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歷史的奇幻:古代有關於機器人的記載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8-5-23 1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文化幾千年,繁蕪駁雜。事實上,我們聽到看到的多是浮華的知識,細節常常被掩埋在深處。《中國文化故事》中有趣有料的故事,未必盡人皆知,有些甚至已經失傳,所以相當珍貴。



  古代的都,是天子所居與人民都會的地方依中國古老的傳統說法,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開國君主是黃帝。黃帝的都城是有熊。



  史學的新觀點認為黃帝只是傳說中的一個古帝,中國最古的天子不是黃帝。



  古代的都是天子所居與人民都會的地方。首都這個名詞是近代才有的。



  在周代,都的名稱有:都邑、京師、甸服、京兆等,也有隻叫京的。邑是有城郭、有人民聚集的地方。十個邑聚集在一起叫都,都又有大都、小都的分別。京的意思是大,師的意思是眾。京師就是高而大和人口眾多的地方。古時候天子居住的地方,必須是人民眾多,土地廣大,還要地勢高。京又作水解。古人認為地面下最多的是水,地面上最多的是人;有廣大的土地,有眾多的流水,有成千成萬的人民,就是做國都最標準的地方。十億叫兆,用兆作京都名,是象徵帝王的都城要殷盛豐盈。千里以內叫甸,王畿通常是千里大,這塊地方叫甸服,京師就在甸服的中央。



  周代的天子住在全國的中央。王畿千里,無形中成為中央依附的根本,京師和都邑則是王畿的根本。打個比方,都邑和京師如人的身體,王畿如人的手臂,四方如人的手指,天子住在首腦部分,居重馭輕,號令天下。



  周代以後的皇帝,他們建都也沿用上述慣例,並依情勢的需要來決定。現代把國都叫首都。設首都的要件是:必須為中央政府所在地,有一百萬以上的人口,位置適中,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軍事上進退自如,不受牽制。



  傳說中國史前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都在陳建都,陳是現在的河南淮陽。



  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是從黃帝寫起。他提到黃帝在有熊建都,有熊是現在的河南新鄭。另外的四個古帝:顓頊的都在高陽(現在的河南杞縣以西),帝嚳的都在西亳(現在的河南偃師),堯的都在平陽(即現在的山西臨汾以南),舜的都在蒲阪(現在的山西永濟東南)。舜禪位給禹,禹在安邑(現在的山西省的夏縣)建都。



  禹定國號為夏,初都安邑,到了帝相時遷都商丘,少康帝中興夏朝後又還都安邑。商丘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



  商代成湯在亳建都。據說殷都有三亳:谷熟為南亳,蒙為北亳,偃師為西亳。湯的都是南亳,亳在現代的什麼地方?有安徽亳縣、山東曹縣和河南商丘三種說法。



  《尚書序》記載說:「自契到成湯共八遷。」歷史書記載說:商的前期曾遷都四次,到了盤庚時遷殷,因此商代又稱為殷。殷是現在的河南安陽小屯,也就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挖出甲骨文的地方。



  商代八遷,古書上沒有詳明的記載,只有湯在亳建都,仲丁遷囂,河亶甲遷相,祖乙遷耿和盤庚遷殷的四遷。近人王國維考證八遷是:契從亳遷蕃,從薯遷砥石,從砥石遷商,從商東徙南山下,再由南山下遷商丘,又由商丘遷殷,再由殷遷回商丘,成湯最後從商丘遷亳;共遷都八次。



  西周在鎬建都,鎬在現在的陝西長安縣西南。



  周武王建國不久就生病死了。成王即位的時候年紀還小,由周公攝理政務。周公要鞏固國防和安定內部,又在洛邑另建一座王城,就是現代所謂的陪都。



  西周到了幽王時,他寵愛褒姒,廢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的父親申侯聯合犬戎舉兵討伐,幽王在驪山下(今陝西臨潼縣東南)被犬戎殺死。



  太子宜臼繼位,叫周平王。這時鎬京的宮室文物已被燒光,犬戎的兵又不肯撤走,平王不得已遷都洛邑。



  周公早年在洛邑建了王城,還在王城之東離洛邑十五里的地方建立一個成周城,就是古書上常提到的下都,專門收容不大聽話的殷代頑民。



  王城和成周城都是長方形。成周城東西六里,南北九里。王城東西九里,南北六里,有十二門。王城的中心是王宮,王宮外面左邊有宗廟,右邊是社稷壇;王宮的後方是商業區;王城之外還有外郭。



  從地理上看,洛邑在全國的中心,可以控制外圍的軍事重鎮。



  洛邑到了周代末年,附近的土地因諸侯不斷的侵佔,最後只剩下河南(即郟辱卩,周武王定鼎於此,即王城)、洛陽、新城、平陰、偃師、緱氏等七個城。



  洛邑在洛水的陽(北)面,在戰國時代,改名洛陽。漢代改洛為雒,設雒陽縣,魏代恢復洛陽。隋初叫洛州,煬帝時先改荊河州,后改河南郡,唐開元元年(713年)改河南府。



  東周以洛邑為東都之後,中國歷代還有後漢、魏、西晉、北魏、隋、後梁、後唐各代也都在洛邑建國都。]



