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8 新華網
儘管印度官方總是強調1962年戰爭已經成為歷史,而現實是,印度政界人士對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的失敗仍然記憶猶新,戰爭的後遺症依然存在,這場本來不該發生的衝突仍然在左右著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其中最壞的印象就是「中國人總有點口是心非,笑裡藏刀」。

1962年中印戰爭中被解放軍擊潰並俘虜的印軍官兵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場本來不該發生的衝突仍然在左右著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戰爭的後遺症至今猶存
《回顧1962年中國人的侵略》、《為什麼印度輸掉了1962年戰爭》……幾乎每年10月中旬左右,印度報紙上總會零星出現一些回顧或者總結1962年中印戰爭教訓的文章。這彷彿也是給筆者的一個提醒:1962年中印戰爭周年來臨,印度人又在反思了。
對華印象仍被1962年戰爭左右
1962年10月中印戰爭爆發后相當長時間內,印度對這個戰爭的說法都只有一個官方版本:「中國背叛了印度,印度受到中方襲擊」。印度軍隊對1962年戰爭的真實記錄則屬於嚴格限制發行的文件。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是一個曾經參與中印戰爭報道的英國記者,他在根據一些從印度高級官員那裡得到的材料撰寫的專著《印度對華戰爭》中指出,印度要為邊界戰爭承擔主要責任。這本著作導致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都是印度人辱罵的對象。
然而,這種情況在1998年印度人民黨政府上台後逐漸得到轉變。1999年4月,馬克斯韋爾撰寫的長篇論文《中印邊界爭端反思》破天荒地被允許發表在印度最權威的學術雜誌《政治與經濟周刊》上。其後,在時任總理瓦傑帕伊默許下,印度人開始悄悄地對1962年戰爭進行反思,前官員和將軍都被鼓勵對戰爭教訓等問題公開發表與官方不同的看法。在這之前,據稱任何關於中印邊界問題的異見都被認為是「顛覆國家」。更為新鮮的是,2002年10月印度著名新聞網站rediff發起的紀念中印戰爭40周年大討論中,還首次邀請了一些中國專家學者對衝突起因等問題發表不同見解。
按照印度媒體的說法,在印度有整整一代人是伴隨著國家的主要目標是「從中國收復失地」的想法成長起來的。在這些人中,絕大多數認為中印戰爭是中國「強硬」領導人「處心積慮」策劃的,其結果是中國挫敗了印度。而另一部分專家學者在承認中國給印度造成巨大心靈創傷的同時,也在小心翼翼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即「1962年戰爭不完全是中國入侵,我們自己也犯了非常明顯的錯誤」。還有一小部分觀點是從文明的衝突角度分析,認為中印爆發1962年衝突不可避免,這僅僅是中印之間長期衝突的一次小較量。
直到2003年瓦傑帕伊對華進行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問之後,印度官方才開始在各種場合都強調要以「向前看」的樂觀精神處理中印關係所存在的遺留問題。
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恥辱
今年10月下旬,筆者採訪了印度記者西拉:「印度領導人經常表示中印要捐棄前嫌,為什麼印度人還是在談論1962年戰爭如何如何呢?」
「印度人不會忘記1962年衝突的。」西拉肯定地說。「這或許與中國人對日本的那種感情有點類似,由於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你們中國人似乎對日本總是喜歡不起來……」「但是中印衝突與日本侵華戰爭完全性質不一樣……」在試圖改變西拉的這種認識同時,我忽然想起,2008年年初時在印度參加一個研討會上聽到的印度將軍的言論,「印度對中國的感情可能正如中國不能忘卻日本帝國主義20世紀在東亞的歷史一樣……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恥辱」。如果說將軍的看法從某種程度上帶有印度軍方所特有的強硬,那麼西拉可是筆者的好朋友,一個印度普通記者啊。
我告訴西拉,中國的中小學生恐怕多半都不會聽說過中印戰爭。西拉說,「可是印度孩子都知道有個1962年戰爭,在那場戰爭中印度被中國打敗了。」是的,在印度時,我曾經與很多青少年朋友交往,最難忘的是與14歲印度中學生庫馬爾的對話。他告訴我,關於中印戰爭,他認為「是中國侵佔了屬於印度的領土」,並且告訴我「未來中印還有可能再戰」。說實話,與庫馬爾的對話讓我感到挺吃驚。我曾經多次親耳聽到政治家談到「中印之間不能再發生戰爭,今後兩國一定要攜手並肩」,然而,對於印度年輕一代的如何認識中國和中印關係卻沒有十分的把握。
正是起因於這次與庫馬爾的對話,2005年筆者曾在新德里和金奈就100名印度大學生的中國觀做了一個小調查。結果在涉及中印1962年戰爭的看法問題中,35人認為中國應該對戰爭負主要責任,48人表示很難說誰負責任;63人認為兩國應該忘記不愉快歷史,16人表示印度不能忘記這段歷史;70人認為中印之間絕對不能再度發生戰爭,19人表示兩國總有一天仍會發生戰爭。
印度人從心理上並未原諒中國
儘管印度官方總是強調1962年戰爭已經成為歷史,而現實是,印度政界人士對印度在1962年戰爭中的失敗仍然記憶猶新,戰爭的後遺症依然存在,這場本來不該發生的衝突仍然在左右著印度人對中國的認知,其中最壞的印象就是「中國人總有點口是心非,笑裡藏刀」。
正如印度安全戰略專家蘇布拉姆尼亞安最近所稱,「印度人從心理上並未原諒中國人1962年的入侵,它把巴基斯坦軍隊的核與導彈計劃歸咎於中國的核擴散,指責中國在印度洋建立像『珍珠鏈』一樣的基地,用以包圍印度,並且印度對中國海軍實力的增長以及這支海軍進入印度洋感到驚恐。而印度對中國在核供應集團就印核交易豁免問題討論中的『陰險狡詐』感到更加憤怒……」
在新德里時,筆者也曾經與創造了「Chindia」一詞的印度現任商務國務部長賈伊拉姆·拉梅什談起過1962年戰爭對印度人的影響。後來我在他的專著《理解Chindia:關於中國與印度的思考》一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如果說絕大多數印度人對中國有很強的戒備心理,恐怕不算是誇張。1962年10月至11月,喜馬拉雅山下的那場很大程度是自討的大潰敗在我們的記憶中仍然揮之不去。」賈伊拉姆提及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會見印度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時說過的一句話,「在過去2200年的時間裡,或者說,將近99.9%的時候,中印兩國致力於友好合作。」賈伊拉姆指出,很明顯地,「1962年在溫家寶歷史算術中佔據了剩下的0.1%里的絕大部分,但它留下的陰影卻格外地長久」。(唐璐)
聯合通訊社7月3日報道稱,印度負責防務的聯邦國防國務部長帕拉姆-拉詹2日表示,為強化「藍水」遠洋作戰能力,印度決心為海軍提供更多用於水下監視和反潛作戰的平台。詳細內容
英國《金融時報》9月10日刊登了題為《核印度必須停止抨擊中國》的文章,再次暴露了印度對中國的攻擊和曲解。上周,印度在核供應國集團維也納會議上的勝利讓民族主義者歡欣鼓舞。他們的高興程度甚至超出賓德拉奪得該國首枚奧運金牌時的興奮程度。 (本文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