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唐山地震遺孤呼籲領養孤兒要冷靜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8-05-28       新華網

  名為sandy的唐山地震遺孤在博客中說,請大家冷靜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撫養受過巨大心理創傷的孩子?他們敏感、固執甚至很容易仇視,而在情感上對關愛自己的人十分依賴,需要更特殊和細緻的關懷。一時愛心衝動下的收養,有可能給孤兒在身心上帶來更嚴重的二次傷害。

領養地震孤兒,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呼籲善良的人們,請冷靜對待收養災區孤兒!呼籲民政部門,不要急於讓人們領養!」近日,一名唐山地震遺孤在博客中的疾呼,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熱議。

連日來,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數以千計的孤兒的命運,牽動著國人的心,無數善良的人們為失去親人的孩子們心碎流淚,各地領養地震孤兒的暖潮一時間風起雲湧。然而,冷靜思考之下,許多人表示憂慮:領養孩子關係到一生一世,面對這些受傷的幼小心靈,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你是否有把握長時間用親人般的愛,去耐心呵護他們、包容他們,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長?


5月14日,救援人員在喂宋欣宜喝牛奶。當日9時40分左右,北川縣城,被壓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歲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經逝去的父母身體翼護下與死神抗爭了四十餘個小時后終於獲救。 新華社記者黃堃攝


5月14日,解放軍官兵在用擔架轉運宋欣宜。 新華社記者黃堃攝

孩子,別怕!讓我們給你溫暖的家

「孩子,別怕!讓我們做你的父母,讓我們給你溫暖的家!」 「災區孩子們無聲的哭泣讓我淚流滿面,他們不能沒有親人的關愛,我願意領養一個孤兒,像親生母親那樣疼他、愛護他!」……

地震發生后,災區孤兒們的無助與哭泣令無數人心痛。儘管民政部門反覆強調,災區孤兒的準確數字有待核實,領養孤兒的程序尚未正式展開,全國各地的人們仍紛紛通過民政部門、慈善機構、社區、網路等各渠道表達領養孤兒的強烈意願。

目前,各大網站論壇上網友報名收養孤兒的帖子層出不窮,新華社區、天涯論壇、新浪論壇、紅網、凱迪社區、人民網強國論壇等幾十家網站論壇有近萬條跟帖,還有網友開設網站或建立QQ群來專門討論申請收養地震孤兒的信息。在網易舉行的收養地震孤兒的調查中,有9萬多網民表示願意做孤兒們的父母,投票率高達96%。

河北石家莊的一位網友真誠地說,我是一位母親,看著孩子們的遭遇沒有一天不淚流滿面,我能體會孩子沒有媽媽的痛苦,孩子需要一個溫暖的家,我和丈夫有能力給孩子需要的母愛、父愛!我會好好愛他們,勝過愛我自己的孩子!

同時,在廣東、貴州、湖北、重慶、黑龍江等地,每日到民政部門、慈善機構及媒體報名領養孤兒的家庭排成長隊,諮詢領養事宜的電話不絕於耳。


5月13日凌晨2時許,一名醫護人員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抱著一名幼童焦急地喊:「還有誰是孩子的親人?」據了解,這名幼童的父母已經在地震中雙雙遇難。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在重慶,市婦聯開通領養孤兒的「親情通道」,幫助熱心的市民認養災區孤兒,有的市民直接拿著登有孩子相片的報紙要求認養;在貴州,《貴陽日報》發起招募「貴陽媽媽」的愛心行動,通過認養、資助等方式,結對幫扶孤兒,僅一天之內,報名者就逾500餘人;廣東則有一萬多個家庭加入了領養地震災區孤兒的大軍,希望用愛心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溫暖的家。

記者從湖北省慈善總會了解到,地震發生后,許多市民紛紛前來報名領養,報名者來自社會各階層。武漢東風鍋爐廠退休職工、50多歲的何靜遠老人也和老伴前來,鄭重地填寫下領養孤兒報名表。她流著淚說:「災區的孤兒們太可憐了,我們也想收養一個孩子,可四川慈善總會的電話總也打不進去,我們倆決定先報名,過幾天再親自前往四川,表達我們的迫切意願。」

武漢市婦聯兒童部主任陳文傑說,這幾天報名收養地震孤兒的人都把電話打爆了,「有的媽媽甚至比起了條件,還一再向我們保證,一定會像親生孩子一樣對待孤兒們。」

湖北媒體也向社會發起「湖北媽媽愛心行動」。據了解,活動熱線開通首日就接到了200多個報名電話,一周以來報名領養地震孤兒的人已有近千人。

武漢武昌區徐東大街居民王小姐說,「我天天看災區孤兒的報道,看一次哭一次,太難過了!我已經和丈夫、孩子商量過了,真心希望能領養一個小孩。我們的父母也都特別支持,還說要幫忙帶孩子。」

地震災區孤兒們的哭喊觸到了人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撫養孤兒,對於眾多不能親赴災區的人們來說,正成為一種抗震救災,表達對同胞之愛的方式之一。

愛心需要理性 您真的準備好了嗎?