  古代機器人,機械學和工藝學極度發達的成果



  我國古代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工商業已經非常發達了。《墨子》書中就記載公輸子用一把小刀削竹木,削成一隻喜鵲,飛到天空,三天都沒有落下來(《魯問》篇)的故事。



  秦漢以後,機械學和工藝學更加發達了。可惜的是古代許多科學技能,都被湮沒,沒有流傳下來。舉例來說,秦始皇生前為了建造他死後的墓園,在驪山共開了三個走道,墓道中央用銅做棺槨,並建造一個很大的宮觀,把許多奇器、珍物都布置在宮觀里,並且製造許多人物的石俑。中間還裝有弩矢機關,只要有人走近,箭就會發出來把那個人射死。外面並用械器灌注水銀造河成海。墓園裡的照明,是用一種名叫「人魚膏」做成的燭點燃的,它永遠不會熄滅。



  正史記載黃帝和蚩尤在涿鹿(山野名,在河北省涿鹿縣東南)打仗。蚩尤會魔術,他在戰場上起了一場大霧,伸手不見五指,黃帝的官兵都迷了路,不知去向。黃帝立刻派人把他造的指南車運到戰場,坐在指南車上,於濃霧中找到他的部隊,打勝了這場戰爭。周成王時代(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21年),一個從遠方來鎬京向成王獻書的君主———越裳氏,在半路上迷失了方向,周公趕忙派人送指南車去,把越裳氏接到鎬京。自此以後,指南車就失傳了。直到公元3世紀有個魏國博士馬鈞,和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在朝談到黃帝造指南車,高秦二人都說古代哪裡會有指南車,書上記的是靠不住的。馬鈞則說古代確有過指南車,如果不信,他願意製造一輛來證明。



  消息傳到魏明帝那裡,就於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下詔書叫博士馬鈞造指南車。馬鈞接到詔書,立刻開始設計,購買材料並動工製造,沒有多久,就造好了一輛指南車獻給明帝。



  指南車在魏國造成后,就在魏宮流行起來。後來晉武帝篡奪了魏國,在晉宮使用的指南車,已經改名為司南車。每逢皇帝出巡,司南車就開出在出巡車隊的前面做引導。



  司南車用四匹馬駕駛,馬由馬夫駕馭。車上除了做裝飾品的纓帶在隨風飄動、觀測風向以外,主要的是有一個木人筆直地站在車上,不管車輛怎樣轉動,木人的手指永遠指向南方不動。這輛司南車於西晉末年發生戰事後失蹤了。



  一個藩國向魏明帝進貢一種玩雜技的「百戲」,明帝叫人把它裝設在洛陽宮裡,安裝雖然完成,百戲卻不會轉動。明帝交給馬鈞處理。



  馬鈞叫人購買上等的木料,叫工人依照他設計好的圖樣,雕成許多整齊排列的齒輪,一面在地面上建築一個很大的蓄水池,把百戲和裝有齒輪的機器,安裝在水池裡,用水發動起來,百戲就轉動自如,栩栩如生;一面在那輛百戲里加裝許許多多的樂器和音響,改建了許多的假山和假獸,並安裝許多特製的木人,由他們打鼓吹簫、跳繩擲劍。這些木人在齒輪的轉動下,出入自如,非常活躍。明帝和文武百官,在洛陽宮觀看百戲,每一個人都稱讚馬鈞是一個了不起的「名巧」。



  另外還有一種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隻。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長兩尺;每艘各安五個:一個拿著酒杯站在船頭上,一個捧著酒缽站在旁邊,一個在船后撐船,兩個在兩旁盪槳。這些小船繞著水池的邊行走,走速比「水飾」快;水飾繞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來。



  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來,手拿著酒杯的木人自動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為他斟酒;客人把酒飲完,酒杯還給木人,木人接過酒杯,又回身向拿酒缽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滿。這樣周而復始地招待客人。



  隋煬帝時代,有一個名叫柳的文人,在當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書監,封漢南縣公。煬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後宮飲酒吟詩;煬帝和后妃在一起飲酒,也宣召他參加,有時還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滿腹經綸,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為人又很隨和,言詞詼諧,談吐幽默,說出的笑話常叫人聽得大笑不止。



  煬帝不能每天都宣他進宮,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個木人。這個木人的腹部裝有機關,能夠站起來,坐下去,並能行跪拜禮,和真的柳一模一樣。煬帝每晚在後宮夜飲,就叫宮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體很弱,跟隨煬帝到揚州后,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煬帝心裡非常難受。



  「賢內助」,從周代沿襲下來的稱呼


  中國古代的婦女,不但不能和男性立於對等的地位,有時還受男性的歧視和虐待,在家庭、在社會也都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



