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震過去8天了奇迹還會出現嗎?

[複製鏈接]

104

主題

385

帖子

16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今天看到新聞說上海救援隊救出了一個名被困179小時的男子,那一刻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心情。廢墟下奇迹還會發生嗎?

查到兩篇關於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回顧,生命奇迹真希望它再次出現。


來源:《燕趙都市報》

唐山地震:15天後奇迹生還的五礦工今何在


30年後,一個有陽光的下午,唐山市古冶區趙各庄鎮南工房,大地震時創造了生命奇迹的5個人中現在只剩下李寶興、王文友兩個。

李寶興現在仍是開灤趙各庄煤礦的一位井下工人,他在井下的工作是看水泵,王文友現在工作在錢營礦鉚焊車間。兩個人還都不算太老,李寶興今年47歲,王文友今年50歲,對於兩個沉默寡言的工人來說,大地震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

5礦工深埋900米井下

大地震發生時,李寶興、王文友正跟著三個年長的工友在採煤5區10巷道0597工作面緊張地生產,這裡,距地面882米。三個年長的工友分別是55歲的班長陳樹海,44歲的採掘組副組長毛東儉,27歲的採掘組組長王樹禮,李寶興、王文友被工友們稱作小李和小王,那時的小李才17歲,小王20歲,剛剛參加工作半年,還幾乎是孩子。

正當5個人奮力出煤時,大地深處的震顫開始了,電突然斷了,巷道陷入黑暗,作業面的碎煤嘩嘩地落,一片塵土,看不見人,粗壯的立柱咔咔折斷了。

十幾分鐘之後,抖動結束了,5個人試著抖落身上的碎煤站立起來,這時他們發現已陷入絕境,排水停了,水馬上要漫上來,通風斷了,而且巷道多處塌方,又堵住了通道,致使井下空氣越來越稀薄……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井下工作了幾十年的老班長陳樹海判斷,一定是發生了比瓦斯爆炸更嚴重的事,可能是帝國主義投下了原子彈!這是那個年代里的人很自然的思維。

「我們一定要一起活著出去,指望上面的人來救我們,看樣子不行,想活命就得干!」鎮定之後,老班長陳樹海鼓勵著大家。

今天,李寶興和王文友心裡還對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故去的老班長陳樹海充滿了懷念與感激,他們說,幸虧有老班長這個在井下幹了幾十年的「活地圖」,大家才可以從已被地震震得一片扭曲的井下摸索著走出陷區。

奮力挖掘出生命通道

按照陳樹海的經驗,沒有向上走,他估計越往上塌得越凶,往下下八米立槽,可到達二中運輸巷道,可以從此出去。五個人開始掏「立槽」,那兒全堵著煤,必須把煤掏光才可以打開通道。沒法用鍬使勁,就用礦工帽,一帽一帽地端。從早晨一直干到下午6點,立槽掏通了。但下去一看,運輸巷也堵了。就在5個人怔怔地不知所措時,下午6點40分的餘震來了,掏了一天剛掏空的「立槽」又被上面下來的煤給堵死了。拼死拼活十幾個小時,一下子前功盡棄!更怕人的是,五盞燈滅了三盞!眼看5個人就要被地底900米的黑暗掩埋!

小李和小王絕望地哭起來,躺在地上死活不願意動了,老毛和王樹禮也茫然不知所措,饑渴、勞累,恐懼交加,5個人都非常絕望,最後還是陳樹海先振作起來。

大家都聽老陳的,他有氣喘病,幹不了重活,4個人在他的指揮下用大杴掏煤,試圖打通向上的「立槽」。

4個人絕望而又瘋狂地掄動大杴,19個小時過去,立槽終於打通!大家已經36個小時滴水未沾,渴極了,用手捧著喝自己的尿,小李小王噁心得都吐了。

就在他們爬行著用流著鮮血的雙手掏開金屬架上方的矸子,準備打開生命通道時,最後一盞礦燈熄滅了,這個瞬間,李寶興看了看錶:4點30分,7月30日早上的4點30分,從此之後的13天里,他們失去了光明和時間。

地下一日長於百年

當他們爬出這條鬼門關時已在兩天或三天以後,他們拉著水管電纜,通過煤眼兒上到九道巷,幸運的是,他們踩到了水!疲憊饑渴的他們驚喜地叫起來!

