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人物中最大的一個玩笑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9-17 2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05年孫中山聯合海外各派革命黨組成同盟會,主張用暴力的方式來推翻清王朝。1908年冬,同盟會已經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但都相繼失敗,大量革命青年為此失去寶貴的生命,梁啟超等保皇黨則乘機批評革命黨的暴力革命。
  梁啟超特別批評革命黨領袖們,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卻唆使別人在國內搞送死的暴力革命。1908年冬,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撰文批評革命黨領袖們∶「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遠距離革命家』而已」。梁啟超批評革命黨領袖的「遠距離革命家」作風,批評他們唆使別人送死而為自己謀取名利的作法,一時在海外華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掀起了一股批評革命黨領袖的風潮。
  同盟會內部也出現了反孫中山的運動,一些人主張「革命之前必須先革革命黨之命」。反孫派攻擊孫中山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批評孫中山近似於**的領導作風,說孫中山「辦事近於專橫,常令人難堪」,第二是批評孫中山不公開革命經費的使用情況,不少人懷疑孫中山將革命經費挪作私用。
  在「遠距離革命家」批判和「倒孫狂潮」的夾攻下,黨內黨外對革命灰心和懷疑的人士大量出現,同盟會一時間陷入失敗的邊緣。汪精衛是同盟會中無條件堅決支持孫中山的孫派骨幹,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會,汪精衛主動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殺清政府高官,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使黨內黨外的懷疑人士重新樹立起對革命的信心(這一點到有些象譚嗣同)。
  汪精衛刺殺清政府高官的設想,並不著眼於暗殺計劃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於用鮮血回擊同盟會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的譏諷,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信心。汪精衛寫給孫中山的《致南洋同志書》中寫道∶「吾儕同志,結義於港,誓與滿酋拼一死,以事實示革命黨之決心,使灰心者復歸於熱,懷疑者復歸於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喚醒中華睡獅,引導反滿革命火種,則吾儕成仁之志已竟。」
由於謀刺攝政王是一個大案,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親自審理此案。肅親王是清朝建國元勛八大世襲王室的第一家,是當時清廷中頭腦見識過人的少有人才。順便說幾句題外話∶辛亥革命成功后肅親王亡命日本租界旅順,和日本人川島浪速結拜兄弟,並將一個王女托川島浪速收養,這就是後來有名的川島芳子。肅親王看到從汪精衛身上搜繳的三篇汪精衛的親筆手稿《革命之趨勢》、《革命之決心》、《告別同志書》之後,感慨萬分,非常佩服汪精衛的人品見識,更佩服汪精衛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肅親王對清廷的腐敗也感到深惡痛絕,所以對革命黨人的反叛行為也十分同情,他後來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
  
  由於清廷已經宣布預備立憲,1910年4月25日清廷法部按照文明國家之法,開庭審理汪精衛行刺未遂案。汪精衛在被告席上昂首挺胸,慷慨陳詞地宣讀了他即時寫成的四千餘言的供詞∶「本名汪兆銘,別號精衛。前在東京時為《民報》主筆。生平宗旨,均刊登於《民報》,不再多言。孫中山先生起事兵敗后,我決心炸死載灃以振奮天下人之心。」。汪精衛和黃復生在法庭上不但沒有招供同黨,反而爭著說自己是行刺的主謀,希望以此來為對方減輕刑罰,令在場人士十分感動。
  
  看到汪精衛和黃復生視死如歸,保護同志的場面,肅親王意識到∶革命黨人行刺的目的就是玉石共焚、殺身成仁,他們早已作好「薪盡飯熟」的獻身準備。殺了他們不僅不能嚇倒那些不怕死的革命黨人,反而會激發民眾對清廷的憎惡和反感。本來加害皇族是滿門抄斬的死罪,但肅親王決定從輕發落汪黃二人,以安撫天下人心。
  攝政王載灃最初主張立斬汪黃二人,但經過肅親王的反覆勸說,同意從輕發落汪黃二人。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二人永遠監禁。
  作為同盟會中堅分子的汪精衛,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傳來后,海內外對孫中山同盟會的看法大為改變,梁啟超的「遠距離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們重新樹立起了對革命黨同盟會的信心。可以說當時同盟會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衛犧牲自己的烈舉挽回的。如果當時汪精衛被清廷處死,汪精衛毫無疑問要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欽定英雄,永遠載入史冊。汪精衛在《致南洋同志書》中的一段話,也在當時被流傳為佳話∶「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

    汪精衛的《慷慨篇》從獄中傳出后,立即被許多報紙爭相轉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成為當時革命青年們廣為傳頌的詩句。且汪不吸煙,不飲酒,不近女色,不貪財,不戀權,不搞幫派,不拉攏權貴,由於孫中山去世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而汪事實上是因在黨內的地位和威望被推舉上了主席的位置,然而中國有句格言說:「水至清則無魚」,汪精衛品格過於清廉,所以願意跟隨他的人就很少。在中國善於玩弄權術的人總是以「封官許願」等物質刺激的方法,來召集網羅自己的跟隨者。汪精衛不但不搞「封官許願」,還對自己的部下要求很嚴,由於跟汪精衛干撈不到什麽好處,所以願意跟隨汪精衛的人就很少。另外汪精衛也不會用「結拜兄弟」等方法來拉攏有權勢的人,蔣介石曾兩次給汪精衛送去蘭譜,希望和汪精衛結為「拜把兄弟」,但都被汪精衛婉言謝絕。按照西方的標準,汪精衛這樣有出色口才筆才,又有充分政治責任感和生活清廉的人,是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可是汪精衛這樣西方型的政治家,卻不適合於中國污濁的政治土壤,這也是汪精衛一生的悲劇。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