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汶川大地震,讓中日兩國重新認識彼此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8-5-19 1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博客:薩蘇 - 時間:2008-05-18 bolaa

-

5月16日,中國汶川大地震之後的第四天,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神戶新聞》等各大報刊,甚至主營體育八卦的一些小報,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同一條新聞作為頭版頭條,那就是日本緊急震災救援隊到達中國,開始投入救難工作的消息。與此同時,日本最大的網路媒體日本雅虎,也用「日本(救援)隊率先到達!」的大字標題,隨時將救援隊在中國的活動和照片,用最快的速度傳達回日本。

日本的工薪族有在電車中看報的習慣,看著這些擰眉讀報的日本普通人沉重的面孔,彷彿可以感到一雙雙焦慮的眼睛從這片異域島國對西方遠處地震災區的凝視。

應該說,從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瞬間開始,日本媒體對於中國方面的報道或多或少都站在了人道主義的立場,態度比較客觀。5月12日晚6時,在地震剛剛發生三個多小時以後,日本NHK國家電視台,即將其作為第一條新聞播出。日本政府迅即撥出五億日元作為緊急援助。中國政府的救災活動,也得到了比較正面的報道。此後,對於中國的災情,日本媒體基本是與中方同步跟進,表現得積極而客觀。

在西方和日本,媒體的態度,常常表現的是一種對於讀者的迎合。因此,即便沒有政治干預,所謂「新聞自由」之下,作為經濟實體的媒體,卻並非也無法以完全的客觀為基調。然而,從媒體的態度,大體可以看出其民眾普遍的心態趨勢。這次,日本對於汶川大地震的報道態度,可以說反映出了日本政壇和民間對中國共同的善意。

從網上輿論調查來看,大多數日本普通民眾對於中國地震的態度,也充滿關切和同情。

應該說,作為中國人,這是一個我們可以預見,又有些驚訝的態度。

說它可以預見,是因為隨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政府總理溫家寶,日本首相福田,安倍的交互訪問,中日兩國在過去的幾年裡,從融冰到破冰,雙方在小泉時代走到冰點的關係已經在逐漸回暖。

然而,中日兩國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家敢於說兩國關係可以在一夜之間獲得突破。幾十年的對立,沉重的歷史問題,東海石油開採等方面現實的矛盾,使雙方民間對彼此的態度,籠罩著一層深刻的冷淡和不信任。雙方政府在處理兩國關係時,始終保持小心翼翼的節奏。

所以,汶川發生大地震后,雙方的接近和彼此間的善意卻超乎了人們的預料。

日本方面,除了提供贈款外,還積極與中方聯絡,派出緊急救援隊投入救災,日本的NHK國家電視台在晚間黃金時間播放了中國震災的募捐新聞。

而中國方面,對於日本在這次救災活動中的幫助,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都報以較為正面的評價。而且,日本的救援隊,是中國政府第一支批准進入災區的外國救援隊伍。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雙方的網路輿論上。日本《產經新聞》報道了素以反日情緒高漲著稱的強國網上,中國網民對日本救災隊伍的感謝之詞 – 「謝謝你們,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而筆者在將日本方面善意報道中國震災情況的新聞翻譯發表在新浪網后,其後的評價出乎意料地全部是非常正面的反響。如 「很感動!這幾天我們全家一直很關注日本救援隊的情況,希望他們能幫我們從死神的手裡奪回更多的生命。儘管16小時的努力沒有完全成功,但我們也都看在眼裡,真的很感謝!希望他們為生命繼續努力,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我曾經很厭惡殺害了無數中國人的日本人。然而,這畢竟是歷史了。救援隊的人數雖少,卻讓我心存感激,願中日友好關係世代發展下去。日本朋友,謝謝。」「感謝日本人民的支持」,「 相信下次日本有難,中國也會全力支援」。。。日本方面,由於生活中含蓄的性格特點,網路成為日本人發泄情緒的「垃圾站」,在日本網路上,幾乎很難找到對某件事的正面評價。出乎意料的是,在這次的地震災害面前,日本網路輿論中卻充斥對於中國方面的善意,例如日本雅虎網評中,對於今天《時事通訊》上中方感謝日本救援隊的報道,最為日本人所認同的網評分別是 – 「這是比外務省和政治家更好的『外交』活動。」(1392個支持),「支持救援隊員!讓我們和中國人一起努力吧。請接受(日本)隨後的救援物資吧,今後的生活恐怕也會有艱難,請振作起來」(969個支持)「全世界都期待著共同的好消息。受災者和救援者,共同努力啊!」(923個支持)。下面則是 – 「實在是艱苦而有價值的工作啊,需要不需要援軍?」「同樣是消防員,看完所有的評論忍不住流淚不止。。。」「聽到這樣溫暖人心的聲音,不願意再有人提反中的看法。」「瓦礫中的人們,請再堅持一下,救助隊員,你們是日本的驕傲。」