  最早記載男女兩性不平等的文字是婦女的「三從」,《禮記.郊特牲》說:「婦人是從人的:幼年從兄,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造成婦女生活不能自主和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從乾坤、陰陽的出發點產生出來的。《易經》就有這個觀點:乾為陽,坤為陰,陽成男,陰成女,男性要剛強,女性要柔順。所以自周代起就通行婦女三從的學說,當時社會上的人和一般家庭,都奉它為天經地義。特別是在周代的宗法社會裡,不但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妻子也是丈夫的所有物,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是這樣造成的,女子並自此形成一種柔弱、溫順的形象。



  古代的女子自小就和男子隔離生活,兄弟姐妹之間,在日常生活起居上,不能同坐在一起,不能在一塊就食,走路的時候,男的要走左邊,女的要走右邊。在夫婦相處上也有內外的分別:妻子只能管理家庭以內的事,不能干預外務。管理家庭的事,就是料理家內的雜事,例如做烹飪的事,古代叫做「主中饋」,做養蠶紡紗的事,古代叫做「婦功」;不但一般庶人階級的婦女要養蠶紡紗,就是貴為後妃、夫人,也要「蠶繅以為衣服」。現代社會已結婚的男性稱自己的妻子為「賢內助」,就是從周代沿襲下來的遺迹。



  到了漢代,婦女們的柔弱、溫順形象更加具體化了。叫女子形成這一形象的,是歷史上一個很有才華和很有名氣的女子名班昭。她寫了一部名叫《女誡》的書,標榜婦女要有「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女誡》全書七章,一千六百多字,是班昭晚年專為她夫家的女性晚輩和她的女兒寫的,是一部千百年來在婦女生活上影響非常深遠的書。



  《女誡》第一章是《卑弱》。書中說明古代女子的地位很卑弱,例如:女嬰自母體生出來,要放在床下睡三天,表示女子的地位很卑下、很柔弱。古人生女孩通稱「弄之瓦磚」,瓦磚就是古代婦女用的「紡磚」,是紡織綢布的工具,「弄之瓦磚」簡稱「弄瓦」,這句話的含義,表示女子的日常生活要勤勞操作。反看男子,一生下來就睡在床上,生男孩通稱「載弄之璋」,簡稱「弄璋」,璋是玉器。更說明男女在初生時,在家庭中享受的待遇不同,後代家庭歧視女孩就肇始於此。書中還說明:古代家庭生了女嬰要「齋告先君」,表示已生下了一位「繼祭祀」的女人,說明這個女孩長大出嫁后,要擔負起對家庭和祖宗「潔治酒食,以供祭祀」的責任,家是夫家,祖宗是大家的祖宗。《女誡》第一章接著說:一個女子能夠做到卑弱下人、執勤和繼祭祀等三點,就盡了女人的常道和禮法的典教了。



  什麼叫做卑弱下人?《女誡》說:對長輩恭敬,對平輩謙讓,凡事先人後己,自己有功勞不要居功,發生了責任不要推辭,並要忍受恥辱,表現出一種小心恐懼的樣子。這就叫做卑弱下人。



  什麼叫做執勤?《女誡》說:每天要晚睡早起,不要畏難,做家務事不要挑容易的做,做一件事就要做成功,不要假手他人,要自己親手去做,這就叫做執勤。



  什麼叫做繼祭祀?做妻子的要「正容色」和「端志節」地對待丈夫,平時並要保持清靜自守、不好嬉笑的態度,並烹飪出豐富而潔凈的酒食祭夫家祖宗。這就叫做繼祭祀。



  以上三種女人的常道,是古代女子必須具備的。事實上古代女子的地位確實也是很卑下的,在平日生活上也處處表現出男尊女卑的樣子。譬如:男子說話可以高聲喧嘩,女子說話就要低聲下氣;女孩滿了十歲,就要在家紡紗織布和養蠶作繭,乖乖地幫助母親做菜、祭祀,沒有絲毫的自由,充分顯出女子一種卑下的樣子。



  自從漢班昭寫了《女誡》這部有關「婦道」的專書以後,女子的守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功,自此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了。特別是在婦女們,並都引用四德為她們終身服膺的規範。到了宋代,理學大興,張橫渠也寫了一部女誡的書,主張婦女對丈夫要婉順。周敦頤寫的《通書》,主張的「夫夫婦婦」,就是「夫為妻綱」的意思。程伊川並主張男子可以出妻,寡婦卻不能再嫁。朱熹也主張女子要終生守身如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他說的名言。明代朝廷也極力提倡貞節,仁宗孝文皇后並寫了一部《內訓》,倡導女子要「謹言行」、「崇聖訓」、「景賢范」等,清代並將這部《內訓》連同《女誡》、《女論語》和另一部《女范捷錄》編成一部女四書,教化全國的女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3

主題

5690

帖子

123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39
沙發
借屍還魂 發表於 2008-5-24 12: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