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裂的日本:中國人必須了解的鄰居(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8-5-10 0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衣帶水的近鄰,彼此間的距離卻又彷彿相隔萬水千山。當春暖花開的五月,中日兩國領導人再次重逢,歷史的烽火硝煙已漸漸散去,現在最需要的是重新打開一扇窗,發現日本,了解日本。它其實並不是我們過去想像的那樣單一。大與小、靈與肉、貧與富、東與西、左與右,組成了這個矛盾的國度。


                  今天的日本,依然是一個矛盾交錯的國度

  大與小:彈丸小國懷大國夢

  「中國算什麼『大國』啊,只不過『大』就是了」。這句話雖出自一位研究中國文學的日本教師之口,卻反映了普通日本人近來對中國的看法。話里第二個「大(讀degai)」在日語里是個子大的意思。也就是說,中國只是面積大,人口多,算不上真正「強大」的國家。

  向來對「大小」很在意的日本人,雖然擁擠在陸地面積不到38萬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上,卻有著很深的彈丸「大」國情結。

  「大」帝國的破碎

  已廢除的「明治憲法」正式名稱是《大日本帝國憲法》。其實「大日本帝國」並沒有被規定為日本的國號。當時的憲法原案里沒有「大」,而有制憲成員提出應按「皇室典範」案加上「大」字;反對者認為在憲法中使用「大」,有妄自尊大之嫌。最後由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裁定,加上「大」。但未明確定為國號。

  之後,日本的對內外公文書使用了「日本、日本國、日本帝國、大日本國、大日本帝國、帝國、Japan」等一堆名稱,直到1935年開始,才由外務省統一對外用 「大日本帝國」至戰敗。

  在戰後日本政府向佔領軍司令部(GHQ)提交的新憲法案,還是用的「大日本帝國」。但GHQ不予受理。等GHQ把瞞著日本人起草的憲法案日譯本遞到外相吉田茂手裡時,上面只用「日本國」。

  喜歡和中國比「大小」

  我以前也一直以為「小日本」個子矮。身高一米八的我到了日本,最初住在日式房子里,前額總是受到門框的「阻擊」,漸成駝背。可見以前的日本人矮是真的。可是上街、乘車卻一點兒沒有鶴立雞群的感覺,我的學生,尤其是男生,有不少能與我比肩。

  我的一位在音響公司工作的學生到中國留過學。當時還在開放初期,他已經看出中國的發展勢頭很快能趕上日本,就悄悄地跟我說,你們有了人口第一,四大發明,萬里長城,就留給我們日本一點兒吧,別什麼都是「中國第一」。

  無獨有偶,與一位在香港留過學的女學生談起中國的漆器,她很吃驚:「漆器不是只有日本才有嗎?」日本的漆器確實很精緻,世界上甚至把「大漆」稱為「Japanese lacquer」。但我在漆器工廠當過8年工人,略知中國漆器歷史的久遠。我說,你去看看馬王堆出土文物吧。她囁嚅著:「怎麼什麼都是你們中國的呢?」後來,她乾脆嫁到中國去了。


                           富士山

  骨子深處的「小」

  對「大」與「小」,日語里還有另一種用法。比如說某人「態度『大(degai)』」,意思是驕橫高傲。如果說要把身體變「小」,意思就近似「蜷縮」。除了不舒展身體,更是要在人前顯出卑微謙遜。

  總的來說,日本人生活中是討厭「大」而慣於「小」。說日本男孩子沒風度,也與此有關。女孩子含胸佝背也就算了,男的跟著學,就猥瑣了。我對日本學生們並不避諱自己不喜歡日本人(不是指一個個具體的人)。偶有膽兒大的學生問我,不喜歡日本人什麼地方。我說,因為「不堂堂正正」。今年我又宣布了一條新規矩:上課可以用手機發信息,記筆記。看學生們正在驚訝,就加上一句:「條件是,要用就在桌面上堂堂正正地用,在下邊搞『小』動作的,就請給我出去!」

  日本國民不滿意政府對美國外交的「小」姿態。但是戰敗國,沒辦法。對中國,大多數成年人還是心有愧疚。尤其在中國雖是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時,日本人可以客氣一些,或者說顯得比較大度。但當中國不光是「大」,而且要真正「強大」時,日本人的嫉妒與無奈就是很難用語言表達的。其實,一月底開始的「餃子風波」就是日本人對中國的一次總爆發。