喝足了水,生命又恢復了一絲活力,他們摸到工具房,摸到電話機。搖電話,卻沒聲響。

大家在工具房裡靜靜地等,沒有人來,沒有聲息,只有自己的心跳還顯示著時間的存在。又等了很久,大家決定繼續走,不在這裡等死。

順著鐵道往外走,大夥都累極了,不時栽進水窪子。後來一路跌跌撞撞終於摸到了「馬路」口,走不動了,大家癱坐在地,巷道漫上來的巨大的水聲提醒著他們危險的處境,水很快就會漫上來把他們淹沒了。他們必須要沿變得曲折的「馬路」爬上垂直300米的8道巷,才有可能逃生。

垂直300米的「馬路」,一個一個台階上去,有800米。

這個5個體能已經幾乎完全耗盡的人,每登一個台階,他們的腿都要顫抖半天,拼盡全身的力氣,大家找了找了根棍子,每個人都死死地抓住。一邊走,一邊喊著後面跟上,才走上三四十個台階,他們就迷了路。那裡是一個平台,他們在黑暗裡轉來轉去,也不知費了多少周折,才找到向上的台階。再往上,每走三四十個台階,又是一個讓他們失去方向的平台……

本來就有病的老陳越來越不行了,小李小王攙扶著他。老毛把在9道巷扯了兩個草墊子,休息下來就用草墊子給大伙兒墊。小王和小李一陣一陣哭泣,大家的心都在急急地跳,沒有任何食物的胃抽搐不停,只有一遍遍喝道邊的污水……

他們終於從九道巷來到了八道巷。800米的路,走了四五天的時間!

難忘工友溫暖的體溫

今天的李寶興和王文友說,虧了5個人在一起,如果是一個人,早絕望而死了。

8月6日或7日,他們來到八道巷,沒有找到向七道巷繼續攀登的路口,也再也沒有力氣了,他們摸到了載人運輸車,五個人鑽進車廂,躺下來,等待救援。

開始大家還有說話的力氣,老陳怕大家想不開,就跟大家說話,熬時間,他們拉家常,說各自吃過的好吃的食品,以此來充饑。

幾個人身上的熱量已幾乎沒了,除了喝水他們找不到任何東西填充肚子。黑暗的井下變得越來越冷,大家就擠在一節車廂里,互相用身體溫暖。

李寶興今天還清楚地記得,抱著自己的是毛東儉。老毛當時44歲,他的大兒子比李寶興還大一歲,老毛像抱著兒子一樣抱著李寶興。

大約是8月9日,一個工友迷糊間突然發現了3盞礦燈,大家喊,但微弱的喊聲讓流水聲淹沒了,李寶興今天對記者回憶說,這三盞燈就離大家有10來米遠!

3盞礦燈的離去讓大家又失望又振奮,一定會有人來的,他們從這時起輪流在門口放哨,觀察巷道盡頭,等待燈光,其餘的人在車廂里抱在一起等,大家不敢睡覺了,都在黑暗中睜著眼睛。

8月11日中午12點整(後來大家知道的這個時間),一盞礦燈由遠及近,大家都一起爬起來,向這盞燈爬去,王文友一下子撲倒了,抱住了來人的腳,把來人嚇了一跳!

礦燈下的來人是技術科的羅履常,他用燈照著腳下,「這不是采五的人嗎?」他問:你們知道今兒幾號了嗎?」「哪知道啊?」「8月11日啦,半個月啦!早琢磨你們死了!」

5個人救上來了,許多人都不敢相信,有工友跑到李寶興家報信,剛從巨大悲痛中恢復的家人怎麼也不相信,李寶興的父親對這個工友說,大侄子,咱沒冤沒仇的,你跟我們開啥玩笑啊?