正當人們紛紛加入領養孤兒的大軍時,一名唐山地震孤兒的肺腑之語喚起了許多人的深思。「殘酷的自然災害讓無數富有同情心的人們沒來得及冷靜思考,就爭先恐後地去認養孤兒。在此我以一個唐山大地震孤兒的身份呼籲:善良的人們,請你們冷靜下來,不要急於領養他們。你們今後是否真的能從心理上體會孤兒的內心感受,是否能給他們真正的幸福生活!」

這名名為sandy的唐山地震遺孤在博客中坦言,唐山大地震讓12歲的他在一夜之間失去父母及其他多位親人,後來他被北京的親戚收養。然而,在被收養的歲月里,無數次關於那場災難的詢問,讓他在夜間經常做夢和哭泣。而被無數學校邀請做報告,痛苦回憶地震時的場景對他來說則成為了更大的災難。

「當得知汶川發生大地震后,我嚎啕大哭。我關注著和我一樣命運的孤兒們,看到那麼多富有愛心的人們爭先恐後地想收養他們,我很怕!怕他們和我一樣,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表面幸福,內心無比痛苦!」sandy說,他並不是要阻止人們領養孤兒,只是想請大家冷靜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撫養受過巨大心理創傷的孩子?他們敏感、固執甚至很容易仇視,而在情感上對關愛自己的人十分依賴,需要更特殊和細緻的關懷。

對於災難孤兒這一特殊群體,有心理專家分析認為,兒童對於洪水、地震、突發惡性事件造成的傷害,最多見的首先是痴獃、麻木、喪失警覺狀態、不知閃躲或逃避,接著會出現驚恐、喊叫、噩夢,而且受傷情景會反覆在腦中閃現。

唐山地震倖存者、「唐山孤兒」陳秀敏就在接受訪問時坦言,雖然那次地震已過去多年,但40多歲的她到現在還是見不得刮大風、打雷和閃電,總是被嚇得直打哆嗦,藏在被窩裡,不敢出來。「孤兒的性格比較固執,感情也很脆弱,所以想認養孤兒的好心人,最好在這方面做好準備,用愛去感化這些孩子。」她說。

網友「crystalplane」說,我是學心理學的,災害極可能給孩子們的心靈造成心理疾病,如果你沒有百倍的耐心與關愛,還有技巧與付出,可能你的愛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災區的孩子大多是身體受傷的,其中有一部分可能終身殘疾,他們需要更多關愛和照顧,因此他呼籲人們一定要在冷靜理性的思考後做出決定。

由於災難給許多孤兒心理刻下了難以忘卻的陰影,他們比普通孩子可能更為敏感、脆弱,這就對領養者在今後與孩子的接觸中提出了更為細緻的要求。心理專家金韻蓉就曾專門針對災區孤兒心理恢複製定出十個「不要」的行動原則,如不要向孩子承諾做不到的事,如我一定幫你找到父母;不要粗暴「干預」孩子的情緒;不要強迫他回憶或說話;不要試圖取代他的父母;不要造成他們的內疚等。

陳文傑說,一時愛心衝動下的收養,有可能給孤兒在身心上帶來更嚴重的二次傷害。孤兒與養父母在文化背景、家庭環境、生活習慣等方面會有一定差異。而且熱情過後,每個收養家庭都需面對各種現實的生活問題和壓力,當人們經濟狀況變化的時候,和孤兒性格不和的時候,有了自己孩子的時候,是否還能對孤兒視如己出,充滿愛心和耐心?家庭教育方面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收養是一生一世的責任,孤兒能否真正融入新家庭,撫平創傷,是個長期呵護關愛的過程。」

網友「走馬折花」也表示擔憂:父母雙亡的沉重打擊會給孤兒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因此撫養他們的人需要付出相當大的精力。領養者是否能一如既往,長期耐心地照顧他們?我們實在不希望這些可憐的孩子再遭遇任何的不幸。「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富裕的物質生活,而是一個可以療傷的溫暖的家。」

民政部門有關人士提醒,收養孤兒不能一時衝動,被收養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養關係,不能隨便棄養。若孤兒遭到收養人遺棄,將會給孤兒心靈造成二次傷害,這種傷害更大,熱心人士需要認真考慮。

