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螳螂視界】中國崛起的「致命短板」在哪裡?

[複製鏈接]

3004

主題

3519

帖子

31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苦力打工

Rank: 4

積分
31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蝸牛 發表於 2008-6-11 0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崛起是中華民族的一項浩大工程,自鴉片戰爭戰敗開始,先後興起過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國民革命、社會主義,歷經數代風流人物,至今總算初見端倪,中華民族終於復興有望了。不過,崛起能否成功不是中國自己就能決定的,還要受到國際國內多種因素的影響。今日暫且不談國際,只說國內,畢竟外因是條件,內因是基礎嘛。

「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已經很久了,現在不怎麼時興,很少有人提起。其實,中國崛起就必須實現四化,否則就枉論崛起。這四化就像一隻桶的四塊主板,缺了任何一塊,木桶都會散架。按照木桶理論,最短的木板決定著全桶的容量。那麼,中國木桶的哪塊板最短呢?

我國的工業發展很快,都成了「世界加工廠」了,自然是成績不菲,只是至今仍靠輕紡產品打天下,生產效率低下,利潤水平微薄,靠它做大可以,靠它做富很難,靠它做強門兒都沒有。如果中國工業不儘快轉軌變型,不但會失去發展勢頭,更會拖崛起的後腿。

農業是我們的命根子,一向都很受重視,尤其是實行了「包產到戶」,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但是,一家一戶的生產單位終歸還是小農經濟,不利於農業現代化,更不利於解放農村勞動力,而我國過早出現的老齡化將會造成勞動力短缺,正需要把農村勞動力釋放出來進行補充。

武器裝備的更新改進是軍迷最津津樂道的事,我們的國防建設確實有煥然一新之感。然而,我們手中的利器大都是引進的、仿製的,因此難以超越別人。我們的軍事變革還剛剛開始,什麼信息化、網路化、各兵種互連互通、海陸空協同作戰等等對戰士們來說還很陌生,即使勉強做出來也顯得比較生澀。

科技現代化被放在最後,本身就說明對其重視不夠。說來也是,西方國家有的是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與自研相比,省時省力又省錢,幹嘛費那麼大勁自己瞎折騰。我們的科技人員也受急功近利的影響,都想弄點應用技術去賺錢,不願默默無聞搞基礎研究。不能總怪諾貝爾獎評委會對中國抱有偏見,我們自己不爭氣,拿不出開創性的成果去和外國人比試高低。

看來,這幾塊板都不夠長,還存在著嚴重缺陷。也不必因此泄氣,中國崛起還處於初級階段,問題多多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要找出最短的那塊短板。我們的工廠不是不想生產高精尖產品,問題是設計不出高人一籌的圖紙和與之配套的設備;我們的農業不是不想實現現代化,問題是除了袁隆平的超級稻其它方面乏善可陳;我們的兵工廠不是不想搶在別人前邊推出新一代武器裝備,問題是設計人員的腦海中壓根兒就沒有世界領先的基礎理論。不難看出,制約其它三化的癥結就在科技這塊短板,除了個別領域,我們的科研成果只不過是拿來主義、洋為中用,實話實說只具有近代化水平。

莫非中國人生就智商低下?可是環顧全球,世界知名的華人科學家並非鳳毛麟角,中國人並不愚笨,只是很少有人肯把聰明才智全都用在科學研究上。自古以來莘莘學子追求的就是「學而優則仕」,為官為宦衣錦還鄉才是十年寒窗的奮鬥目標。從當前的「公務員熱」可見傳統糟粕仍在發酵,大學生千軍萬馬爭當公務員的現象究竟意味著什麼?公務員待遇優厚且人前顯貴,可名利雙收還沒有風險,自然而然成了大學生的就業首選。當不上官的希望能當大老闆,財大氣粗花天酒地的浮華生活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力。與此對照,冷冷清清的實驗室里,日日夜夜的青春流逝,科研人員取得重大成果的概率很低,即使出了成果想轉化成經濟效益也難。科研人員付出全部心血不應只得到清貧的物質生活和冷落的社會地位,媒體上今天評這個「十佳」,明天選那個「百傑」,為何不大張旗鼓地表彰科研傑出人物?並不是主張搞「研而優則仕」,而是希望科研人員的貢獻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敬仰,同時應給他們分房配車,別讓生活拮据分他們那價值無限的心。對科技工作真正重視,對科技人員真正尊重,才能吸引我們的青年才俊投身於科研事業大顯身手。

計劃經濟時科研與生產脫節使許多成果無用武之地,市場經濟讓科研從象牙塔中走出來進入市場,注重應用科學確實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事情往往會物極必反,現在市場熱鬧了象牙塔里卻空空如也,基礎理論的缺失迫使我們只能拾人牙慧。大學教授熱衷於四處講課撈取外快,博導碩導醉心於跑項目興辦公司,研究生們整日里辛辛苦苦為導師幹活成了打工仔,導師們卻大把查錢儼然當上了資本家。如此下去基礎科學還有誰願去搞?沒有基礎的繁榮只能是空中樓閣,如遇國際風雲劇變恐怕有倒塌之憂。

西方資本進入中國純粹是為了讓錢生錢,決不肯投入中國的基礎研究讓我們的科技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企業的科研部門必然注重實際應用,只有國家才能承擔起基礎研究的重任。近年來國家財政收入增幅驚人,應有足夠的財力支持科研工作快速、紮實、深入地發展。投資建廠可以較快地獲得經濟效益,投資科研卻可以使經濟充滿活力並造福於子孫後代。國家應下大決心、投大資金、花大力氣狠抓科學研究,今天投入的每一分錢,將來都會得到千百萬倍的回報。

專家預測中國GDP在2030年將會超過美國,GDP排名第一是否就算成功崛起?古人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如果將來仍是美歐研發、中國製造,「勞力」的中國就只能屈從於西方安排的「國際分工」。大而不富、富而不強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在人均產值和科技水平上都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才算不辜負中華民族先賢志士的殷切期望。

未來的國際競爭必將集中在科技領域,終有一天我們要在科學巔峰上與西方國家華山論劍,有血性的科技人員應當奮起,中國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定能再次引導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

http://www.huachengnz.com/
http://i12.tinypic.com/52dtvew.jpg

73

主題

963

帖子

282

積分

等待驗證會員

新新移民(六級)

積分
282
沙發
fengdingren 發表於 2008-6-11 09:48 | 只看該作者
有血性的科技人員應當奮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3: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