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香港《明報》:金融海嘯中國宜修堤固堤 不宜出海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10-25 1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筆陣」欄目發表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撰寫的文章指出,近來國內有論者認為中國官方資本應該「出海」投資,趁機「撿便宜貨」,收購歐美金融機構的股權。我認為金融機構在次按危機爆發后的隱性風險並未完全顯現,金融海嘯對全球實體經濟的衝擊仍未能充分評估,同時,金融市場繼續出現大波動的危機依然存在。風高浪急,中國有沒有頂著風浪出海的能力,要極其慎重地客觀評估。


有人以「金融海嘯」形容全球經濟面對的威脅,我認為如果海嘯是一個貼切的形容,我們也要切記,幾年前泰國布吉發生海嘯,生還者事後描述﹕海水洶湧上岸之前,先是倒退幾十米,有人在海水退卻的一剎那,走到海灘撿拾魚蝦,結果慘遭沒頂。

近來國內有論者認為中國官方資本應該「出海」投資,趁機「撿便宜貨」,收購歐美金融機構的股權。我認為金融機構在次按危機爆發后的隱性風險並未完全顯現,金融海嘯對全球實體經濟的衝擊仍未能充分評估,同時,金融市場繼續出現大波動的危機依然存在。風高浪急,中國有沒有頂風浪出海的能力,要極其慎重地客觀評估。

這次金融海嘯,沒有對中國的金融造成重大衝擊,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資本市場與海外資本市場之間有一堵防波堤,中國的資本市場仍未完全開放。

過去幾年,外界對中國加快開放資本市場的要求,包括國內的投資市場和人民幣自由兌換等,不絕於耳,香港金融界部分人士在這些問題上的業務意欲也頗為強烈。前年12月,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協議,就外資參股中國證券公司、外資參與中國銀行業、外商投資公司發行人民幣股票和上市公司發行人民幣債券等一系列活動進行評估和研究。這些研究是否已有結論,中國對開放上述市場是否已經做了承諾,我沒有消息。如果評估未有結論,或只有結論而未有承諾,我們必須充分分析和吸收金融海嘯的成因、過程和教訓,重新評估,從長計議。

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價格已經大幅滑落,為什麼中國的官方資本不應乘機出海?

美國經濟面對的問題,並非偶發,而是長時間積壓的老大難問題的爆發。美國政府和個人的過度消費,造成長期和嚴重的財赤和貿赤。樓市泡沫爆破,次按問題暴露,而樓市的升跌周期頗長,短期內不會見底。

美國部分工業的競爭力下滑,問題也沉積多時。例子是汽車工業。通用汽車2007年全年虧損387億美元,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史上的最大年度虧損。通用和其它汽車生產商面對的困境十分嚴重,問題還未受到廣泛注意和處理,只是因為金融市場問題更大更迫切。未來幾個月,汽車和其它實體經濟行業的虧損會陸續浮現。

美國的金融和相關經濟問題有多大,大家看過去一年美國政府連串大動作的性質、規模和持續性就可以看出端倪。這些動作,並非從兩三個月前開始,而是一年前已經出手。去年,美聯儲局從11月開始向市場進行回購協議的注資操作,併發出信息﹕在必要時將無限量的注資以保持信貸市場的穩定。在布希總統的主導下,美國財政部更要求限制貸款方的執行合同權力,將按揭利率凍結5年,並且與幾家大銀行推動設立「超級基金」,吸納市場上的資產抵押證券。今年初,布希總統宣布立法限制銀主在貸款合同中的收樓權力,政府以立法手段變更商業合同立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下這樣重葯,病情顯然危急。

次按危機的影響面和觸發的下游損失到底有多大?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年初發表報告,估計全球按揭市場的直接損失為5600億美元,加上下游受牽連的損失,總數近1萬億美元,間接損失無從稽考。

過去大家說美國打噴嚏,全世界要感冒,這次美國這個金融大本營是嚴重肺炎,問題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我在今年3月28日的「筆陣」中說﹕「美國救市的迴旋空間愈來愈小,減息和注資的作用都已經到了極限。」

為什麼說隱性風險未完全顯現?去年11月16日我在「筆陣」中寫了下面一段﹕「金融工具也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眼花撩亂。不少金融工具的複雜性和風險隱密性,已經遠遠超出了銀行、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認知和理解;金融工具在市場中起伏和波及威力之大,也遠超估計。次按問題暴露的初期,包括美聯儲局和歐洲央行在內的各國金融和監管機構,對影響的估計明顯不足,至今這場風暴的後續影響仍然是未知之數。」

美國政府抵擋海嘯,至今無暇處理美國的長期和巨額的外貿赤字。9個月前,美國國會的研究單位發表研究報告,指美元弱勢的主要成因是美國外債過高和貿易失衡,美元匯價必須調整,預期美元以實質貿易加權方法計算,有可能從2008年初的水平每年進一步下跌15%至20%,而且會持續好幾年,甚至造成美元匯率下滑的危機。如果美國滅赤失敗,美元匯率出事,世界金融波動就更難平復。如果美國滅赤成功,世界各個對美國的出超國每年少了7000億美元的外貿盈餘,各國包括中國都要找尋新的增長和發展模式,否則無以為繼。

風險愈高,回報可能愈高,有危就有機,這是投資學的入門道理。眼前高風險的氣候,確有可能提供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但不同性質的投資者要有不同的風險門坎。銀行接受存戶的存款,投資和放貸都不應承擔和風險基金一樣的風險水平。國家投資的資本,是國民的財產,也不應承擔過高的風險。

出海不宜,撤堤也不宜。中國的金融市場在國際政經氣候中的開放程度和時機,都有安全的考慮。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是國家經濟的心臟,而開放市場是撤減他國在本國金融活動上的限制,連接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市埸。因此開放金融要有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這個考慮在中美關係中,比其它雙邊國際關係更為突顯。長期以來,美國以種種辦法,要求中國開放,過去有貿易平衡的需要,將來美國的需索更大,更加迫切。中國政府如何應對,我認為要謹而慎之。

中國應否進一步開放金融,不能以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的教條做準則,我們的準則必須是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否危害中國的利益,其中一個考慮是中國本身的監管、防範和應變能力。發展中國家在歷次金融風暴中的教訓極其沉痛,中國必須步步為營。

中國的監管和政策近年曾經出現粗疏紕漏。去年8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的允許個人直接對海外投資證券,原定於去年8月29日正式實行,但至今仍未落實。有關構想,只從釋放外匯積存壓力的角度考慮,未顧金融風險及其它影響,這是一例。中國的金融,必須先整頓再改革,先改革后開放。

應對金融海嘯,精力和資金放在國內,大有用場。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9: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