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公共政治需要名實相符的人大代表

[複製鏈接]

1393

主題

6772

帖子

2390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39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ydeng 發表於 2008-10-14 2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08-10-14

本月下旬,廣州市人大代表履行職務彙報會將在全市鋪開,近百名人大代表將分12個聯組向選舉單位報告一年來履職情況。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表示,履職彙報會將形成制度,每年舉辦一次,爭取廣州市每屆500多名的代表每人都有一次機會上台彙報,接受選舉單位的監督。而在此前,對於過多缺席活動的代表,人大還致信提醒,而今建立代表述職制,則顯示出有意將內部督察社會化。


  如果聯繫到部分人大代表的不作為,當能察見人大新制的良苦用心。據言,廣州市十三屆人大代表當選兩年來,少數人大代表很少參加相關的代表活動。比如有代表7次閉會活動只參加2次,某區政府向代表彙報重點整治的工作情況,實際到會的代表不足半數。而那些缺席的代表,要麼是疲於奔命的政務官,要麼是叱吒商場的本土企業家,似乎都有充分的借口遠離代表職責。


  這就形成了不無奇怪的現象:人大代表似乎成了榮譽稱號,在獲得這一身份的同時就被代表本人束之高閣。從理論上講,人大代表制度本是公共政治的主要模式,代表的當選僅是這一政治程序的開啟或承續,可經由少數代表的實際表現,它卻演變成了政治過程的終結。這也絕非廣州才有的現象,在其他地區也是屢見不鮮,想必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覺察出問題的嚴重性,著力訂正。


  有激進的觀點認為,既然代表不履職,就表示他們不合格,不如直接取消他們的代表資格。公眾的不忿確實存在,可對人大常委會而言,開除幾個人大代表不僅僅是簡單的程序問題,更涉及到對內如何確保人大代表凝聚力、對外如何消除人大代表公信力危機等複雜的議題。內外交困,這是無法迴避也不能掩飾的。從發信委婉提醒到訴諸制度壓力,廣州市人大希望求解。


  有必要警醒的是,那麼多正在運用的手段,無論是發信示意還是述職式的棒喝,焦點都不該僅僅集中於不履職的代表。換言之,不能將注意力全部集中於糾正少數代表的不當舉止上,而要慮及大多數正常行使權利的代表,考慮怎樣使他們更有效用,更能正面推動政府決策,促進他們在公共政治中發揮名實相符的價值。因而,人大代表不僅需要逆向淘汰,更需要正向激勵。


  讓人大代表在選區述職,目的就是把他們的業績公之於眾,進而在代表之間製造競爭氛圍,利用輿論來對代表施加壓力,間接地督促代表完成「功課」。無可否認,述職的前提是履職,這樣做確實可以鞭策懶惰的大人代表。不過制度創新不該止步於此。要知道,參與閉會活動或出席會議,只是對代表的最起碼要求。假如只滿足於最低準則,既對本就勤勉的人大代表不公平,也是對所有代表的羞辱。


  除了以述職制增強代表凝聚力,還要正視人大代表源自現實情境的無力感。日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慶強,在建築法執法檢查總結會上直言,如今政府職能部門對待人大監督,只帶代表去看先進典型,不帶代表去看問題領域,躲過了批評卻惡化了問題;同時,人大視察不對媒體全程開放,即使給媒體材料也把所涉問題全部刪除,他就此批評政府不能忽悠媒體。


  諸如周慶強的怨言,應當引起更嚴肅的思考。類似的無奈俯拾皆是,顯露出代表糾偏的緊迫性和困難程度,而這本該是人大政治予以覆蓋的領域。相較於少數代表的不盡職,更多的代表想充分履職而不得更值得關注。他們的無力映襯了代表制度的無力,而他們的憤懣則濃縮了民眾的憤懣,總之對能否建設一個健康的公共政治提出了深切的憂慮。代表述職制讓我們看見誠意,也讓我們想要更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6: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