  靈與肉:性開放下「坐懷不亂」

  兩個十八九歲的少男少女,一起從浴室出來。男孩對女孩說:「你身子可長得真不錯了啊!」女孩子興奮地問:「真的?啊,真高興!咱們倆有多少年沒一塊兒洗澡了?」「嗯,有十多年了吧!」……

  這是日本電視劇的一個場景。兩人幼時是鄰居,常在一塊兒洗澡玩耍。長大重逢,並非戀人關係,卻有了上面的一幕。我到日本二十幾年,才敢相信這種「坐懷不亂」在日本是可能的。

  兩個學生,一男一女,為我打工。晚了,女孩子就到男生的單身住處過夜。據說是一夜無事。日本還有一種「雜魚寢」,就是男男女女,擠在一間榻榻米房間睡。當然是聚會喝多了之後。一般也是相安無事。

  一個洗澡,一個睡覺,都與「性」有關。從中國固有的貞操觀來看,那日本人就是「性開放」了。

  獨特的「恥的文化」

  日本孩子接觸性信息比較早,對性的神秘感不太強。家庭成員、師生之間,也不避諱這類話題。你問日本人的初戀對象,往往告訴你是幼兒園時的某某某。

  同時,日本很多父母不允許20歲以下的女孩子「外宿」,還規定了「門限」。也就是回家的時間。早的到晚七點,最晚也是十點半。

  但日本女孩子大了以後,還要和爸爸一起洗澡。有些人矢口否認,其實是相當普遍的。前幾天電視里就播出專訪:女兒每天和爸爸洗澡到二十幾歲,出嫁前還是由爸爸給剃的胎毛。結婚後帶丈夫回娘家,還是要和爸爸一塊兒入浴。女婿在一旁也只好表示理解。當然,能夠成為一台節目,也說明這種事情在日本已不常見了。

  日本文化被認為是「恥的文化」,但在中國人看來,還不如說是「恬不知恥的文化」。殊不知,「恥的文化」是相對西方基督教的「原罪文化」而言的。

  「淫亂」的男女混浴

  去年見到境外著名中文媒體的某著名女主播。幾句話就談到日本人「淫亂」。理由之一就是「混浴」。

  我初到日本,也經常在日本人面前嘲諷「混浴」。在一個學中文的社會班上,也照樣冷嘲熱諷了一頓。學生中一位我很敬重的老太太,日本有名的「歌人 (和歌作家)」,下課後對我說:「馬先生,混浴並不像您想像的那樣。在那種場合,雖然都是赤裸,感受到的卻是一種開放的境界,不會有邪念的。」


                       深山的溫泉可能辟有「混浴區」。

  我從此就對「混浴」緘口不言了。

  日本人昔日除了在家裡用木桶洗浴,就是到野外溫泉。那時男的穿「下帶(類似短褲)」,女的穿「湯浴著(薄浴衣)」。裸浴據說始於江戶時代,公共澡堂子也開始普及。后江戶大名松平定信發出男女混浴禁止令,實際上只限於取締「賣春」。明治時代,外國人大量進入日本,原則上就不讓「混浴」了。據說到戰後才被真正禁止。但我一位曾在佔領軍中服務的親戚說,當時在東京、橫濱一帶的澡堂子還是「混浴」的。可女孩子一聽到有外國人說話就跑掉了。

  現在要找真正的「混浴」,就得到深山的溫泉去。那裡可能辟有「混浴區」。我就是在九州山間的露天溫泉「混」過一次。男女老少幾十個人,除了一位跟男友來的女性圍著浴巾,其餘都是「裸」的。有人在池子里泡,有人坐在池旁小酌。幾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女,在池邊的石頭上跳來跳去……透過蒸騰的水汽,遠處山影綽約,自然、樸素、原始、開放。至今還感到奇怪的就是當時竟無一絲「邪念」。