30年過去了,陳樹海、王樹禮、毛東儉先後故去。李寶興、王文友現在的家境都不好,特別是李寶興,妻子常年有病,拉下巨額的債務,閨女不能出去工作。但對於舊日的苦難他們已經很平靜地看待,他們心中珍藏著的,是幾個工友溫暖的體溫和相互的扶持,那是那段黑暗記憶里溫暖的陽光。

104

主題

385

帖子

16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7
沙發
 樓主| 中文普通話 發表於 2008-5-20 20:13 | 只看該作者


唐山市古冶區趙各庄鎮南工房,大地震時創造生命奇迹的5個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主題

385

帖子

16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7
3
 樓主| 中文普通話 發表於 2008-5-20 20:17 | 只看該作者
來源:《燕趙都市報》
      
拯救:一人的命與五人的生

      
一個和五個

  一些人的命運冥冥中似乎已經註定。

  「從地震當天到8月4日,我們連續每天下井找人。」1976年8月11日,唐山大地震后第15天,開灤趙各庄礦技術科通風技術員羅履常又一次下井了。一同下井的還有一個同事和7名救護隊員,但這回下井,主要目的已不是尋找失落井下礦工,而是為礦井恢復生產做進一步的排險調查和準備工作。

  巷道內的積水尚未排凈。沿皮帶斜井下到八道巷,羅履常看見整個井口淹沒在水裡。

  「我們做短暫休息,準備繞高風道東行。」羅履常說,幾乎沒有人再對井下有人生還抱有希望,他也一樣,震后已15天,在他腦子裡井下已沒有礦工生還。而也就在這瞬間或說是心有靈感,他和隨行的救護隊員說:「你們在這稍等我一下,我趟水往裡看看。」

  羅履常獨自趟水往裡走。積水越來越深,怕高腿靴進水,他一步一抬腳,只能慢慢向前。只有一道礦燈光,伸向地獄一般黑暗的前方,前方傳來的是從上巷向下巷傾瀉的水流聲。積水更深了,前進一步更慢了,好像有喊聲,混雜於流水,他以為是等候的救護隊員在招呼他,仍繼續向前走。

  「當我仍繼續往前走時,突然間有人把我緊緊抱住,恐怕我會瞬間消失。」羅履常回頭一看,竟是被困多日還活著的陳樹海等五名礦工。已經過去整整15天了,誰會相信井下還有人活著?

  難道是活見鬼

  羅履常沒有害怕,這些日子他已經見過太多的死亡。「羅技術員,你咋才來找我們?」聽到抱住他的礦工帶著埋怨的聲音,羅履常非常激動,他告訴五個礦工:「今天我又帶救護隊下井,他們在外邊等候呢。」

  羅履常同時也在心裡自責:雖然地震后連續下井搜索尋找遺留在井下的礦工,卻沒有及時發現他們,解救他們上井;今天不發

  現他們五個人,等再過一段時間,排完積水,那時恐怕在礦內發現的將是五具遇難礦工的遺體。

  羅履常說:「當我想到這可怕的情景,我的心在震顫,若真是這樣,內疚將永遠伴隨著我的後半生。」把五個礦工安置在安全地方后,他不顧腳下的積水,飛快地往外跑,通知等候的救護隊員……

  一個人,一段鬼使神差似的路程,把5個奄奄一息的人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鮮花掌聲之外的命運

  五個被營救上井的礦工成了挑戰生命極限的英雄。1924年出生在越南的羅履常在1976年那次救助之後,自覺地退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外,他讓目光穿過鮮花和掌聲,跟許多倖存者一起在台下向台上的英雄們致敬。

  誰不渴望鮮花和掌聲?但此時的羅履常更渴望多舛的命運儘快有新的轉機。1952年,他28歲,從新加坡回到國內,「那時候祖國正需要人,我想報效祖國。」此前他在新加坡中國銀行工作了6年。新加坡屬於英國殖民地,這一次的離開也就意味他不能再回去,「我大哥跟季羨林是朋友,我越文很好,我想讀北大的東方系。」