如果翻閱地震幾天以前中日雙方的網路輿論,雙方相互表達的強烈不滿會讓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同一個地球上。

人們忍不住要問 -- 為何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五月十六日,日本《J-CAST新聞》用了《派遣救援隊和捐款,中國對日情緒驟然變暖》來形容這個奇妙的變化,很快其他各大媒體也出現了類似的評論。日本記者寫道:「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犧牲者可能超過五萬人的四川大地震中,隨著日本的救援隊首先進入災區,中國的網路上充滿了『謝謝,日本!』的聲音。」欣慰中帶著一種不明其所以然的困惑。

更令人驚奇的是,如果說最初日本媒體和輿論的善意,來自於人道主義的同情。這種同情卻在隨後的幾天中發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積極和客觀的體現,變得越發明顯。其中比較典型的變化是報道的態度。最初的媒體報道中,可以明顯看出戒備和不信任的痕迹,如時事通信社13日針對《環球時報》對世界各國救災態度報道的評論,一方面可以看出滿意於對日本方面善意的承認,另一方面,又疑慮這篇文章提到西方媒體反華的聲音在此時悄然消失屬於一種宣傳手段。然而,各報的報道迅速變得更加溫和,如14日,《每日新聞》駐四川記者鈴木玲子用充滿感情的筆調描述了綿竹一名幼兒園女教師用生命挽救園兒的情景,在日本引發極大反響。各媒體對中國政府方面救災活動的態度也從略帶非議地強調災區對救援的急切需要,轉到同時更多正面報道各路救災隊伍的努力。在今天出版的《每日新聞》中,甚至幫助中國方面闢謠,用當地日本記者的親眼所見,稱某些媒體所謂「中國政府封鎖災區出入」的消息純屬謠言。

人們恐怕更要問:雙方善意的發展,怎麼會如此迅速?

事實上,如果進行一點分析,就會發現,中日雙方關係在大地震的面前展現出這種健康發展的勢頭,實際上是符合邏輯的。應該說,它既體現了中日雙方在現實利益中互惠狀況的大背景,也是幾代中日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其背後有著深刻的原因。

中日雙方在現實利益中互惠的大背景,指的是中日關係通過十幾年政冷經熱的發展,中日雙方,特別是日本,逐漸認識到,雙方實際上處於一種「雙贏」和互惠的狀態,而並沒有你死我活的利益衝突。

提到這個大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更早一些的奧運火炬傳送及其間所遇到的波折。在奧運火炬傳遞和西藏騷亂風波中,歐美主流媒體幾乎一邊倒地指責中國的立場。然而,在這種聲音里,日本媒體的反應卻溫和得多。對比舊金山火炬傳送中當地媒體完全忽略華人的聲音,日本媒體較為客觀地報道了在日華人維護火炬傳送活動的規模和影響。

是日本媒體比歐美媒體更加客觀么?這當然不是。這是因為,歐美媒體對中國的攻擊,與其說其是針對某件具體事情,不如說是體現了歐美各國對於中國經濟,社會實力增長的緊張和恐慌。擔心一個強大,而且價值觀上有所差異的中國對其構成威脅的背景,在歐美各國的媒體和民眾中引發了連鎖反應。而長期在日生活的華人,很容易預料到這種連鎖反應在日本不會引起很大反響。

這是因為,今天歐美各國的反應,正是小泉政府上台時,日本國民中比較典型的對於中國的態度。由於中國的高速發展,當時的日本對於中國有著同樣的不安。認為隨著中國在亞洲越來越強大的事實,必然對日本構成重大威脅。尤其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傾向,更在日本民間引發某種意識的恐慌。這種恐慌,是此後多年間日本對華態度持續降溫的重要原因。當時我在日本的一個研討會上,聽到日本專家這樣描述對華看法 – 日本有兩種人是對中國最為不滿的。一種人是下層藍領,他們因為中國發展而喪失優越感,並擔心中國人搶掉自己的飯碗而憤怒不安,另一種人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有識之士。他們認為中國和日本同處於東亞的一個空間,中國的強大,必然伴隨著對日本利益和地位的擠壓,雙方的利益衝突不是溫情友誼之類的說法可以解決的。