  麻煩的「性」

  中、日雖都用一個「恥」字,但含義的不重合部分很大。如果說中國人的「恥」往往限於「性」,那日本人「恥」的範圍則廣得多。現在日本女廁所里多備放水仿音器,因為即使讓同性聽到排泄聲也是「恥」;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給朋友、上司添了麻煩等等,都使日本人感到「恥」。結婚幾十年的老太太,從來沒有叫過丈夫「您」,據說是害羞。

  我在車上看到一個「痴漢(流氓)」暗中欺負女學生,上前制止。爭執起來,女孩子不出來作證,反倒抽身下車了。後來才明白,日本人覺得被當眾注目比暗中受辱更為「恥」。

  在現代日本人看來,性不但是正常的,甚至是麻煩的。男女戀人、夫婦之間的「性less」甚至成為社會問題。要麼男女約會,見面就進入「正題」,為的是怕話多語失,傷了和氣。而大學教室里,男女「自然」地分開坐,下了課也是各扎一堆,很少當眾交談。

  貧與富:平等社會也分等級

  日本2005年底的「流行語大獎」評選,中獎語是「想定內(外)」,受獎者是當時炙手可熱的網路公司「活力門」CEO堀江貴文。而剛過年, 2006年1月16日,歡迎瀏覽東京地檢「特搜部」就強行搜查了「活力門」總部,繼而逮捕了堀江。被保釋后,他就躲在公司和自宅所在的53層「六本木丘」大廈里閉門不出,靠叫外賣過日子。這大概是堀江「想定外」的吧。

  堀江的沉浮就是日本「仇富」的一個象徵性案例。

  最恨不仁之富

  日本人其實不仇「為富」,而恨「不仁」。一來,日本的貧富之差相對不大,像個棗子,肚子大兩頭小。二來,富人不愛「顯唄」。偶有匿名者,在信封里放一兩萬日元,加上一封勸人努力學習的信,放在公共廁所等處,任人撿拾。三是一般人都覺得富人是「雲上之人」,與自己無關。

  近年來,有些「西洋風」吹入日本。「性星」群中異軍突起一對「葉氏姐妹」,頗有些西洋身材,極限裸露出鏡。兩人以異父姊妹相稱,以暗示自己盡享西洋式的「豪宅、豪游、豪購、豪性」為賣點。但畢竟不合日本人口味,鬧了十幾年了,也未成大氣候。

  堀江也是冒了日本風土的大不韙。他在東京大學讀了一半就投身信息產業,賺了一筆錢后,就想買下瀕於破產的職業棒球隊,不成后卻一舉出名。又鑽法律盲點,偷偷購入大量「日本放送」的股票,意在并吞。未果,但猛賺1400億日元。接著又競選眾議員。落選,又要染指宇航事業……


                        貧與富:平等社會也分等級

  這種與日本傳統經營大相徑庭的作法,就算沒有超出法律界限,也進入了「不仁」的範疇。「替『民』行道」的檢方在「內偵」了一年後,終於抓住了他的尾巴。

  日本人所謂的「競爭機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要活,但也讓你活」,盡量不設敵,不把對方置於死地。

  老的日本人,勤勉節約,多不以西方式享受為然。大經營者,往往賺了一輩子錢,吃了一輩子的泡飯鹹菜,卻也安然。再者,掙多了財產也沒用。給子女要贈與稅;死了要遺產稅,而且稅率極高。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女兒交不起遺產稅,只好把老爺子在東京目白的宅子賣掉一半。日本就是以此防止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

  貧富歧視影響至今

  日本社會表面平等和諧,但暗部卻隱藏著深刻的等級歧視。

  前幾年,因一位議員私下議論另一位「像××這種部落出身者是當不上日本首相的」,而鬧出新聞。我來日本十幾年也沒聽說過日本還有「部落」,這才知道「部落民」是日本社會中一個很深刻的問題。

  「部落民」至少可以上溯到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日本人昔日不吃四條腿的動物。就連想吃兔子,也要假裝是雞。可是為了獲取皮革,就需要屠殺牛馬製革。從事這些行業的人,是在村落里沒有住處,傍水而居的窮人。在封建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中,根本沒有他們的地位,被稱為「河原人」「穢多」「非人」。戰後才改稱「部落民」。