  然而,羅履常沒上北大,他響應號召,報名到東北工學院,入採礦系學採煤專業,四年後畢業分到了開灤礦務局趙各庄礦。

  這時羅履常的處境已沒有剛回國時的愉快。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越南、新加坡都有他的親戚,海外關係複雜,任他如何辯白,他都掙脫不掉當時的政治環境對他身份的質疑。

  「那邊待遇好,為什麼回來?」

  從見習技術員做起,到通風區技術員,再到技術科通風技術員,羅履常有近五年時間下放到採煤區勞動,「工人對我很好,特別是來回檢查的瓦斯工,一看見我推車很吃力,就過來幫忙,還有掘進班的工人,對我感情很深。」

  這段時間,他和井下一線的許多工人結下深厚友誼,這些礦工兄弟不在乎不計較他這個「政治上有問題」的老羅,真跟他掏心窩子地好啊。他呢,找到了從未有過的滿足和信任。

  1973年,一次透水事故,讓他重又回到技術科通風技術員的崗位。也正是在這個崗位,他親歷了唐山大地震驚心動魄的前前後後。

  「月末,一般是最後三天,礦上要求每個科室人員也下井參加高產出煤勞動。7月27日晚7點我們技術科下井,28日凌晨1點完成任務,從井下上來,見地面和天空烏煙瘴氣,我以為是快下雨了」。羅履常說,他沒往別處想,跟平常似的,上了二樓的澡堂。正洗著澡,地震了,先顛后晃,他不知怎麼從二樓下到了一樓,此時手裡只拿了條毛巾,還光著身子。

  不遠的礦井在冒煙。

  不知道井下還有多少工人。

  「我有責任下去搶救他們。」

  羅履常想先回家找件衣裳穿上。可整個趙各庄礦都平了,六百米長的回家路,平常用不了五六分鐘,現在找不到了。終於摸回家。家也平了,不過讓他驚喜的是,妻子和三個孩子逃過了此劫,且毫髮無損。他顧不得過多安慰驚魂未定的家人,找了膠鞋和衣服穿上,清晨5點左右又返回礦上。

  找到礦上領導,羅履常自告奮勇要求帶救護隊下井救人:「我對井下巷道特別熟,全礦井的巷道我都特別熟。」

  羅履常帶領7個救護隊員,走下礦井。

  我現在有點相信命運

  五個礦工井下堅持15天奇迹生還的故事披露后,為無數人所知,驚嘆。發現這一奇迹的關鍵人物羅履常卻很久未被提及;後來提及了,也多隻提他的姓。很久之後,他才真正為人所知,所嘆。

  羅履常說:「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艱難跋涉,蒙難礦工安全抵達地面,來迎接的有領導、醫療隊和新華社記者。護送工作完成了,我心裡鬆了一口氣,我單獨離開現場,溜邊回家。那時候還沒有我說話的地方,不過我想事實真相總有還真的時候,只是時間而已。」

  羅履常的命運在1978年之後終於有了徹底改變,1980年代他當選了唐山市政協副主席。他再不必像過去一樣對自己的華僑身份有所顧忌,複雜的海外關係也不再是他生命和生活中沉重的負擔,他有了周圍許多人所有的做人的尊嚴與平等自由。他與五個獲救礦工的交情也在延續,只是他更願意在不大的私人空間談論和享受這份交情,很少向外人提及罷了。

  「五個礦工之所以能夠死裡逃生,在於他們眾志成城,發揮集體力量;在於他們創造了生存的有利條件;最可貴的是他們患難與共,互相關懷,勉勵一定要活下去,等待井上救援人員救他們上井。」

  現在的羅履常已82歲,身體健朗,與家人平靜地生活在唐山市一座普通的居民樓里,平靜地接待還健在的過年來看望他的獲救礦工。「三十年前我在井下發現五個礦工的悲歡情景,在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我現在有點相信命運。」

  羅履常說:「許多事情我不在乎的,我的信念是知足常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6: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