給地震孤兒一個「家」 領養並不是唯一方式

四川強震令眾多無辜的孩子失去父母,孤獨、痛苦、困惑和茫然的迷霧,也許會伴隨他們一生。有關人士認為,對地震孤兒的撫養,是一種心靈層面上的災后重建,政府和普通民眾應通過多種渠道,給予這些受到重創的幼小心靈以持久的愛,呵護他們健康地成長,堅強地生活。

唐山地震孤兒sandy以切身經歷提出建議:人們可通過捐款、做志願者的方式幫助孤兒,領養並不是唯一的方式。他呼籲讓孤兒們生活在有同樣經歷孩子們的集體里,讓他們感覺大家是一樣的,免受外界對於那段記憶的刺激,安靜地度過最痛苦的階段。

武漢市婦聯兒童部王詠梅認為,大家奉獻愛心值得提倡,但關愛孤兒還應多顧及孩子的感情。據她了解,有不少孩子不願意離開故土,到陌生的環境里接受領養。在新的家庭中,孩子可能還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或是長期背負報恩的壓力,這都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據了解,武漢市婦聯正在計劃在四川建立一個名為「愛的家園」的場所,為地震孤兒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在那裡,孩子們不會有「異類」的感覺,同樣的經歷可以緩解他們悲傷的情緒,使彼此相處更為融洽。而武漢市的「愛心媽媽」們則可組織起來與孩子結對,通過不定期書信往來、打電話等,與孩子聊天溝通。捐款成立關愛孤兒成長基金,或在寒暑假組團去看望孩子,還可以把孩子們接到自家住,感受家庭溫暖,為孩子舉辦夏令營等集體活動。孩子們如碰到困難,都可以向這些「媽媽」們求助。

王詠梅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如果愛心媽媽和孤兒彼此感情深厚難以分開,這時再考慮領養孩子,可能會更好。」

「湖北媽媽愛心行動」倡導市民,除收養孤兒外,還可結對資助孤兒學業或生活;在孤兒生日或春節等節假日時,給孤兒打一個親情電話、寄一份親情賀卡,送一份充滿愛心的禮物。

曾是教師的網民「我是燕子」則和其他人一起在網上呼籲儘快成立孤兒親友團。「孤兒們心靈上所遭受的創傷,非朝夕之間能夠癒合。讓我們攜起手來,同孤兒們結成長期的『親人對子』,在他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不僅要給予力所能及的物質支援,更要把他們當成自己最親的人,給他們帶去長期不間斷的心靈慰藉和支持,直到其長大成人。」

據了解,全國婦聯攜手人民網也正向社會招募家庭志願者,組織開展地震災區孤兒「情感關愛」行動,以給因災致孤的兒童持續、長期的情感關愛。全國婦聯號召各地家庭志願者特別是五好文明家庭,在災后重建和今後的生活中,以家庭為單位一對一結對關愛災區孤兒,使他們能夠及時獲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撫慰,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有的專家還認為,唐山震后孤兒社會救助的經驗值得四川災區借鑒,國家建立育紅學校集中收養孤兒的模式可以推廣。據了解,唐山地震后,我國在唐山、石家莊和邢台市等地建起多所育紅學校,接受大批孤兒實行入學,集中管理。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孤兒都已長大成人、成家,許多人還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

地震災后重建專家蘇幼坡認為,救助孤兒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愛心學校撫養。基於他多年來對唐山地震孤兒的研究和了解,多數孤兒希望為他們建立特別的機構或學校。因為有些孩子在收養家庭可能會覺得不太自然,覺得欠養父母太多。但如果是待在一個特別的機構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可以互相支持。

當然,對於那些經濟狀況較好、特別有收養意願和愛心的家庭來說,收養對孤兒來說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關愛途徑。因為地震孤兒需要特殊的照顧,集體撫養受人力、物力所限,照顧可能會有疏忽之處,融入正常家庭生活,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溫馨。但收養程序一定要規範、合法,要按照中國收養法規定對領養家庭進行嚴格審查,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我國收養法規定,收養孤兒遵循血緣地緣等原則,且必須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收養人應具備無子女、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年滿30周歲以上等相關條件。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郭巍青教授在採訪中談到,領養災區孤兒的人們,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素養,願意付出無私的愛,還需學習並具備相當的心理慰籍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幫助孤兒治癒心靈的創傷。領養者也要對可能面對的困難做好充足考慮和準備,例如孩子的心理問題、家庭成員增加后如何融洽相處、領養殘疾孩子的養護等等。(記者 劉紫凌 魏夢佳)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紫凌 魏夢佳)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4: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