  雖然明治時期明令解放「穢多」、「非人」,卻引起村民的反抗。戰前戰後有「水平社」等組織為追求「部落民」的解放、平等而抗爭,但由於這種歧視根植於日本人觀念深層,至今在就職、結婚等方面,還是存在嚴重的歧視。

  日本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就因被懷疑是「部落出身」,結婚前曾受到女方家長的嚴密調查。就是「部落者」本身也諱莫如深。有人快要結婚了,卻突然被女方拒絕,後來才知道,連女兒也不知道她父母是「部落出身」。歡迎瀏覽

  東與西:身在東方心在西方

  初到日本,出入慶應大學的圖書館。對面來了一位女學生,就開門等著她通過。只見她愣了好幾秒,才明白我是在為她開門,又道歉又致意,鞠躬彎腰像雞啄米,弄得我也手足無措了。

  當時不明白,這麼洋氣的學生,居然不懂「Lady First」(女士優先)?其實第一個將西方「男女平等」介紹到日本的,正是這家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學的創始人福澤諭吉。「脫亞入歐」思想據說也是出自他的《脫亞論》。


                         富有東方特色的建築

  西方心抹不去東方身

  當時日本的革新派,看到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淪為半殖民地,危機感很強,在主張日本「富國強兵」的同時,認為 「儒教」是造成中國腐敗落後的根源。以福澤為代表的「脫亞」思想,實際上就是「廢除儒教」、「脫卻中華思想」。但說到「入歐」,可能有些冤枉福翁了。因至今在福澤的言論里,沒有檢索到「入歐」一詞。反而,他在《脫亞論》中把西方文明比作不可抵禦傳染的「麻疹」,是不得不接受的。可以說,不僅當時,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日本也未得「入歐」。

  「明治憲法」參考了德國等歐洲各國的憲法。但日本議會政治直到戰後,也只是穿了一件「西方民主」外衣,內核還是「和為貴」的日本村落文化。國會表面上很熱鬧,實際上是各黨的幕後秘密交易主導。形式上,不管議員質詢如何尖銳,大臣、首相只能低聲下氣答辯。

  為了顯出政治的「火藥味」,參照英國議會的模式,在1999年11月創立了「黨首討論」,使首相也可以反問在野黨。而在野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在第一次「黨首討論」時,問首相小淵的第一個問題是「總理,今天早餐您吃的是什麼啊?」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競爭原則」,在日本也是幌子。日本的物價很高,其原因之一是商品批發環節過多。但老百姓並無大怨言,他們知道,各個批發層次也養活著一批人。

  缺乏原創的東西矛盾體

  日本發展到了需要文字階段,正好旁邊有一個文字高度發達的中國,日本人就義無反顧地把「漢字」搬來了。其實漢語和日語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語系。能把漢字這件衣服如此巧妙地穿在大和語(古日語)身上,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學」的本領,以至使日文成為世界上幾乎惟一兼有表音意兩種功能的文字。

  日本人「原創」能力欠如,但其「學習」之徹底,與單純的「拿來主義」、「學以致用」不可同日而語。古時日本人都以能直接寫漢文、作漢詩為上品。我的兩位日本同事常有漢詩唱和。一見面就切磋韻腳、平仄、用典、雅俗。

  日本人具有非常現實的行為模式。漢字是「嵌」在日語里,挖不掉了,但 「中華思想」「妨礙進步」就可以脫卻;西方「文明」像漢字一樣可以改造;戰後的「美國一邊倒」,也只是躲不開的「麻疹」,頂多落個「麻臉」。但人還是日本人,文化還是日本文化。


                             茶道

  請允許我「原創」一個「文化的核」的概念。假設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中核」,中華民族的「核」龐大而鬆散,大到了幾乎說不清邊緣的程度;日本民族的「核」微小且緊固,小到了連自己也不知其所在和內容。可能正是意識到「核」的鬆散,所以中國人對外來文化歷來強烈抵禦,生怕攪亂了自己的秩序;大概正是因為知道「核」的堅固,所以日本人不懼引進任何文化,反正一切都可以「為我所用」。