因此,當時日本民間對華抱有好感的比例,持續下降,反華情緒高漲。

然而,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今天日本人對中日關係的深層看法,卻發生了可以看到的變化。

中國比十年以前更加強大了,日本卻沒有如預期的真的受到多少「擠壓」。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雖然在輿論上與日本有著激烈衝突,但並沒發展到而且看來也沒有趨勢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相反,中國的利益與在華有著巨大市場和外資規模的日本息息相關,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日本,逐漸成為了日本的「景氣槓桿」,雙方的GDP增長率對比明顯呈正比例,並不是中國發展,就意味著日本吃虧。中國的資源,人力,日本的技術,資金,形成了雙方互補互利的格局。即便是中日關係最不好的時候,雙方的經濟往來依然越來越紅火。

這幾年,日本對華的態度在潛移默化地好轉,這不是更換一個兩個首相的原因,它反映的是日本民間對於中日可以「雙贏」的認識。而胡溫相繼訪問日本,中國政府首腦在外交方面積極的態度,也使日本逐步打消政治方面的疑慮。天下之財並非定數,民族主義不是沙文主義,關心自己銀行里的存款,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搶劫鄰居。日本人發現,中國的發展,也可以是一件有利於鄰國的事情。

事實勝於雄辯,感到所謂中國威脅論,實際上只存在於紙面上,日本民間對於反華的情緒,就越來越難以象十年以前那樣高漲了。沒有這種情緒,對於西方的「連鎖反應」,日本國民的興趣,也就自然沒有那樣高。

有趣的是,當日本反華的聲音最為高調的時候,歐美各國,卻沒有多少應聲。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規模還基本限於亞洲,只有日本感受到了中國的 「威脅」,其他西方國家沒有切身體會,自然不會有多大的關心。而今天隨著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影響的擴大,遙遠的歐洲和美洲,也終於感到了它的「威脅」,使他們做出了抵觸的反應。從日本的角度看,這應該是在步自己的後塵呢 – 日本反華的時候,西方目前對中國攻擊的各個問題,當時無疑更為「顯著」。

也許,西方對中國的看法,也不得不經過一個類似日本的過程吧。等到他們看清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到底是威脅還是有利,反華的聲音,自然也就沒了市場。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雖然從心底不再感到「威脅」的恐慌,但日本右翼政客營造出的反華氛圍,卻不是可以立即消除的。因此幾年來,中日雙方的關係,依然在低谷徘徊。以在日本的生活經驗感觸,日本民間對中國的疑慮主要存在於兩點 – 第一點,妖魔化中國的結果,使很多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看法比較消極。多年來,日本右翼媒體在雙方矛盾激化的時代,灌輸給日本普通人這樣的中國人形象 – 沒有道德,自我中心,不講信義,素質低下。在這種慣性思維的影響下,很多日本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極為扭曲;第二點,由於雙方長期的對立和怨恨,很多日本人認為不可能獲得中國人的諒解和友誼,中國人天生就會仇恨日本人乃至所有的外國人。因此,他們對於改善中日關係,根本不抱希望。

然而,這次大地震,卻給了日本人一個新的機會,來重新認識中國和中國人。
事實上,這種機會,此前就有前奏,只是沒有這次這樣強烈,所以,潛移默化的結果,才帶來巨變的感覺。

第一個前奏,早在去年秋天,我作為嘉賓參加香港鳳凰衛視震海聽風欄目的一個討論節目。其內容,是日本女足和德國女足在杭州的比賽,當時,中國觀眾給了日本女足大量的噓聲,日本女足卻在比賽結束時打出了「感謝CHINA」的橫幅。。。我對邱震海先生說,一定還要加上一句話啊, – 「當日本女足打開這條橫幅的時候,全體中國觀眾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是當時真實發生的情景。

中國人並不是一味仇外的民族,在歷史上,最難同化的民族,都在中國的土地上能夠融合於一體,最難和平相處的宗教,都能在中國的土地上找到共同發展的機會。儘管從一八四零年開始,遭到了一百年列強的蹂躪,在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人依然收養了多達數萬人的日本遺孤,歷史上沒有哪個民族曾用這樣的善意對待過剛剛在自己國土上燒殺搶掠過的另一個民族。中國人對於善意,有一種最樸素的投桃報李的精神。所謂「憤青」現象的出現,與其責怪中國人排外,不如仔細想一想是否曾經用善意對待過中國人。

