

  「蒙牛陷入了最危險的時刻」。

  顯然,這個掉進質量「陷阱」的牛根生,忘記了傑克·韋爾奇的忠告:你要變成質量問題的瘋子,否則質量問題將把你變成瘋子。

  至今很少接受媒體採訪的「技術瘋子」任正非,被稱為「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准能戰勝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的那頭「獅子」,同樣難逃媒體的責難。

  儘管任正非和他的華為成為中國企業30年的一個另類符號,他用軍事企業管理理念,用毛澤東兵法治商、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把華為帶向世界,戰功赫赫,可華為員工自殺事件、辭職風波、勞工問題,讓這個「最優秀的企業家」又擔上「最冷血的企業家」名號。

  人們一邊為任正非的決斷力叫好,一邊反思他的狼性、獅性文化。

  甚至有人將法國企業界的一句名言送給「榨乾機」任正非:「愛你的員工吧,他會百倍地愛你的企業。」

  不得不提中國首富黃光裕那顆凌厲的光頭,曾經它被稱作圈內最智慧的頭,可事發后,被證明那「不是高僧的光頭,而是黑社會老大的光頭」。因為操縱股價被拘捕,如同過山車一樣,他的財富帝國跌進了有生以來最殘酷的日子。他的「原罪」和「犯罪」,一股腦兒地被拋在了「並不健忘」的公眾面前。

  當這些公眾眼中的企業家明星們突然「崩潰」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審視他們為何如此。

  形象集體崩潰的背後

  剛剛以英雄的姿態成為商業雜誌的封面人物,卻可能在幾個月之後銷聲匿跡甚至淪為階下囚。中國的一些企業家,如螃蟹般,一紅就死。

  為什麼企業家的形象如此脆弱?中國有具有真正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嗎?

  在美國,每16個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在歐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而在中國,每200人中還找不到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

  人們不得不追問為什麼我們鮮有真正的企業家。

  黃光裕出了問題,有人說是不守規則惹的禍;牛根生出了問題,有人說真正的禍首是行業潛規則。但是,當黃光裕、牛根生這樣一批人都出了問題時,誰能知道,那又是誰的錯?難道是制度陷阱?
  
  為什麼關於企業家的爭議如此多。為什麼商人與官員的界限如此混沌不清:商人像政治家,政治家像商人,商人像學者,而學者也像商人。

  這都是「不確定」鬧的。

  經濟學家張維迎把不確定性,劃分為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制度的不確定性)。創新劃分為技術的創新、商業的創新與制度的創新。

  我們中國企業家很多時間在忙於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在忙於制度創新,而西方企業家主要在忙於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技術、商業的創新。

  沒錯,我們的很多企業家把才華過多地花費在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上,正如「工夫在詩外」,稍有不慎,企業家就會掉進各種「陷阱」。在灰色地帶打撈第一桶金,後來縱橫股市的資本玩家黃光裕,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制度存在陷阱時,我們沒有理由抱怨惟利是圖的「威尼斯商人」嗎?

  回歸企業家精神本位

  熊彼特說,企業家的職能本位是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

  「汽車瘋子」亨利·福特懸賞2.5萬元,徵求有辦法讓他在每一台汽車上節省一個螺釘和螺帽的人。正是這種沒有止境的技術創新,讓他擁有了汽車王國。
  
  張維迎斷言:中國未來經濟能否持續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是不是由尋租活動轉向創造價值的活動。

  紛爭的2008,讓很多人看到了,回歸企業家精神本位的刻不容緩。這一年,一條啟示錄是:全心全意經營企業,而不是刻意地去經營企業家自己。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根本沒有成功這一回事,生命是一個過程,所有的成功不過是我們用以自鑒的鏡像,直到有一天,我們看到的是滄桑和衰老。

  責任、財富良心、慈善是這幾年的流行詞。企業家的精神內涵半徑在擴大。

  可企業家精神終歸是個「大詞」,李嘉誠用他的行為作了註腳。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兩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便會掉到坑渠里,便蹲下身欲拾取。此時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員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后,竟給他100元酬謝。

  李嘉誠對此的解釋是:若我不拾這枚兩元硬幣,讓它滾到坑渠,這枚兩元硬幣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員,值班員便可將之用去。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這件小事說明了李嘉誠的一種財富哲學,也說明了他的思維風格,這就是用社會總凈值的增損來判斷個人行為合理與否。

  「裸捐」的比爾·蓋茨認為,企業家只是窮人的信託人和上帝在人間的「財富管家」,積累財富不是為了一己,而要還給社會。

  馬雲有言,做企業有三重境界,分別為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驅動者,為了錢什麼都可以做;商人重利輕離別,但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企業家是帶著使命感要完成某種社會價值。如果一個人腦子裡想的是錢,就永遠不會成功,就永遠不能成為企業家。只有當一個人想著去幫助別人,去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時候,才能真正成功。

  馬雲這段有名的話,應和了管理大師德魯克的理念。

  有人問德魯克:「我如何才能成功?」德魯克回答說:「如果你不改變你提問的方式,那麼你註定不會成功。」人又問:「我該如何提問呢?」德魯克說:「只有你先問『我該如何貢獻?』你才能獲得成功。」

  顯然,拿馬雲、德魯克的尺子去量,我們少有真正的企業家。

  也許,這個冬天,企業生存維艱,談企業家精神本位,實在是件奢侈的事兒,活著才是頭等大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聯合早報網》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沙發
jydeng 發表於 2008-12-18 22:20 | 只看該作者
他既不是第一個, 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