  茶,來自中國。到了日本,演變成「茶道」。咖啡來自西方,日本人卻要按茶道規矩先把杯子轉半個圈再喝,才算「正宗」。歡迎瀏覽

  在日本,不管是「東」還是「西」,最終都變成了日本的「東西」。

  左與右:右左分野鷹鴿大戰

  22年前,剛到東京,就看到幾輛漆黑的宣傳車,塗著「保皇」「愛國」「國體護持」的字樣,打著日本軍旗,車上的人用高音喇叭大聲喊著。我馬上拿出相機。沒想到接我的朋友立刻跳過來,壓住我的手,神情恐怖,連聲說「可怕!可怕!」

  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所謂典型的日本「右翼」。

  「右翼」的半邊天

  在日本,「右派」、「右傾」與「右翼」不是一個意思。「右翼」主要是指一類團體。他們自稱「民族派」。其思想背景可以追溯到日本受到歐美列強威脅的幕府末期。明治維新后,成為反對自由民權運動的帶有暴力傾向的團體,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溫床。戰後受到GHQ的取締。但因冷戰而又被利用為壓制進步勢力的工具。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就被右翼成員當眾刺殺。就連具有反戰傾向的三笠宮親王(昭和天皇的弟弟),也曾是他們恐怖行動的目標。

  由於「左翼」人士以學者為主,近年來,知識型「右翼」也在形成。日本著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政治思想極端右傾,批判日本新憲法,組織右翼團體等等。他於1970年鼓動自衛隊政變失敗而剖腹自殺。

  目前有幾位「學者」可以稱得上是「右翼」,但影響力遠不及三島。主張 「反對『自虐史觀』」、「肯定『大東亞戰爭』」、「否定遠東軍事法庭」、「反美」、「改憲」、「參拜靖國神社」、「中國威脅論」等等。「新歷史教科書」的背後,就有他們的影子。


                        左與右:右左分野鷹鴿大戰

  在媒體方面,右翼的攻擊對象是有進步取向的《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我3月份在《朝日新聞》上載文,批評日本媒體借餃子中毒事件,煽動反華厭華情緒,就有人匿名寄明信片到學校給我,開宗明義就是:「北京五輪(奧運)粉碎」。這不過是「右翼」的小爪子。也有在網上開罵的,就是所謂新興的「網路右翼」了。另外,還有煽動仇華、厭華的「產經」等報刊,被日本的「左翼」揶揄為「營業右翼」。

  「鷹鴿」大戰是常態

  國內一些媒體往往不加說明地突出轉載《產經新聞》的文章,使人感到日本輿論好像都是反華的。其實,《產經新聞》之類,「右翼」色彩太濃,日本人往往一笑置之。以此代表日本人的對華觀,有失偏頗。

  在政界,一般不稱「左右」,而用「鷹派」、「鴿派」,或「保守」、「革新」來區別。而且,自民黨內鴿派不少;民主黨內鷹派勢力也很強。在國會的爭論,除了海外出兵、改憲之類,大多是利益集團的衝突。

  近年來日本國會內的武鬥很罕見了。有時在野黨會在表決時群起搶麥克,也就是一瞬間的事。發言者受到嘲罵而極少回口,是日本議會的一大風景。新人還要學如何嘲罵。動手是不行的。曾有個摔跤出身的議員就因為用水潑嘲罵他的議員,受到25天禁止進入國會的處分。

  國會內的衛士很厲害,既不能動武又要維護秩序。3月30號,自民黨要在眾院強行通過汽油附加稅法案,但眾院議長河野被民主黨議員堵在議長室。還是衛士將他團團圍住,送入會場的。

  其實,鷹派、鴿派也不是一句話就可以說清的。比如,一般認為應該由鷹派掌握的防衛省(廳),而有好幾任防衛大臣(長官)都是鴿派。現任大臣石破茂看上去「鷹」得很,對中國的態度也很強硬,但他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認為「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推行侵略的借口;反對日本「持核」。歡迎瀏覽

  【作者簡介】

  馬挺,198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經歷短暫的媒體工作后赴日繼續深造,1995年完成在上智大學新聞專業博士生的課程,如今在早稻田大學政經學部任教。在日本學習生活20多年,從2005年開始發表了百餘篇中日關係方面的文章。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92

主題

3015

帖子

931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1
沙發
mengxxy 發表於 2008-5-10 11:05 | 只看該作者
哈哈,果真是有分裂的人格,國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8: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