我想在場上的日本女足隊員,一定理解了這一點。

我對邱震海先生說,這一句話一定要加進去 –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說的就是這種話。

第二個前奏,今年在日本長野的火炬傳遞活動,在日華人群起聲援。儘管日本的報道對中國方面並不夠完全的客觀,但一個微妙的細節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 沒有一家報道抱怨過在長野中國人表現出的道德素質。事實上,那一天儘管上萬的中國人到了長野這個整潔的小城,但當他們離去的時候,長野只有比他們來之前更加清潔美麗。每一支中國人的隊伍都有人攜帶了垃圾袋,準備在回程中帶走亂丟的垃圾。然而,那一天大多數中國人的垃圾袋都是空空如也 – 因為根本沒有人亂丟垃圾,又上哪裡去撿?在火炬傳遞的終點若里公園有一大片蔥綠的草坪。中國留學生們相約不上這塊草坪,以免踐踏損壞草皮,寧可繞路數百米。在火炬傳遞到達的時候,為了讓後面的日本觀眾能夠看到火炬,等候了幾個小時的幾百名大阪大學留學生們一齊蹲了下來,放棄了自己看火炬留影的機會。他們蹲著唱國歌的情景,和反華團體動輒發生的暴力行為,不能不讓普通日本人產生反思 – 中國人真的是自己認定的素質低下的人么?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汶川大地震發生了。

最初,日本人同情的表現,應該是出於他們感同身受的慘痛經歷。日本是地震多發國,東京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給日本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可能日本人是最能夠理解一次7.8級的大地震,對當地的人民,代表著什麼。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5月16日,日本文部省召開緊急會議,根據中國四川大地震的結果,初步認定日本有三分之一中小學校舍需要進行防震加固,就體現了日本人這種對於地震的憂懼心態。

然而,有兩件事是普通日本人沒有想到的,可以說,這兩件事,是促成這次抗震救災中兩國關係改善的重要原因。

第一件事,是中國輿論對於日本方面同情和支援的回應。如前所述,中國方面對日本方面的努力給與了極高的評價。《產經新聞》以《救援隊派遣促成歷史改變,反日情緒轉為網上如潮感謝》的標題,報道了中方這種積極的反應。《時事通信》則報道了在青川救災的日本救援隊遇到的感人事情 – 中國的災民在表達感謝的同時,甚至將僅有的配給食品拿來與日本救災隊員和記者分享。顯然,中國方面這樣的善意回應,讓日本民眾始料不及。這種鼓勵使日本方面的工作人員群情激奮,紛紛表示將繼續全力投入救難。「前幾天有降雨,有水分的話,倖存者的搜尋依然是有希望的,我們將繼續努力工作!」日本的搜救隊員的話引來中國方面更強烈的回應。這種良性的互動,讓日本民眾對於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產生了更強烈的信心。這次大地震成了一個平台,讓中日雙方明白在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其實對方都不是洪水猛獸,善意會獲得善意的回應。作為鄰居當然希望友好相處,雙方原來所缺的,只是對於對方的信心。

「東海(石油)問題依然是存在的,但是兩個正常友好的國家之間有矛盾也是正常的,英國和美國之間也一樣。從這次地震看,這並不妨礙日本和中國可以友好相處。」在日本雅虎上,一個日本網民的留言獲得了幾百個支持的意見,可以算是大地震后在日本一種對兩國關係比較典型的看法。

第二件事,是中國人在大地震的背景中表現出的崇高的道德水準。《產經新聞》記者福島香織在《中國各地空前的大獻血與大捐獻 – 四川大地震影響下》(5月17日)一文中,帶著敬意描述了這樣描述災難中的中國人 – 「「どうしても獻血したい。予約はできないの?」。年配の女性が獻血車の受付に迫っていた。「すみません、午前5時から並んでいる人もいるんです」。係の青年が丁寧に斷る。」(「不管怎樣,也希望讓我獻吧。不能給我做個預約么?」有上了年紀的女士急切地對獻血車的工作人員問道。「對不起,這些排隊的人早晨五點就來排隊了。」工作人員溫和地拒絕道。)「獻血の受付をすませた陳艶さん(21)は午前5時に起きて郊外からバスに乗ってきた。「昨日も來たのだけれど、時間が遅すぎて獻血できなかったから、今日は絶対に、と思ってきた。インターネット募金も100元(1元は約15円)したわ」。大學を卒業後も仕事が見つからずに無収入でいる陳さんだが、「私より被災者の方が大変だから」という。」(獻血的窗口,陳艷(21歲)是早晨五點就乘公共汽車趕來的,「昨天也來了,時間晚了,所以沒能獻上,今天是一定要獻上了。另外,在Internet上捐了100元錢。」陳在大學畢業后還沒有找到工作,沒有收入,但是她說: 「受災的人,比我要困難。」而瞿萬容老師用身體保護孩子的悲壯,讓日本讀者悚然動容,感嘆道:「若是世界都是這樣的人,那世界就只有和平了。」

這些報道,與新聞圖片中,中國人拼力的相互救助,對親情的真摯表現,乃至溫家寶總理災救災中的剛毅表現,都大大動搖了對中國妖魔化的宣傳,所謂中國人「自我中心」,「道德低下」等說法不攻自破,使普通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好感和認同感大為增強。

在這樣的衝擊下,中日關係在這個災難的時刻,能夠獲得意料不到的進展,可以算是件不幸中的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日本民間對於救援隊在中國的活動十分關注,中國方面對日本救援隊的高速高效出動給與了高度評價,這也引發了一種新的思維。

日本長期以來,一直追求所謂「正常國家」的國際氛圍,但這種努力一直沒有得到周邊各國的認可。這種情況,使日本人對於參與國際行動有著一種強烈而積極的追求。這是這次日本到中國的救援隊得到極大關注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們受到的關注,遠超過前往伊拉克的日本自衛隊,受到的評價也大不相同(前往伊拉克的自衛隊在家門口就受到日本人的強烈抗議,被迫悄然出發),其原因又在何處呢?不妨可以看出,在伊拉克,印度洋等國際活動中,日本扮演的始終是給其他國家打下手的角色,而到中國救災,則是日本自己獨立決定,獨立執行的行動,獲得的榮譽和讚許,也為日本一家獨有,其國際影響自然不能與伊拉克等行動相比。

這次行動儘管還沒有結束,國際救援隊在中國所收穫的讚譽和肯定,卻已經讓一些日本人開始反思 – 日本走向「正常國家」的道路,是哪種方式更起作用呢?是咬牙切齒地對其他國家發出不滿,製造對立來「威壓」對方,還是通過這樣利人利己的行為「春風化雨」,效果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中日關係必然還要經歷波峰波谷,但這次地震的救災工作,的確給了兩國人民一個相互接近的機會。

0

主題

61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2
沙發
real-me 發表於 2008-5-19 12:54 | 只看該作者

反觀韓國-一個所謂二戰的『受害者』

內幕有爆出實際上韓國人殺中國人比日本鬼子要殘忍的多。當時還不怎麼相信,後來看著他們那副嘴臉就出來了。一個個自負,專門看著中國的好戲。這種民族,怎麼能不經濟蕭條,民族主義太狹義。而且比日本陰險狠毒,和那些日本右翼分子有的拼。想說當年中國還幫他們,簡直是養了一頭狼,虎視眈眈的望著中國。

這次日本不管怎麼樣,不管是什麼原因,也要感謝他們幫助中國。中國是懂得感恩的民族。你敬我,我也敬你;要是你得寸進尺,我也不會客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5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1
3
lmazha 發表於 2008-5-20 07:28 | 只看該作者
汶川大地震,讓中日兩國重新認識彼此
說的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1104

帖子

24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4
4
陳少 發表於 2008-5-20 08:1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mazha 於 2008-5-20 07:28 發表
汶川大地震,讓中日兩國重新認識彼此
說的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5
kylelong 發表於 2008-5-20 10:5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白頭翁 於 2008-5-19 11:02 發表
博客:薩蘇 - 時間:2008-05-18 bolaa

-http://js.bolaa.com/Files/360Files/0805180953118907357.jpg

5月16日,中國汶川大地震之後的第四天,日本《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神戶新聞 ...



捐款100日元?作者應該註明清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391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82
6
jennineo 發表於 2008-5-21 00:15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人並不是一味仇外的民族,在歷史上,最難同化的民族,都在中國的土地上能夠融合於一體,最難和平相處的宗教,都能在中國的土地上找到共同發展的機會。儘管從一八四零年開始,遭到了一百年列強的蹂躪,在1945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人依然收養了多達數萬人的日本遺孤,歷史上沒有哪個民族曾用這樣的善意對待過剛剛在自己國土上燒殺搶掠過的另一個民族。中國人對於善意,有一種最樸素的投桃報李的精神...
說得很有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3: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